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境真实化: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助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了具体的阐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就给语文实践活动中情境教学提出了语用情境真实化的要求。真实化的情境式教学就是在遵循认知过程维度的前提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神圣之地。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文核心素养;认知维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课堂一直在寻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技术路径,让学生可以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汉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中国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必须以学生为基础,这就给语文实践活动中情境教学提出了语用情境真实化的要求。
  一、“情境真实化”的理念定位
  情境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情感、语言、画面、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说,情境教学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于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创造情境。学生可以在探索事件或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学习知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选择合适主题,这些主题涵盖了学生将来生活、学习和工作所需的各种语言应用程序的真实情况。通过“情境真实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 养“助推”。
  二、“情境真实化”的设计纲要
  (一)情境真实化的现实意义——目标清晰化、意识全局化、备课充分化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要从教学客观情况出发,根据授课内容,引进、设置或创造适合教学内容的特定场景与氛围,学生的情感体验被唤醒,学习能动性被激发,从而,情感得以升华。情境真实化强调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各种能力,但是并不意味着轻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当教师把各种真实的情境交给学生的时候,教师在课堂的言语少了,但事实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首先研究教科书中的文本,理解教材的内容。其次,有必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研究,了解涉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指向,从而创造合适的真实情境,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这里提到的情境绝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噱头,这种真实情境必须能够带来核心素养提高的后期效果。
  (二)情境真实化遵循的原则——认知维度
  所谓的建构主义理论,是指通过学习者的原始认知结构在知识和学习之间积极接受新知识。个人感知和理解新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的适应和平衡。他们必须通过人类的理解和处理来感知世界,并相信知识是在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构建的。因此,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的重要观点。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概念中的情境性,它认为知识不能脱离活动的背景而存在,知识不是嵌入书本中,而是嵌入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将人的生命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情境化的认知过程,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这六个不同层次的认知维度,检验特定语境中的认知过程。
  认知维度中以记忆理解层次为切入口,以文言文课堂教学为例。记忆是认知过程维度的第一步。理解是认知过程维度的第二步。布鲁姆认为,理解是新获得的知识与现有的心理模式和认知框架的整合。由此可见,记忆理解密不可分。但记忆后理解,还是理解后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期的认知结果。
  以《史记》中的经典片段《荆轲刺秦王》为例,在遵循认知结构理论的前提下,还原真实的历史,设置真实的情境。
  首先,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荆轲、秦王、秦舞阳、夏无且等角色分派给各位同学,其他同学做导演,在课堂上直接上演荆轲刺秦王的課本剧。四组同学全部表演结束后,请学生比较四组同学在重点情节的演绎上有何不同,哪组同学演绎得最准确、到位,并进行点评。通过演绎,学生不仅可以清楚地掌握古典词语,如“遗”“奉”“顾”“谢”“奏”
  “走”“提”,还了解了荆轲刺秦王的整个过程。这种记忆理解,绝不仅仅是短暂记忆,这些知识将变成长时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益。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再次强化各种字词句的理解,还走向了那些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课本上生硬的字眼,而已经变成了鲜活的生命。让学生带上对那些生命的理解,走向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从而传承华夏文明。
  (三)情境真实化的方法与策略
  1.多元构建,知识迁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情境化的,人类智能不仅受个体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在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生活的阅历等都会对智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简言之就是不同生活背景下、不同教育条件下的人类的智能是有明显差别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情境教学更注重直觉的表现,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各方面的生理心理机制仍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还未达到成熟。因此,处于此阶段的中学生对于自己可以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教学策略比理论性的讲述更容易接受,体会更深刻,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动与活动。
