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型学徒制是促进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文章建议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徒制。只有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岗位紧密衔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 岗位驱动 工学一体 双师共育
[作者简介]任学慧(1964-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劳动技师学院,高级讲师。(河北 唐山 0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上海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关于成员单位申报校企合作项目课题“定向委培的新模式——反转校园”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602,课题主持人:任学慧)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0-0052-04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职业教育如果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就会使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向专业化、岗位化方向发展,推动企业职工培训工作,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127号),决定在全国12个省市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2016年初,唐山三友集团作为河北省首批、唐山市唯一试点企业与唐山劳动技师学院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新型学徒制是促进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飞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技术代替了手工作坊,传统学徒制培养模式已不适应规模化大生产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以学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学校主导教育教学全过程,通常企业参与得很少,致使教学针对性不强,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技术技能与实际岗位要求存在脱节。近些年,职业教育进入黄金期,面对人才的供需矛盾,国家提出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强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但因政策不落地、制度和措施不具体,导致没有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要想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人才需建立利益相关方共赢的联动机制,为此国家出台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相关文件和办法,为职业教育改革办学模式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即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只有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岗位紧密衔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新型学徒制的实践探索过程总结及分析
1.政策引领,形成政企校“三位一体”顶层设计新模式。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冀人社字〔2015〕172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指导的多方联动机制,形成了政企校“三位一体”顶层设计新模式。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企业岗位技术技能需求为核心,以院校服务为宗旨,探讨开展试点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创新点,谋划实施过程的新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评价办法。只有多方共同研究加强顶层设计,才能使试点工作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成效显著。
2.理实合一,构建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企业的要求,校企双方研究制订切合实际的理论与技能授课计划。首先,将课程分成两个大的模块,即理论知识模块和师带徒岗位训練模块。理论知识模块再分成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以实用为原则,与试点企业的工艺理论、生产技术、机械设备等紧密对接,选择与岗位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师带徒岗位训练模块主要立足于岗位,师傅现场讲解、演练,学徒现场学习、操作。两大模块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全方位提升学徒的理论与技能水平。
针对学徒所在的不同岗位,对知识与技能分别进行点对点的纵向梳理,突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例如,氯碱生产工艺的电解工段,教师课堂上讲解电解原理、设备构造、材料的功能特性等专业知识;师傅向学徒现场传授电解过程的正常操作技能以及处理异常情况、解决突发问题的经验。这样,围绕电解这一知识点,从基础知识到专业(基础)知识再到岗位技能进行纵向梳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诸如此类,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根本、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基于岗位对口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使所学内容符合学徒岗位的要求,促进学徒综合素质的提高。
3.需求导向,创新“岗位驱动、工学一体、双师共育”的培养模式。本次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从开始的顶层设计思路上要在“新型”的内涵层面进行实践研究,改革传统学徒制,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在实践中,推行了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徒制,目的是培训内容与岗位要求紧密对接,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第一,需求导向。因为企业生产岗位亟须补充技术工人,所以政企校三方本着企业生产需要和以企业为主导的原则,将本次试点工作设在企业进行,实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新招收的100名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工人,并按照企业的要求分设化工工艺、化工机械设备维修两个专业,直接分到各个对应的生产岗位,上课即上岗。根据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依据学徒基础能力,校企共同设置课程。在理论学习上,全面突出企业导向,重视指向性、实用性。教师边授课边了解学徒的需求,按照学徒文化基础及生产岗位工作任务因需施教。师带徒技能训练包括岗位专业知识、安全生产规范、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等内容。技能训练主要立足于岗位,师傅现场讲解、演练,学徒现场学习实际操作。总之,一切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以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实现以真实生产过程为依托、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导的现场教学,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胜任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 第二,岗位驱动。教师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以知识点或模块化的形式记录在案,与师傅广泛交流实际操作知识和与之配套的理论知识,将获取的知识点集中整合、重新梳理,归纳到学科教学内容中,以岗位任务驱动形式做到有的放矢地精讲。教师还要到岗位为学徒答疑解惑,现场解决问题。
第三,工学一体。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师傅的岗位技能训练,由过去传统的在校完成理论授课再到企业实习的分段教学转变成在企业“集中授课+岗位分散训练”穿插进行的教学。理论学习与岗位实际操作穿插进行,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有助于学徒按照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师傅干中教、学徒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全方位提升了学徒的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
