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分析護理人员出现针刺伤的原因,并制定出干预方案。方法:选择我院80例护理人员实施此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分析其出现针刺伤原因,并制定干预措施,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实施干预措施,观察干预前后护理人员对针刺伤预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针刺伤发生率。结果:干预前护理人员针刺伤相关知识成绩高于干预后,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针刺伤发生率为18.75%,干预后针刺伤发生率为5.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开展技能培训、制定针对性工作流程及制度,可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关键词】针刺伤;污染;操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5-0172-02
  针刺伤临床上较为常见,指手术刀片、穿刺针、缝合针、注射针头等导致的意外伤害,可使患者皮肤出血或者深层破损。我国艾滋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乙肝疾病较为多见,十分容易导致感染,为护理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此次研究中,通过分析针刺伤出现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保证护理人员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80例护理人员实施此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分析其出现针刺伤原因,并制定干预措施,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实施干预措施,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6.56±1.68)岁。文化程度:中专25例,大专43例,本科12例。
  1.2方法
  (1)强化防护培训力度,建立感染管理知识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培训护理人员有关医院感染的标准、工作流程、法律法规,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实习生及新进护理人员,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带教老师应纠正护理人员不正确行为,培养其安全意识。
  (2)建立安全防护制度,对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规范,如出现粘膜及皮肤暴露,应使用流动水及肥皂水进行冲洗。如溅入眼睛、口腔等部位,应使用生理盐水及流动水进行冲洗。割伤、利器刺伤,应放低局部位置,挤压伤口,尽量将损伤的血液挤出,再进行重复冲洗,进行包扎。如为艾滋病阳性者或者丙肝可疑阳性者,应抽血检测暴露者,进行暴露后随访。护理部及管理科对其发生因素进行定期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3)制定规范操作流程,保证所有护理人员掌握其流程,禁止用手对已经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进行分离,可使用长臂的镊子,用过的锐器放入硬质容器中,并粘贴醒目标志,及时更换。实习护理人员禁止单独实施有创操作,应在老师指导下进行。
  (4)在纸盒内部放置废弃海绵、塑料泡沫,作为锐器盒,可将头皮针插入海绵内或者塑料泡沫中,带回纸盒,使用止血钳对头皮针进行收集,放入锐器盒中。并对此方法进行推广。
  (5)在治疗盘内准备小剪刀,拔针后,使用小剪刀减掉头皮针至弯盘中,带回弯盘,实施统一处理。
  (6)根据工作时段及工作量合理排班,强化人力资源配置,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严格控制质量环节及护理安全,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及针刺伤相关知识考核成绩;使用我院自制《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调查表》,内容包括回套针头帽、回套针头帽、操作时戴手套情况,总分值100分,分数越高,考核成绩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来进行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来进行检验,用率(%)来表示,(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针刺伤发生率对比
  干预前护理人员针刺伤15人,发生率为18.75%,干预后针刺伤4人,发生率为5.00%,差异显著(P﹤0.05)。
  2.2护理人员针刺伤相关知识考核成绩对比
  干预前护理人员针刺伤相关知识成绩为(78.63±5.36)分,干预后护理人员针刺伤相关知识成绩为(78.63±5.36)分,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针刺伤为常见职业性损害之一,最容易发生群体为护理人员,针刺伤容易导致血源性传染疾病,严重威胁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所以医院应重视针刺伤现象,对血源性疾病感染进行预防[2]。
  通过提升医院对针刺伤防护意识,改善目前防护条件,弹性排班,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降低因为工作压力大及工作任务过多造成的针刺伤现象[3]。提升护理人员思想上的认知,对其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制定相关防治条例,对不安全注射行为进行改变,培训操作技能。对患者体液及血液接触前应做好防护,定期对低护龄护理人员进行教学,纠正其分离针头、回套针帽等不正确行为[4]。同时应正确评估患者,加强防范具有血源性疾病、躁动、醉酒等患者,避免处理匆忙及紧张,手持锐器时避免对他人造成损伤。并且应对医院条件进行改进及完善,尽量保证注射器的安全性,并通过创造良好工作氛围,从而减少针刺伤情况[5]。对护理人员及医师的安全进行充分考虑,使用耐针刺和便于丢弃的容器,严格处理医疗废品,对医疗垃圾的处理及回收进行规范,使专业人员操作设备,从而减少针刺伤情况。通过完善报告制度,简化上报流程,保证对针刺伤情况进行妥善处理[6]。
  此次研究中,干预前护理人员针刺伤相关知识成绩高于干预后,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针刺伤发生率为18.75%,干预后针刺伤发生率为5.00%,差异显著(P﹤0.05)。表明实施相关措施后可显著改善针刺伤情况。
  综上所述,医院通过完善防护制度与体系,改善环境,加强职业安全教育,重视防护工作,可有效降低针刺伤发生率,提升护理人员该方面知识,降低危害。
  参考文献
  [1] 秦文兰.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可行性及有效性[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69(18):137-137.
  [2] 黄艳春.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4):90-91.
  [3] 王丹.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4):151-152.
  [4] 秦盼盼. 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疗效[J]. 吉林医学, 2018, v.39(05):125-126.
  [5] 杨艳. 血液灌流干预联合血液透析在尿毒症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57(5):111-112.
  [6] 孙亚娟. 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措施分析[J]. 饮食保健, 2016, 3(17):98-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8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