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与传统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功能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用户需求的逐渐复杂化,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内涵与侧重点都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资源整合、文化传承功能、信息服务和社会记忆功能等方面,本文旨在探讨从传统时代到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变化,并从社会环境、信息技术、用户需求的层面论述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档案文献编纂 资源整合 信息服务 社会记忆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4-02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great changes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gradually more complicated user dem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mphasis of archival documents compilation function are also changing, mainly in resource integr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func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social memory function, etc..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change of documents compil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e to digital age, and discuss the reason of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user demand.
Keyword archival documents compil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social memory
一、数字时代与传统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功能对比
档案文献编纂是编纂者按照一定的题目要求,对档案信息进行搜索、筛选、审核、加工、整序、评介,以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用户提供档案文献信息的工作[1]。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档案实践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对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业务环节产生影响,同时也使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内涵和侧重点发生了变化。探讨从传统时代到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功能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将有助于明确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
1.资源整合功能。档案文献编纂的资源整合功能是指对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档案信息进行识别与选择、序化、融合,形成结构化、有序化、有价值的编纂成果。
传统时代下,档案文献编纂的资源整合功能从资源整合的来源范围上看,由于信息获取的局限性,编纂者能够获取的档案信息资源的范围非常有限,编纂所用的素材主要来自编纂机构自身收藏的档案信息资源。从资源整合的形式上看,档案文献编纂能够整合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形式主要是纸质文本、图片等传统类型的资源。因此,传统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更充分的发挥。
数字时代,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档案文献编纂的资源整合能力显著提升。从资源整合的来源范围上看,能够整合的档案信息资源不再局限于编纂机构内部的资源,而是可以共享和整合相关机构的各种信息资源。技术的发展使档案信息资源的便捷共享成为现实,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传输使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档案文献编纂者能够方便地对其他机构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利用,扩大了档案编纂在取材上的空间范围,有利于更充分、全面地展现特定的编纂主题。从资源整合的形式上看,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档案文献编纂不仅能够整合纸质文本、图片等印刷型、静态的档案信息资源,而且能够整合数字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电子型、网络型的档案信息资源。数字技术条件下,档案文献编纂对档案信息的整合体现出更高的技术性和多层次性,能够在档案信息之间建立更加多维、立体的关联关系,从而提高和改善档案用户对编纂成果的利用体验。
2.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传承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应该包括文化的生产、积累、传播与延续的完整过程。其中,文化的生产与积累是实现文化傳承的前提和基础,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本身就是文化生产、积累、传播与延续的过程,使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继承性。有学者认为,“文献编纂就是把人类个体的分散的独特的精神创造物,按照一定的思想原则,有目的地加以审理组织,分类编排而构成的社会通行的文化汇集”[2]。由此可见,档案文献编纂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其作为文化生产与积累的社会活动,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整序、加工、评介,形成可以承载、存贮一定文化内容的编纂成果向社会传播,从而使历史得以再现,传统得以延续,知识得以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3]。
传统时代,由于编纂者处理档案信息能力的局限,使得档案编纂成果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从生产到传播耗时漫长;编纂成果载体形式和传播方式也较为单一,主要为纸质文本形式的结构化贮存,通过印刷出版的方式进行传播。因此,档案文化输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都十分有限,难以充分实现其文化价值和发挥其文化塑造的作用。
数字时代,编纂信息系统的出现以及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编研”[4]、合作编研等新型编纂工作形式的产生,既体现了技术变迁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文化创造理念在具体档案编纂实践中的实现,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效率,促进了社会文化成果的生产与积累。数字时代传播媒介的丰富化、多元化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极大提升了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档案文化成果的易获取性、直观性、体验性,使其无论是在大众的文化接受层面还是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方面都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3.信息服务功能。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是围绕一定主题形成的结构有序,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档案信息集合,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档案信息内容以及编纂者的知识和经验,可供档案用户利用,满足档案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因此档案文献编纂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
