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利用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全社会关于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愈加急切。如何用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规律,就小学语文课堂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渗透和实践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学生
  传统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根基,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化和文学教学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都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在新课改推动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和渗透更是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呢?
  一、发掘文化素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工具,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学者审核过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许多文章中都蕴含大量的文化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教材为根本,有效发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全面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在学习《嫦娥奔月》这篇课文时,我们知道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即美丽的嫦娥为了百姓不受坏人迫害,吞下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这个故事背后可以发掘和利用的文化素材有中国古代神话和中国传统节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讲述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大都是正面而积极的,无论是炼石补天的女娲,还是立志要移走门前两座大山的愚公,都是具有战斗精神的人。嫦娥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她面对坏人的逼迫也没有屈服,嫦娥善良的品质也感动了人们,所以,人们用月饼、用中秋节来纪念她。如今,中秋节已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我们要热爱传统节日,了解中秋吃月饼等习俗的由来和意义,体会古人对于悲欢离合的伤感,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样以教材为根本宣传传统文化常识,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突出传统文化精髓,可以将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进而健康地成长。
  二、更新教学方式,营造有效文化氛围
  新课改明确指出,知识教学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在教学中,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文化教学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但是,对于缺少生活阅历和文化实践机会的小学生来说,文化好像是一个比较遥远的事物,他们对文化的理解也非常浅显。要想让学生对文化感兴趣,有文化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
  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时,这首诗是一首语言和意境都非常优美的诗歌。但是我们知道,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直观感受、感官刺激的基础上。许多小学生虽然会背多首古诗,但是他们很难深刻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峨眉山月歌》的朗诵视频,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背诵几首带有“月”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张九齡的《望月怀远》、白居易的《暮江吟》、张继的《枫桥夜泊》等等。接着,教师可以抓住“月”来解析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如,古人经常用月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也经常用月亮寄托济世报国之志,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可以说,在古诗词中,月亮是一个最常见的情感载体。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要关注“月”这个重要的意象,并通过月亮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样借助多媒体和古诗词进行文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让学生体会、感受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化浓度,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和语文课堂教学。
  三、注重联系生活,把握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影响。如,在传统节日,许多学校都会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将语文教学置于生活背景下,强化课堂文化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借助生活中的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来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实践,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妇孺皆知的中华文化典故,即蔺相如和廉颇一文一武消除误会,齐心协力为国为民的故事。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着众多的文化信息,包括战国时期的历史、政治和成语文化等。但是,学生由于阅历不足,不可能全面了解文中的文化信息的价值。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取舍,选择成语文化来进行文化教学:在中国汉语体系中,成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许多成语都有其出处,许多故事经过发展演变也成了成语典故。如,亡羊补牢、买椟还珠、负荆请罪、守株待兔等等。然后让学生说一下他们熟悉的成语故事,如孟母三迁、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打草惊蛇、画饼充饥等。结合学生熟悉的成语,教师可以进行文化教学,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及其文化内涵。如“孟母三迁”讲述的是孟母为了儿子走上正道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其实,我们的父母也如孟母一样,为我们做出了许多,我们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苦心,好好学习。
  这样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为传统文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担起文化育人的重担,有效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和素材,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以增加语文课堂的文化浓度和学生的文化积淀,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臧守范.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论坛,2018(34):33-34.
  [2]姚彩凤.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19(28):41+80.
  [3]严建华.探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9(01):52+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4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