  以汪曾祺的《葡萄月令》为例,很多学生在初读文本,甚至是再读文本时,都没能够鉴赏出该文的优美,而学生更不理解为何这样的文本会选入教材中。这时候的《葡萄月令》,就如同一个带着厚厚外壳的冬笋,于学生而言,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好食材。首先,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初读经历,并创造一个真实本性的直观学习情境。在教学初始,就展示出文学界和学生截然不同两种鉴赏结论。再次,请学生指出评价一篇文章是否优美,是否有价值的评判标准。最后,请同学三读文本,然后任选两个评判角度,结合具体的文本加以分析打分。随着三个层次的不断推进,《葡萄月令》的价值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学生在这样一个真性情的探讨情境中,掌握了鉴赏文本优劣的标准,学会了分析评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生涯中,学生自然会把这种学习经验移植到人生经验,懂得评判美丑。
  2.情境再现,紧扣核心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具有深刻的意境。它指的是创造情境的形象和意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李吉林在她的书中说:   “情境教学采取‘情境’而不是‘情景’,情境化教学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现实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语言文件中的文章都是来自自然或生活,每个文本的内容都具有典型的生活形象,具有自然的影子。
  以理解苏轼如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体现豪放风格为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三个切入点进行研讨。
  研讨一  以读带赏,读品结合,赏析苏轼语言的豪放。
  研讨二  三国风云人物众多,为何苏轼只怀念周瑜?在研讨该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从人物、年龄、生活、外表、职位、成就这六个方面比较苏轼和周瑜的不同。学生通过朗读文本,调动以往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周瑜是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而苏轼则是黄州惠州儋州,州州潦倒。
  研讨三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经过三次研讨,从语言、思想等多角度理解了苏轼的豪放,这才是真正将情境真实化,将课堂的主体还给了学生。
  将课文内容的来源与呈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入其意境,体会文本的深刻与广远,把自己置身在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境之中,掌握文本的核心思想。
  3.创造语境,学以致用
  实践是语文学科最终归宿。教师在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应注意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作为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基本目标,语文也被列入了实用的行列之中,不再华而不实。语言实践是学生提高语言技能的唯一途径。创造语境是一项重要的学习策略,因此,所创造的情境必须合理,学习目标必须在情境中实施,以便在情境实践中形成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以苏教版必修三中杨绛的《老王》为例,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环节一  请学生思考老王有着怎样的生活境遇。作者叙写老王生活琐事的串联点是什么?在此环节,先解决文本内容,学生得出结论是老王所有人生经历都是围绕“苦”字来展开的。由此,教师可以提出人物写作的一种方法:与小人物关联的自然只有小事情,但即便是小事情也不能不着边际地闲扯,必须有一个点给它串联起来。此时可以出现第一次真实的任务情境:学生可以任选一人,任选一点,任选几件事情作为基本写作素材。这一环节,让学生先打开自己的真情世界,作为自身作文的素材库。
  环节二  以《老王》中的细节描写为切入点,分析在写作中该怎样写的问题。让学生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亮出第二次真实的任务情境:写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单独的这一个”,并且最好让别人看到“这一个”可能生发的普遍意义(能推而广之的群像意义)。
  环节三  思考在贫苦的老王身上,我们能够挖掘出怎样的精神内核。写作指导中明确文章要挖掘什么。此刻,提出第三次真实的任务情境,要透视文中人物的精神内核,看看这些小人物,展示着怎样的个性性格,体现着怎样的生活情趣,执守着怎样的处世准则,闪耀着怎样的道德光辉,反映着怎样的时代风貌。
  环节四  思考作者杨绛倾注于文中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写作指导中明确文章要表达什么。明确第四次真实担任任务情境:明确自己倾注于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作者自己的仁厚心、同情心、博爱心、平等心、悲悯心附着在人物身上。学生任务新情境的多次迁移过程,就是以用促学的最好体现。
  通过充分勾连文本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平凡日常中寻求文本知识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基础奠基,明确所使用的策略,以“使用”为目标引导教学,并组织“使用”作为主线。教学,随着情境的再现,可以实现学习和使用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情境真实化”的实施意义
  “情境真实化”教学就是在遵循認知过程维度的前提下,追求“大道至真”,以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记忆理解扎实化,以返真的情境让学生的理解分析清楚化,以真性的情境让学生的分析评价到位化,以真情的情境让学生的应用创造不倦化。情境真实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情境展现,是学生本位的理性回归。“情境真实化”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深厚的功底,还要求教师精通学生的认知心理学。在“情境真实化”中思考,打破了长期依赖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将知行有机合理地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编辑:郭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