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抓好五个侧重点,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推进中,可以通过营造课外阅读环境,整合课外阅读时间,重视默读速度的训练,巧设课外阅读任务,及时反馈阅读效果,让学生享受课外阅读的快乐,培养课外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中年级;课外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要加强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决定好的阅读素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能促进学生课外能力的形成,提升阅读素养。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认为要培养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应侧重从课外阅读的环境、时间、方法、任务、效果等方面去落实。
  一、营造环境,变动为静
  良好的阅读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学生专心致志阅读,产生舒适愉悦的阅读感受。这样的环境最起码是不吵闹的。首先,是学校的教室,应是一个有绿有书的环境,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教师可以在干净整洁的教室摆上几盆四季常青的植物,再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写在黑板上或贴在墙壁上,营造出浓郁的阅读氛围。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书源,教师也可动员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籍暂时存在班里的“图书角”,并定期更新,实现优质书源大家共享。其次,是温馨有书香的家庭。教师可以布置家长,给孩子一个安静的“阅读专区”,让孩子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藏书阁”,里面摆设着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者是在孩子容易看到、触手可及的地方,都可以有意无意放些儿童读物。在孩子阅读时,家庭也是安静的,最好是父母也在阅读。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受到阅读的习染。再次,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教师要鼓励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社区、镇、区、市等各级的图书馆借书看书,去享受那份安静的阅读和内心的平静。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为儿童阅读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场所,让孩子从小养成安静的阅读习惯。
  二、整合时间,化零为整
  玩是儿童的天性,孩子往往一玩就没有时间阅读。作业是学生要履行的职责,有不少孩子抱怨作业多,没时间课外阅读。如果学生读书的时间得不到保证,课外阅读就可能流于口号。学生的阅读时间从何而来?教师可以这样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由少量的、零星的逐步向自主的定时定量阅读。一是每天中午学生到校至上课前的午间读书,教师多加巡视关注,鼓励孩子少量阅读,逐步体验阅读的乐趣;二是根据班级课程设置情况,每周安排1至2节的课外阅读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三是回家后自主阅读30分钟。教师要尽量减少重复无意义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把時间腾出来进行自主阅读。此外,平时还要鼓励学生利用零星的时间读书、读报,哪怕只有15分钟,也可以阅读一个小片段或浏览一个故事。只有不断地整合时间进行阅读,化零为整,才能不断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阅读习惯。
  三、训练默读,反慢为快
  思考是优秀的学习习惯。课外阅读就要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与作者感同身受,置身其中,从文字内容走向作者内心。默读是最好实现有思考、有效率的阅读方式。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年级学生不喜欢阅读,特别不喜欢阅读整本书,只停留在漫画等闲书上,究其原因是阅读速度慢。从一年级开始,我们的课文阅读要求就是“慢慢地读”“仔细地读”“不要多字不要漏字”,这样就导致了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浮在文字表面、不思考、不追求阅读效率的习惯。这种阅读习惯对于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效果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平时要加强中年级学生快速阅读能力——默读的培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一个字、一个词为阅读单位过渡到以一个短句、一个较长句子为单位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提高阅读速度。由于默读的速度比朗读要快得多,并且默读更有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思考理解和揣摩,这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讲究方法,在课内阅读上多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让学生迁移到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质量不但取决于阅读的内容,而且也取决于阅读的速度。作为语文教师,对于缺乏阅读速度的学生,要更注重其阅读速度的提高,了解学生阅读速度慢的原因,适当降低默读要求,从课内走向课外,反慢为快,逐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默读习惯,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四、规定任务,忌虚求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不主动阅读的学生,教师要规定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任务,防止学生随意阅读,应付了事。如有的老师这样布置“每天阅读30分钟以上”,对于笼统的任务,学生不知道要读什么,也不知从何读起,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只有让学生明确要完成什么任务,带着任务去阅读,这样才能产生有效的阅读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同读一本书”或某一些章节,设计几个简单可操作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师还可以设计阅读任务表或指导学生完成阅读“思维导图”,这些也有利于学生走进书海,潜心阅读。有了实实在在的书目与篇章和要解决的任务,学生的阅读就会实在一些。为了保证阅读的质量,在学生明确规定的任务之后,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监督,奖励阅读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吸引”更多学生完成。这种任务型的驱动阅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阅读任务,并实实在在逐项落实,以培养学生有针对性阅读的习惯。
  五、反馈效果,多褒少贬
  有阅读就要有反馈。学生的阅读是否有效,需要教师及时做出反馈。然后反馈给学生,特别是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如有效的阅读方法、静心阅读的品质等。当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积极有效的反馈,将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反之,如果学生得到的是消极的反馈,将会打击学生阅读的信心与兴趣,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反馈阅读效果的时候,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首先,可以利用家校配合。教师事先设计简易的“课外阅读反馈表”。如每天的阅读时长、阅读书目及页码、阅读的态度、阅读的字数、阅读存在的问题等,由学生带回去让家长督促填写。阅读反馈表,可以每周填一次,教师根据家长反馈表,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给予学生鼓励,树立学生阅读的信心。教师给予学生的奖励,可以是星级评比的一颗阅读星,也可以是图书角新书的优先阅读权。其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读书笔记评比、好书推荐、读书交流会等。例如交流时,可以让那些阅读效果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与经验,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促进,逐步养成热爱阅读、持续阅读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需要学校和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从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入手,坚持不懈地反复抓,从点滴时间抓起,懂得珍惜时间阅读,合理训练阅读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树立自觉养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意识,最终形成自动化的学习行为习惯而持续阅读,不断提高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史建国.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2).
  [3]高海燕.让墨香伴着欢声笑语——小学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点滴谈[J].宁夏教育,2014(3).
  [4]黄国才.让思考成为阅读习惯[J].小学语文教师,2018(12).
  (编辑:龙贤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