从传统时代到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的信息服务功能一直发挥着其服务社会的作用,只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数字时代与传统时代的档案文献编纂的信息服务功能在服务提供渠道、服务对象领域及服务的层次和深度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传统时代下,档案文献编纂发挥信息服务功能,提供用户利用的信息服务渠道主要是通过文献型书籍的印刷出版,实现档案信息的报道与发布。在这种条件下,只能实现由编纂成果到用户的单向传播,用户一般采取到馆查阅或者购买编纂出版物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在其信息服务对象领域方面,传统档案文献编纂的信息服务主要面向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和专业工作者,提供具有史料价值的编研成果,满足其学术利用需求和专业工作需要。在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深度上,传统时代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主要提供的是文献信息服务,以充分发挥文献的价值为目标,主要为用户提供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利用服务。因此,传统档案文献编纂的信息服务功能更注重对文献资源的开发。
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知识组织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为档案文献编纂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工具,档案文献编纂的信息服务功能与传统时代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提供信息服务的渠道方面,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使用户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档案文献编纂成果及相关信息服务。不仅如此,网络环境下社交媒体的发达也使用户具备分享、继续传播档案编纂成果的能力[5],因此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实现其信息服务功能的渠道极大的扩展了。在其信息服务对象领域方面,随着信息服务渠道的发达和易接触,除了研究者和专业工作者之外,档案文献编纂的信息服务对象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通大众,其服务对象的范围扩大了,需要满足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和复杂。在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深度上,数字时代的档案文献编纂与传统时代相比,逐渐从档案信息管理和文献服务为主向以数据管理和知识服务为重心转变。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可以通过知识组织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深入挖掘档案信息内容,针对复杂多样的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炼数据和信息,从多种维度构建档案信息之间的关联,搭建知识网络,为用户提供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内容,深化用户对档案内容的理解或协助用户发现新的知识。
4.社会记忆功能。档案文献编纂是人类有选择地对社会记忆构建的过程。人类利用仪式、口头传承、文字符号等方式承载、传承记忆。档案记录作为社会记忆的载体之一,相较于人类各种纪念仪式、神话传说等记忆传承方式,其自身的原始记录性更具有权威性、准确性[6]。档案文献编纂作为构建社会记忆的一种途径,必然根据时下的意识形态、社会关系、伦理道德进行取舍,凸显符合现实要求的素材[7],并通过编纂成果的形式使社会记忆有形化。无论传统时代还是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对社会记忆的构建功能都具有连续、稳定和再现历史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通过档案文献编纂能够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主体、构建社会记忆的过程和方式以及构建的社会记忆图景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时代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主要是在档案馆等专业机构内部进行的一项业务工作,参与者主要是专业的编纂人员和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因此传统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对社会记忆的构建主要是基于这些领域内专业人员的主体理解和价值主张,它所记录和传递的是特定群体有选择的记忆信息。传统环境下,档案文献编纂构建社会记忆的过程和方式是基于固定流程和固有内容的单项构建,关注和强调专业编纂工作者利用独特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对现成文献的加工处理构建和保存社会记忆。因此,传统环境下档案文献编纂所构建的社会记忆图景是线性的、平面的,同时也是规范的、单调的和单一感官的。这种情境下,档案文献编纂的社会记忆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编纂成果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能够长久地保存和延续。
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认为,随着更广泛的知识潮流从前现代相继转变为现代、后现代再到当代,档案思想的关注点已从证据转移到了记忆,再到身份和社会群体[8]。所以,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的社会记忆功能除了保存和延续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更主要的体现在利用记忆实现对社会主体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对过去社会的重新构建。档案文獻编纂意味着选择和留存,身份认同的实现需要自身的理念、文化、事件等能够被记录和流传[9],而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所呈现出来的内容让人们对于以往的社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而清晰的认识,从而对自我的身份和责任有了更为坚定的认识。数字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实现不同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编纂,还可以通过众包、口述记忆资源采集等方式使社会公众也可以参与其中。由此,通过档案文献编纂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社会主体基础更加广泛,社会记忆可以反映出更为全面的主体理解和更加多元的价值主张,社会记忆资源更加完整和充实,也更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体自我身份的认同。当更广泛的社会主体可以参与档案文献编纂活动,社会记忆构建的过程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流程和固有的内容,社会化、协同化、个性化甚至个体化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方式将是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实现其社会记忆构建功能的重要特征。因此,数字环境下档案文献编纂所构建的社会记忆图景是生动的、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和多感官的,能够真实展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的细节,实现对社会记忆深层次的构建。
二、不同环境下档案文献编纂功能变化的原因