第四,双师共育。理论课教师由技师学院具有多年专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要负责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技能导师由三友集团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核心技术力量担任,主要负责学徒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双师针对同一教学目标和任务密切配合,分别对学徒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4.形式多样,创建“课堂、现场与互联网+”组合教学模式。学徒是企业的准工人,而且要跟随师傅一起倒班工作,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应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策略。
第一,课堂精讲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理论授课要遵循实用原则,因需施教。为了使理论授课更有成效,教师应摈弃陈旧落后的内容,精讲重点内容,使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达到真正的融合,克服传统培养模式中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衔接不紧密的问题。针对岗位员工紧缺、师傅带徒倒班导致学徒天天集中上课难度大的实际问题,建议采用脱产上课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有效解决学徒工学時间上的矛盾。
第二,师带徒现场传授操作技能。依托生产岗位,技能导师随时指导徒弟现场操作,现场解决生产问题。为了使学徒更加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师徒结对开展课题研究,真正解决生产难题;组织师带徒录制实践教学微视频,在微信平台推出生产现场教学短片,将授课过程随时上传,学徒互相学习借鉴。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多种教学形式的组合应用在整个试点工作中尤为关键。尝试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双师共同开发微课、慕课、微案例,制作网络课件,采用网络学习、远程视频授课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师教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可以随时互动,有利于激发学徒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徒的自学能力。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既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圆满完成,又保障了学徒按时倒班工作和理论学习的时间,实现工作学习两不误。
三、新型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要素
1.政府职能部门的督导和监管是试点工作的助推器。省人社厅、市人社局、校企多方联动,多次到基层调研,听取阶段性工作汇报;校企双方强化沟通交流,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分析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研究制定相应措施。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是试点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黏合剂。对于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政府部门应给予资金支持。由于完成整个试点工作以后才能申请资金补贴,之前的每项支出都需要学校垫付,所以从预算到支出的各种手续一定要完整,这样才能进入申报补贴程序。
2.双师素质是决定试点工作成效的必要条件。在学校从业多年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实践知识缺乏,因此,必须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调研,熟悉生产过程,掌握书本上没有的一手资料,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不脱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另外,目前国家从制度上还没有制定担任培训任务的企业师傅的标准和条件,因此,企业要从职业素质、技术等级和综合业务水平等方面严格限定师傅筛选条件,制定专门的师带徒管理办法,拟定师徒协议、师徒培养计划书。企业应给予师傅一定的报酬,并制定企业内部的考核管理办法。一名合格的师傅不仅传授精湛的技艺、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更应将严谨细致、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个人职业素养隐形传导给学徒,大力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3.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制度化是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校企需建立符合新型学徒制特点的培训管理模式。第一,结合生产任务动态调整培训计划,学徒脱产学习与岗位培训严格实行出勤登记,与工资待遇挂钩。第二,将月度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企业“全面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常态化的考核评价机制。第三,以考促训,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学徒进行阶段性理论与实操考试(考核),检验学徒学习效果。第四,对学徒、家长、教师、师傅、车间班组及企业相关领导以问卷、座谈和随机调研等形式对本次试点工作进行质量评价。第五,注重留存各种资料,包括理论授课、师带徒教案、学徒考核试卷、优秀课题以及技能指导、实操考核等相关截图、视频等,教学过程资料全部归档,以备总结评价。总之,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加强过程管理。
四、总结分析试点工作成效及问题思考
1.共赢点。随着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落地,院校、学徒、企业、政府四方都得到了不少收获。第一,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教学与生产岗位紧密对接,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达到了学以致用,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建设。并且由于实行了“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第二,学徒寓教于做,在真实生产岗位练兵,很快掌握了技术技能并获得了稳定的就业岗位。第三,推动了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创新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获得了岗位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收获了优质的人力资源。第四,政府部门促进了就业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
2.创新点。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在于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指导,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企校双师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不足与改进。第一,职业院校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无法满足学徒岗位需求,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结合不紧密,因此,学校需依托岗位需求加强课程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新的课程内容,编写一套实用性强的适合企业员工培训的教材。第二,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相比缺乏岗位实践能力,因此,要经常到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提高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同时,专业教师要多和企业师傅沟通交流,建立常态交流机制,了解岗位需求,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第三,由于学徒边工作边学习,岗位分散,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全面统筹,注重制度建设,使双师教学按计划推进,保障培训质量。第四,政府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开展新型学徒制的政策法规,研究专项补贴资金的使用办法,简化资金补贴的办理程序。
[参考文献]
[1]林涛,明志萍,肖守安,等.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五原则——随州人社局推动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就[J].中国培训,2017(1).
[2]王静,沈亚强.企业新型学徒制之“新型”探究[J].职教通讯,20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6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