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温阳通脉治疗血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血痹”为体虚之人外感风邪入于营血而表现出身体顽麻不仁的中医类别疾病。风寒湿邪杂至,血脉痹阻,或自血虚均可出现肌肤不荣,身体不仁。因此在血痹的治疗中,因谨守温通经脉,益气养血之法。
  关键词:血痹 当归四逆汤
  “血痹”一疾,始见于《灵枢九针论》,其云“邪入于阴,则为血痹。”指出血痹一证为外邪入里,侵犯阴血分而为病。该病的病因、病机为及治法在《金匮要略》中明确阐述,指出血痹为腠理疏松之人劳后外感风邪而入血,以“身体不仁”、“类风痹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血痹”未收录入《中医内科学》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在现代医学中部分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麻痹等疾病可参考血痹辨证论治[1]。
  在《金匮要略》中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治疗血痹之主方,治法为补气调和营卫,温通经脉。在古籍中散见多方治疗血痹,如防风汤、萆薢丸方、侧子散方等,诸方兼以温阳通脉为主法。血痹一病,以身体不仁为主要表现,《黄帝内经痹论》云“皮肤不营,故为不仁”,血痹病位应在肌肤。顽麻甚时出现疼痛,风寒湿邪杂至,血脉痹阻,或自血虚均可出现肌肤不荣,而出现不仁。因此在血痹的治疗中,因谨守温通经脉,益气养血之法。
  病案:张某,男,80岁,2017年11月25日诊,主诉:全身麻木伴针刺样疼痛半月余,以胸腹部为甚,夜间9点到凌晨4点加重,伴多汗,偶有恶风,无咳嗽咯痰,于诊所服桂枝汤后自感初时稍有缓解,后无效。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无糖尿病史。舌质淡,苔白稍腻,脉寸部涩,尺部沉紧。中医诊断:血痹,予当归四逆汤合生脉散加减温通血脉,益气固表,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生姜5g当归15g细辛3g通草5g川芎15g荆芥10g 防风10g羌活15g蝉蜕10g僵蚕10g夜交藤15g党参20g麦冬10g 五味子5g薤白15g 水煎服,每日一剂,患者服用2剂药后麻木疼痛症状大减,出院带药3剂后告愈。
  按:患者素体虚损,多汗而恶风,风、寒邪入阴分而為血痹,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本案夜间加重,故以当归四逆汤合生脉散通阳行痹,益气和营;蝉蜕僵蚕疏风活络;患者舌质淡,血虚不能营养肌肤,且夜间难以入睡,加夜交藤养血安神;麻木以胸腹部为甚,加薤白温阳宽胸。
  讨论:“血痹”以痹为名,且以身体不仁不知痛痒为主症,《中藏经》言“痹者闭也…闭而不仁,故曰痹病。”,《灵枢五脏生成篇》 所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因此血痹应归于痹症一类,在《中医风湿病学》[1]归属于特殊痹。《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中虽言及强人感受风邪,因肌肉顽厚出现疼痛为则风痹,虚人受风腠理不实而出现顽麻则为血痹,但《诊家枢要》、《濒湖脉学》等诸多古籍均提到寒湿入营而致血痹,病位在于营血,而现涩脉,《黄帝内经》云“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则在血痹重症可因血行不畅而出现疼痛,不应以是否出现疼痛来辨别血痹与风痹二病。
  血痹一病临床虽不常见,但在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可尝试结合血痹的治法运用到以顽麻为主症的各类疾病中,拓宽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娄玉钤. 中医风湿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280-287.
  作者简介:姓名:张放放(1988.08--);性别:女,籍贯:四川省乐山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现有职称:中级中医师;研究方向:六经证治规律与经方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9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