从传统时代到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功能上的变化,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给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档案文献编纂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用户需求的变化要求档案文献编纂工作能够随需应变、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1.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共同促进档案文献编纂的功能变化。数字时代,经济的发展同样也给档案文献编纂带来了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活动中形成、利用的档案越来越多,丰富了档案馆藏的内容和种类,为档案文献编纂提供了新的题材。以经济建设为主题的档案文献编纂也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指南,指导经济建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物质和财力上对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使档案文献编纂工作能够有保障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对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经济上的保障改善了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环境,为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轉变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文化环境的变化也推动了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转变。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从社会整体到个体层面,都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催生了新的时代文化——数字文化,数字文化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各种文化活动过程。
档案文献编纂作为文化生产、积累、传播与延续的过程,也必然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功能内涵和侧重点的转变,体现数字文化的时代特征,并助力于创造新的时代文化。
2.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档案文献编纂诸多环节开始由计算机辅助和支持,逐步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10],使档案文献编纂在技术上变得更加容易。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档案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录音、录像都可以成为档案,丰富了档案馆藏的内容和形式。丰富的馆藏资源给予了档案文献编纂更多内容上的选择性,能够使档案编纂成果更加全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档案文献编纂的过程,例如,在选题环节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数据驱动,准确地定位专业人员的专业需求和普通用户的需求。在查找档案信息资料方面,能利用档案数据库和相关资源库进行馆际之间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编纂素材查找效率,扩大了编纂素材的获取范围。当今数字技术的发展,还丰富了档案文献编纂出版物的载体形态,由以前的纸质载体为主逐渐转化为依托于数字技术的多种载体形态,形成多种媒体形式的编纂成果,使档案文献编纂成果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在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传播方面,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使编纂成果的获取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广泛的受众群体中进行传播,扩展了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的功能领域。
3.用户需求的变化。当代社会,档案服务意识日益突出,用户档案需求的变化成为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实需要是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最大动力,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只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良好社会反响的编纂成果,才能获得更多资源的支持和社会认可,争取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用户需求的变化对于档案文献编纂的功能定位和调整具有重要影响。数字技术显著增强了用户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传播和利用的时空限制消解了,信息服务内容逐步升级,服务形式和手段不断创新,这些都促使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档案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是时代的要求。档案文献编纂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之一,也必然要适应并服务于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时,档案文献编纂功能要能够作出适应性调整,丰富和提升功能内涵,满足变化了的用户需求。与传统时代相比,数字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传媒的发达,用户的档案需求更加复杂、多变、个性化突出,这使得档案文献编纂服务功能的重要性显现出来。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给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时代,用户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档案文献编纂活动过程的认识以及编纂成果的选择和评判都有自己的价值主张。因此,档案文献编纂要在数字时代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持,就要重视了解和把握变动中的用户需求,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功能定位。
三、结语
数字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需求的变化给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这些都促使甚至迫使档案文献编纂工作者研究和认识社会、技术和用户新的时代特征,调整发展思路,重新思考和定位自身的功能。探讨从传统时代到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有助于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自适应的调整与转变,挖掘发展潜力,更好地发挥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宝华.档案文献编纂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11.
[2]赵喜红.论档案文献编纂在文化方面的作用[J].档案学通讯, 1999(1):36-39.
[3]朱雪音.创造优质档案文化产品 实现档案编研社会化[J].兰台世界,2018(S2):84-86.
[4]韩峰.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编研”工作研究[J].黑龙江档案,2018(2):26-28.
[5]魏扣,李子林,金畅.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知识聚合服务实现架构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8(6):61-66.
[6]罗传祥.论档案的社会记忆控制机制[J].档案管理,2017(3):15-17.
[7]丁华东.社会记忆建构:档案文献编纂社会功能的新阐释[J].档案与建设, 2008(4):1+4-5.
[8]Cook T. Evidence, memory, identity, and community: four shifting archival paradigms[J]. Archival Science, 2013,13.
[9]王笛.论档案文献编纂在身份认同建构中的功能及其实现[J].北京档案, 2018(7):17-20.
[10]王寺凡.论档案工作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性关系[J].山东档案, 2015(2):19-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0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