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原题为“拙政诸图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取自叶圣陶赠予陈丛周的《洞仙歌》。本文原是叶圣陶先生为陈丛周先生编辑的《苏州园林》[1]摄影集作的序文。
  一、《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置:
  (1)三个维度相互割裂
  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百度上搜索到的教案中,多数教师将目标设置为三点,形式多是:
  ①知识与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此看出许多教师未掌握三维目标的实质内涵。
  (2)目标设置过于空泛
  大部分的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让学生把握文章总分的说明顺序、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如苏红梅老师的《苏州园林》[2]教案设计、王学霞老师的《苏州园林》教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中,侯晓梅老师将目标设置为“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这一目标过于空泛。
  (3)目标设置未考虑学情
  针对说明文教学,王荣生老师指出并不是课文所有内容都要“教”给学生,需要思考的是就这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来看,学生已有哪些基础经验,哪些地方学生可能遇到困难;就这篇课文最值得“教”的内容来看,学生已懂得了多少,哪些内容需要补充相关知识,哪些地方需要深化理解。[3]大部分老师把文章的说明对象、使用的说明方法等大多数学生不需要教就会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4)目标设置未结合文本特点
  本文的比较视角较为丰富,多数教师对作比较的说明方式点到为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2.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形式单一枯燥
  多数教师都是从图片欣赏导入教学的,如余耀清老师的《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丰非非老师和向浩老师的《苏州园林》[4]教学设计。这样的导入若不充分展开,仅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学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过于强调分段教学
  有些教师将“默读课文,圈画出全文最重要的段落和各段中最重要的句子,讨论各段中心句的作用”作为第一个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分析文章结构。这一教学活动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的,是必要的,但是应该在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了“这一篇”的说明对象以后进行。
  (3)活动衔接不够紧密
  有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1-2段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从这两个自然段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二是哪一句最能概括苏州园林结构布局上的特点。两个问题之前衔接性不强,分析情感可在品味词语之后连带分析,不应该作为一个重点。
  (4)教学内容未结合学情
  初二的学生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多数教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教学。此外,根据刘凤霞的《初中语文叶圣陶作品研究》[5]可知:叶圣陶先生的这篇说明性文章,虽然总体特点仍旧是平实简易,但十分注重选词练字。绝大多数青少年会在某段时间抱怨自己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他们偏爱形容词、名词、副词,为了使自己的词汇量成倍的增加,他们翻阅词典寻找自己喜欢的词语,精挑细选,一丝不苟,或者背诵名篇名句,希望自己在交谈时能够显得更优雅,能够震住自己的同伴。因此,像《苏州园林》这样优美典雅、词汇丰富且富于变化的说明文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是很切合青少年对获取海量词汇的心理需求的。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前应当结合学情,谨慎把握。
  3.作业布置
  (1)要求过于空泛。如“请你模仿课文,选择一个地方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出来”,这样的作业设计未立足于“这一篇”,似乎所有介绍某地的说明文都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
  (2)形式大多雷同。作业多是写一篇说明文,主题围绕“我的家”、“我的学校”、“某一处你喜欢的景”等。虽然主题不同,但实质是进行写作训练,形式单一。
  (3)作业设计缺乏深度。如王亚静老师将“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总结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为作业,虽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但是对学生的思维拓展没有实质性提高。
  二、教学设计的部分修改
  1.教学目标
  根据文体特点、学情分析、文章独特性、单元提示和课标要求,将“理解并掌握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并将“了解我国在园林建筑方面的成就,培养欣赏园林的兴趣”作为补充。
  2.教学活动
  (1)导入。教学导入借鉴张国生老师的故事导入、袁聪莲老师和葛明霞老师设计的对联导入。故事导入:
  师:我国有一座建筑,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一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们知道是什么建筑吗?
  生(杂):长城.....故宫.....国家大剧院.....乌巢.....
  师:都不是。它叫“明轩”。就是这个(多媒体展示图片),但它的原名不叫“明轩”,叫“殿春移”,“移”是书房。这是它的内景(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是它的庭院(多媒体展示图片)。它是蘇州的一个著名园林-.“网师园”中的一个小院。
  对联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教师总结:第一联,盛赞了苏州园林的美丽,第二、三联,写出了苏州园林在全第二、三联,写出
  了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并请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上面对联意思相同的词语。
  (2)教学问题补充设计
  ①文中具体涉及了几处比较?
  苏州园林总体特征与苏州园林中的各个园林的个性特征的比较(共性和个性的比较);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的比较;建筑中的对称与不对称;山水的自然与不自然;空间的层次与时间的差异;苏州园林的素色与北京园林的彩绘。[6]②苏州园林的门和窗的图案美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是否不够和谐?说明理由③回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认为“百草园”与苏州园林有何差别?④根据叶圣陶先生的《从<扬州园林>说起》一文,有人认为不论是根据作者的创作背景还是《苏州园林》的文章内容,都能够总结出原题应是《拙政诸图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而不是《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你的观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作业设计:
  ①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结合文章内容,为苏州园林设计一章图文并茂的宣传单。②请结合文章内容,并阅读陈丛周先生的《苏州园林》,为苏州园林设计一张门票,并附上自己的设计理念。
  设计意图:文章原是为苏州园林的图片集作的序文,必然有适当的图片与文章相配。图文相配,可以考察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否真正把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作者在文中假设了是在写游览者游园的感受,以导游的身份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改写,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丛周.文博大家园林丛谈[M].上海.人民出版.2016:15.
  [2]苏红梅.《苏州园林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5(1).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218-231.
  [4]丰非非,向浩.《苏州园林》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6(2).
  [5]刘凤霞.初中语文叶圣陶作品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
  [6]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57-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