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实践 促进全面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均衡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一、结合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进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整教学模式,结合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二年级下册《时、分、秒》这一课内容之前,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彩色硬纸片、儿童剪刀和小图钉,分发给每个小组。起初,学生看见这些工具时纳闷,数学课为什么变成了手工课。这样,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我简单地给学生讲解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结合课本,了解钟表的表盘、指针以及刻度。然后,我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自制了一个简易钟表。在讲解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拨动简易钟表的指针,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结合课本进行理解。
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學生不断进步。
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到课堂中,在切身体会中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例如,在讲到一年级下册《元、角、分》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商场购物的场景,通过角色对话的方式,熟悉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运用。
生1:这瓶橙汁和这瓶酸奶多少钱?
生2:一瓶橙汁5.5元,一瓶酸奶4.7元。
生1:5.5+4.7=10.2元,我没有2角零钱,给你10元5角。
生2:10.5-10.2=0.3元,找你3角钱。
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自我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在锻炼自己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实际运用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熟练元、角、分之间单位换算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将理论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例如,在讲到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我在训练环节中设计了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简易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运用与解法。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一盒胶带有6个,一共18元,那么,如果单买一个胶带需要多少钱呢?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开始思考并用笔在纸上演算。
生1:假设胶带的单价是x元,那么就可以得出18÷x=6的方程。
生2:假设胶带的单价是x元,那么就可以得出6x=18的方程。
生3:第一个方程算不出正确答案,所以是错的。
最后,我向学生解释,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没有错,同样都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只是乘法方程比除法方程更容易思考。
这样的方式能够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实践,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注重学生实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冉 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