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小学低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是阅读,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增进思考和应辨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反省,提高个人修养。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将对学生终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将针对小学低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展开论述,希望对有关的教学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年级 语文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6-0092-02
  小学低年级(1-2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将对学生终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起到奠基作用。要求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等。这个目标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引导他们完成阅读目标,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培养阅读兴趣从教师范读入手
  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重视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以思考为基础,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少、朗读水平较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范读。范读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想,教师通过范读把文中的情趣、韵味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传达出来,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课文情景,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感染学生,激发兴趣,激发阅读兴趣。
  2.培养阅读兴趣从大声朗读开始
  小学低年级因识字量较少,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借助拼音。初读时,读得不太连贯,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读上,缺乏对读物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只能停留在对内容的初步感知上。因此,相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书声琅琅”,朗诵比默默阅读自然得多,咿呀朗读也是一把帮助他们开启语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比如:领读、集体读、分组读、指定读等都能在大声朗读中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营造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读中得到表现,树立自信,并学会边读边听,在听中自我提高。
  3.培养阅读兴趣从精心设计着手
  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指读就比较适合他们,这样除了用眼用口,还用上了脑和手,以多样化的手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想象的空间。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及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受书的神奇魅力。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阅读兴趣只是阅读的源动力,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恰当、科学的读书方法。
  1.图文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卡通的插图,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注重展现课文内容的情境,富有儿童情趣。在教学中,老师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然后对照插图学习课文。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直观的图像信息去理解课文内容就容易多了。
  2.读说结合
  由于低年级学生掌握的词句不多,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用课文中的原语句来回答提问。这样学生回答问题就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流利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在读中感悟,调动学生注意力,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再现情境,理解内容。
  3.读思结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程标准》里讲到,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让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读演结合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的潜能和表现欲望。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有声有色的文章,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加工,并创设情境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模仿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演课文内容。比如分角色演诵,也可改编成课本剧来表演等。
  5.读画结合
  古人读书讲究“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的“画”有两个意思:一是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优美句段;二是根据小学生喜欢“涂鸦”的特点,读书后,可要求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
  6.读写结合
  读与写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但重点是让学生借助读学会生动形象的写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如在教学《眼睛》一课时,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作手法,用“( )是( )的眼睛”写话,低年级的学生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挺仔细,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
  三、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必需的。基于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養成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和认真阅读的态度。这样的阅读习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设法运用一定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使读书习惯的形成。第二,要养成动手、动脑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懂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指导学生用好眼、脑、手,要“眼到”:训练学生由读字读词到读句子,再由读句子到读短语,最终到能一目数行地读;要“心到”:边阅读,边思考,去理解吸收;要“手到”:圈画标记,看图写句。第三,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阅读的需要,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阅读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低年级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饶虹.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8(15):38.
  [2]杨伟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J].好家长,2018(32):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5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