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初中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更为形象化的认知,加深对文本情感的体悟。同时,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能有力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便于课内外作品阅读的多元化,促进师生与生生间的交流,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因此,笔者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初中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微课;微信公众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似乎不足以满足教师上课的需要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让初中语文课堂出彩,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在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让语文教学辅之以信息技术,确实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载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有人说,好的课堂开篇犹如一台好戏引人入胜的“序幕”,会给学生留下“开课有益”的内心体验,激起强烈的情意反应。
因此,我时常在语文课的导入中借助多媒体,插入一些比较精彩的声音、视频、图像、拓展文本等。一组组图文并茂的图片,一首首与课文相关的歌曲,一段段名家的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设计《背影》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我的耳畔便回荡起之前听过的一首歌——《父亲的散文诗》。伴随着时而舒缓时而激扬的旋律,我感动于其中细腻而真实的话语。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便利用多媒体,导入这首歌曲与画面,让学生在歌曲的情境中,走进文本,细细品味父亲爬月台时的背影。学生如临其境,体会父子深情。
再如《口技》一文的教学。这是一篇文言文,倘若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一方面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另一方面不少同学对于口技表演的基本形式和内容没有清楚的认知。因此,我便在课件中导入一段牛玉亮老师口技表演的视频。在课堂之初,首先让学生听声音,大家听得非常入神;之后切换到画面,不少学生露出惊叹的神情,感受到当代口技表演艺术家技艺的高超。通过欣赏短片,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口技,以及当代口技表演的形式、内容。随后走进文本,了解古代口技表演的形式,感受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之“善”。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画面的配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之初便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使整堂课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二、湖光秋月两相和
新课标在阅读要求中指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课堂上,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品读文学作品。通过情境创设——初读感知——精读赏析,一步一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这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从文本层面进入到对内涵的把握,着实要动点脑筋。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时常借助学校提供的“微课宝”,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观看视频。有时是自主学习一些内容上不难理解的课文,课前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再观看视频,增强自身的阅读体验,有所收获;有时是学完一篇文章,再通过微课视频对这篇文章的重难点内容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预习和课后复习,实现微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较好效果。
例如,对于《窗》这篇微型小说的教学。这篇文章比较简短,内容也不难理解,学生可以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自主学习这篇课文,逐步领会深层内涵。因此,我采用微课辅助教学的形式。
在微课教学前,我首先让学生自读文章内容,之后写一写对题目“窗”的理解。在预习作业本上,我发现不少学生由小说内容本身,容易回答一个方面:“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靠窗病人透过窗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而不靠窗病人最终透过窗只看到了光秃秃的一堵墙。窗外实则没有美景,全部都是靠窗病人通过想象所描绘的景,两个主人公因为这扇窗的存在使原本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生活变得充满生机活力。很显然,这些学生在初读感知之后明白这确是指真实存在于病房里的窗。然而,这篇文章以“窗”为题,实则想要给读者感受这是一扇“心灵之窗”,它折射出两个病人一美一丑的内心世界,最终的结局可谓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点回答起来有点难度,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理解得较为深入。
因此,在微课中,我和大家分享了大多数同学的理解,也梳理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和主要内容。之后再提示大家:这虽然是一篇微型小说,但是却有深层意蕴。接着,我顺势引导所有人思考,这真的只是一扇简单而又真实的窗吗?学生在十几秒的思考过后,我插入了一段动画。画面是病房里的一扇窗慢慢打开,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病人。靠窗病人睁大眼睛朝向窗外,不靠窗病人眯着眼静躺着。在两个人的旁边附有对话框(要求学生联系文章内容,思考他们在说些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在课文中做出标注)。之后关上这扇窗,学生思考:这两个病人各有什么特点。最后打开这扇窗,学生再次体会题目中的这扇窗仅仅是指病房里真实的窗吗。
对于微课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思考,便在课堂上一起交流。大家从文中找到景物描写,并從不同病人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不一样的心灵。思考过后会发现:这当然不仅仅是病房里的窗,它还是人的心灵之窗。透过这扇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个人不一样的心灵:一个积极乐观、善良助人,一个消极悲观、嫉妒残忍。这时,再联系文章的结局便容易理解。
学生在这样的微课教学中,先自主预习有所感悟,再通过老师的引导,逐步领会这篇微型小说的内涵,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感,可谓“微言”亦见“大义”。之后在课堂上,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旅程里拥有“湖光秋月两相和”的珍贵体验。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温儒敏先生对于“部编本”语文教材指出七个创新点,其中之一便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机制,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可以看出,课外阅读教学非常重要。而如何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愿意捧起整本书阅读,同时在读的过程中能学有收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我尝试建立班级语文阅读微信公众号,之后在班级内部成立每六人的阅读小组,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完成阅读任务。
对于某部作品,我会先录一段音频并用文字的形式发布在平台上。通过教读和课外导读,引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对作品有整体的认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之后,每周我会发布具体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自读后,先在阅读小组中交流,由小组成员轮流记录并汇总阅读感受,再在微信平台上发布,用文字和音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阅读资源共享。最后,我会在每一篇文章后面附上点评,以鼓励表扬为主,当然也会指出内容中的不当之处,予以改正。学生享受这样的阅读过程,小组与小组间,组内成员间都在无形中互相比拼,看谁读得精,看谁悟得深。在共享中,互相补足,在课堂上释难答疑,共同进步。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西游记》。这部作品看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是更多的同学只是看过电视剧或者动画片,自认为对作品内容很了解。其实,大家对于原作品的内容、主要形象特点、故事情节的细节之处的把握等很不到位。因此,在导读中,我插入了一个问题:请大家概括孙悟空二调芭蕉扇的情节。我发现不少学生在下面的留言中都表示老师问得比较细,自己好像不太清楚。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知道自己对这部作品只是一知半解,了解皮毛,并没有深入作品的精髓。这样,自然激发学生捧起整本书阅读的动机。
之后,我会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如:精读作品的四到七 回,概括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谈谈阅读感受。学生便先跟着老师的导读,再自读写下感受;之后小组交流讨论总结阅读体悟;而后再与其他小组分享阅读收获;最后仔细阅读老师的点评,课堂上共同探讨,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
借助微信阅读平台,学生一改往日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畏难情绪甚至反感心理,也不再抱怨没时间读书,读不懂,题目考得太细根本不知道诸如此类。渐渐的,大家产生了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内在动力,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比较显著的阅读效果。
当然,阅读整部文学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有些文学作品非常經典,学生读来却感到比较枯燥。这便需要教师的不断引领,师生共读,相互研讨,分享阅读收获,在曲折迂回的阅读旅程里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特殊体验。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微课、微信平台等,确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大放异彩。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伊始感受到“未成曲调先有 情”的艺术效果;在课内文本阅读中拥有“湖光秋月两相和”的珍贵体验;在课外名著作品阅读中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独特体验。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衣蕾.初中语文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J].才智,2011(15).
[3]何燕.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2012(6).
(编辑:马梦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