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农村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心理学研究认为:“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操作的倾向,好的习惯在个体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大的价值,如果学生养成了某些良好的习惯,在一定的情况下,这些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和养成,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034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现状
   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由于办学历史、生源状况和办学条件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远远落后于先进学校,学生普遍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持久,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另外,从小学到初中,知识量明显增加,知识难度也加大,学生普遍感到难以适应。这些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压力大,学习被动,只是穷于应付,但是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或者是学校人多好玩,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只求初中能毕业,在他们看来父母文化程度低,在家务农或在厂里打工照样挣钱。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的精神,学习无兴趣,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教师上课他们一句也听不进去,只是讲小话、做小动作、打瞌睡;不按时完成作业,更谈不上自主学习、钻研问题。而下课后却又精神大振,东跑西逛,教师都进了教室,他们还在后面恋恋不舍,拖拖拉拉。
   二、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分析
   1. 社会意识形态的错位
   由于初中生缺乏全面正確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非观和人生价值取向还未形成,社会上的许多歪风邪气和不良思想对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以前农村人认为,读书是农村学生的唯一出路。但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和“拜金主义”的抬头,现实世界物欲横流,许多人认为读书可有可无。不少学生也受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腐蚀,尤其是学生看到很多家长既无知识又无特长,外出务工照样挣大钱,致使他们人云亦云,无心向学,一心想弃学赚钱。歪曲价值观的横行造成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更无从谈起了。
   2. 家庭监督机制的缺乏
   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较差,父母为了挣钱,为了生活,很多学生的父母不得不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到很晚或者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因而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管督促。一些学生长期属于隔代抚养或亲属照管,甚至少数学生处于独立生活状态,致使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无人监督指导,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又加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自制能力一般较差,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样在无人监督指导的环境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难以得到保证。
   3. 学校教师引导的缺位
   农村初中由于条件的约束限制,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认识不足、指导不够。在可塑性最强的青少年时期,青少年自身的认知不成熟,自制能力较差,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对于意志力不坚强的学生,如果周围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也会养成好习惯,反之,他会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4. 学习外部环境的变化
   现代社会精彩纷呈,变化日新月异,学生的学习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代了,他们可以从报纸、书籍、网络等渠道广泛接触、了解社会。而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视频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染上不良习气,进而厌学。这些外部环境的新情况,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往往又是“推波助澜”的、负面的。
   5. 主动学习热情的缺少
   现在农村初中学生虽然家庭不算富裕,但子女相对较少,多数属隔代教育,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在长辈的溺爱下成长,非常懒惰、意志不坚、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初中学习内容较多且抽象枯燥,连续性、逻辑性强,难度较大,学生由于意志薄弱,生活懒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上进的精神,从而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我们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才知道怎么做。结合自己在农村初中一线教学的点滴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要转变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家长在家庭中要起榜样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可以用勤学苦读的精神影响子女,以身作则,勤读书多看报,追求新知识,同时正确的引导子女,如果子女学习上出现什么问题了,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应当要及时帮助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开发潜能,为将来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
   通过农村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发展,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农村学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建立开放型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引导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促进农村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和完善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农村教师反思教学实践、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完善农村中学发展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影响力。教师不仅要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准确诊断的基础上,多给学生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使自己的评价更具针对性。同时,教师要努力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学习和工作中,教师还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不断努力。
   5. 加强家校沟通
   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社会开放日”等活动,请学生家长进课堂听课、学生家长可以到学校各科室考察,参观学校集体活动,还可以与校长、教师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让学生家长了解新课改,支持新课改,使广大家长了解并认同新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支持配合学校做好教学工作。班主任、任课教师应经常开展家访活动,特别注重对学困生和贫困生的谈心和家访活动,及时掌握学生家庭和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实现教师、家长、学生的三沟通,有效地避免误解和矛盾,加强沟通和交流,帮助学困生和贫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总而言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它对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达到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并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培养训练,最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冯 契.哲学大词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中学 3145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