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海拔地区虹鳟成鱼流水养殖技术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所研究对象为高海拔地区虹鳟成鱼养殖技术。从养殖场地的选择建设,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研究,为以后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高端冷水鱼流水养殖技术推广奠定基础。
  关键词:虹鳟鱼;高海拔地区池塘流水养殖;疾病防治
  一、虹鳟鱼简介
  虹鳟(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是鲑科、大马哈鱼属,鲑科冷水性鱼类,鱼中的珍贵品种。主要生活在低温淡水中,对养殖水域的水质要求极高。
  虹鳟鱼因其成体沿测线具一棕红色纵纹,如同彩虹一样而得名。虹鳟鱼肉质细嫩、味美、无肌间刺,高蛋白、低胆固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食用价值高。
  二、生物学特性
  1.分类地位。虹鳟属于鲑形目,鲑科,大马哈鱼属。
  2.形态特征。虹鳟鱼体形长而侧扁。口大,端位,吻圆钝,上颌有细齿。背鳍后方有一个小脂鳍。鳞细小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或灰黄色。体侧、体背和鳍部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由此而称为虹鳟)延伸至尾鳍基部。雌、雄鱼的外形略有差异,雄鱼口较大、下颌向上弯曲。
  3.生活习性。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要求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其生活水温为5~24℃,适宜水温为12~18℃。虹鳟鱼是性喜逆流和喜氧的鱼类,生活的适宜流速为2~30厘米/秒。最适酸碱度值范围为6.5~6.8。要使虹鳟鱼生长良好,水中溶氧最好在6毫克/升以上,9毫克/升以上食欲旺盛,生长快速。虹鳟鱼喜欢集群,游泳速度较快,摄食凶猛,常常群跃水面争掠食物。4.食性。虹鳟鱼属肉食性鱼类,常常成群跳跃于水面掠夺食物,以陆生和水生昆虫、甲壳虫类、贝类、小鱼等为食。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虹鳟鱼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三、成鱼养殖技术
  1.养殖场地的选择和设置
  (1)養殖场地的选择。在这里我们选择了植保护比较好的哀牢山保护区森林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山泉水来进行池塘流水养殖。哀牢山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集中连片,水源充足。保护区内最高海拔3165.9m,养殖场所海拔为1812m,山泉水从森林里汇聚流淌出来并从百米高的瀑布落下,使泉水富含充足的氧气,1000多米的落差使泉水常年水温保持在7℃~18℃,非常适合虹鳟鱼的成长。养殖基地建设在瀑布下游约1公里左右的河谷较为宽阔、平坦的地方,交通、电力条件非常便利。
  (2)养殖场的设置。因地势的原因,建设成并联式鱼池,为长方形,长17米,宽3米。鱼池有进排水口,安装拦鱼网。池底有1%坡度,进水端池深0.8米,排水端池深1.2米,池底有坡度便于鱼的粪便排泄,鱼池的清洁和管理。进水口离池底有一定的高度,形成跌水,可增加水里面的含氧量。
  2.放养密度。高密度流水养殖虹鳟时,放养密度受水温、水量、溶解含氧量、耗氧量以及代谢产物累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常情况下,鱼种的放养量约为年产量的20%~30%。
  3.虹鳟的饲料。虹鳟鱼成鱼饲料的营养水平:粗蛋白为40%~50%,粗脂肪为6%~16%,粗灰分为5%~13%,粗纤维为2%~5%,无氮浸出物为15%~28%,碳水化合物为20%~30%。另外添加多种维生素混合物和矿物质混合剂,某些脂肪酸对虹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缺乏时,会导致生长速度降低,尾鳍糜烂或休克。我们采用的是从智利生产的进口饲料。
  (1)日投喂率的确定。在水温为10~20℃时,日投饵率为2%~3%,日投喂次数为2~3次。苗种阶段每天三次,早中晚投喂一次,200g以后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每次占全天投喂量的50%。11月、12月、来年的1月因为水温低,鱼吃食情况不好,每天下午投喂一次,投饵率为1%。
  (2)防病。在预防疾病方面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经常清洗鱼池,保持鱼池干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每半个月用2%的盐巴泡一次,减少疾病的发生。
  四、虹鳟疾病防治
  鱼病的防治在虹鳟鱼养殖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高密度饲养时,更容易发生鱼病。鱼栖息在水中,对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因此控制鱼病,关键在于预防。
  1.鱼病的预防
  (1)传染病的预防。在虹鳟病害当中,病毒性鱼病威胁最大。如传染性胰脏坏死症(IPN)、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IHN)、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HS)等,这些病害常会给养鳟业带来严重危害。对上述三种病毒症主要采用预防措施,对进口发眼卵要持谨慎态度,力求购自没有病毒症的繁殖场,卵运达后要用有机碘消毒处理15分钟。
  (2)营养性疾病的预防。鱼发病原因是由于饲料原料中的脂肪氧化产生的过氧化物中毒所致,因此在预防上不仅要注重配合饲料原料成分的多样性,使多种饲料原料的营养得到互补,同时要注重配合饲料中必需脂肪酸的质量和数量,加工过程中要添加抗氧化剂。另外,配合饲料的保存期不可过长,以防脂肪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引起虹鳟鱼中毒。
  2.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
  (1)症状及病理变化。鱼苗往往在开食后2周左右开始发病,初期体色发黑,摄食差,鳍条充血,游动缓迟,多数鱼苗肝门拖着粪便,鱼苗中大的个体开始死亡,濒死鱼旋转狂奔,死亡率高达50%~100%。主要危害1~4月龄的幼鱼。该病常在10~14℃时流行。
  (2)防治方法。减少胁迫、提供维生素可降低应急性IPN的发生和死亡。清干池塘,用漂白粉彻底消毒,引入无IPN病毒感染的鱼卵,禁止带病鱼移动以免感染扩大。
  (1)传染性造血器坏死症(IHN)
  ①症状及病理变化。该病是虹鳟鱼苗和幼鱼的一种急性病毒病,它以脾脏和肾脏造血组织的坏死为主要特征。病原体属于弹性病毒科,病毒感染后7~14d开始发病。初期呈昏睡状,病鱼体色发黑,肝门拖着粪便,随水漂浮。解剖观察,鳃丝显著贫血,肝、脾、肾也褪色,贫血。体侧肌肉有出血斑块。以水温8~10℃时发病率最高。开始投饵后2个月左右的幼鱼发病最多,死亡率高达50%~100%。IHN病毒可通过排泄物、水、污染的饵料传播。
  ②防治方法。发病鱼池采取提高水温的方法,可有效控制IHN的发生;注意给鱼卵、设施、工具消毒,防止水源污染;对病鱼实施隔离饲养。病毒存在于卵子表面,可采用碘剂洗浴鱼卵,或用2%盐巴洗浴5~10min,连续2~3次。
  (2)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HS)
  ①症状及病理变化。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又名鳟鱼腹水病)是由弹状病毒引起的一种虹鳟鱼传染病。以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表现体色发黑,眼球突出,眼部充血,肌肉和内脏有明显出血点,发病快,死亡率高。
  ②防治方法。采用聚乙烯氮戊环酮碘剂(PVP)拌饲投喂,可降低死亡率,用量为1.6~1.9g/kg,连喂15天。
  另外还有细菌性疾病、水霉病、小瓜虫病、三代虫病等,症状和防治方法同其他鱼类。
  参考文献:
  [1] 李登来 等. 水产动物疾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5.
  [2] 曹克驹 等.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