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咬字吐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21世纪科技时代的背景下,各国走上了全球化发展的道路,在文化互鉴、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各国之间逐渐实现了文化相融。美声唱法最初起源于西方,其具有线条美和穿透性,受到了我国音乐爱好者的广泛欢迎。如今,利用美声唱法来演唱我国的汉语歌曲成为一种流行的音乐方式,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咬字吐字问题,这极大地阻碍了歌曲的演唱。
  关键词:美声唱法;汉语歌曲;咬字;吐字
  美声唱法是西方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广泛受到欢迎的表达方式流入我国,逐渐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音乐表达形式,并且成就了大量的高水平艺术家。美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语言特点和美学观念有不同的特点,我国汉语的音节构成、声调起伏都与其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利用美声唱法演唱我国汉语歌曲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吐字咬字不清晰的问题,这需要我国音乐学者积极将美声唱法本土化,把本民族的个性和语言韵味展示在歌曲演唱中,更好地通过美声唱法来展示民族性和地域性。
  1 过分重视发声技巧培养,缺少汉语歌曲实践
  在利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时出现咬字吐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歌唱者太过重视发音技巧的培养。在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歌手过于侧重锻炼自己的发声技术,将自己所有的歌唱精力集中在声音的表现过程中,忽略了汉语的咬字吐字问题,从而出现了音包字、华而不实的情况,使听众不明所以,无法对歌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没有情感、灵魂的音乐表达,只会让艺术失去其原有的本质。如果歌手不解决自身的咬字吐字问題,就没有办法体现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和特点,也感染不了听众。
  美声唱法的母语是意大利语,意大利语和我国的语言表达有着较大的差异,大部分歌手认为,只要唱好了意大利歌曲中的美声部分,就相当于完成了美声的练习,从而刻苦训练,积极挑战高难度的意大利歌曲美声唱法,而忽略了对汉语歌曲进行美声融合的实践。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歌唱素养,可以通过训练国外歌曲来达成,但是对于汉语歌曲的美声唱法锻炼也非常重要,如果忽略了汉语歌曲的训练,必然会出现咬字吐字问题,影响歌曲在听众面前的表达,导致歌曲的受众量大大下降。
  2 加强咬字吐字技巧训练,重视训练思想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美声歌唱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首先,要加强咬字吐字的技巧训练。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唱者要做好美声技巧在汉语歌曲的应用,解决咬字吐字的发音问题,就需要在台下积极实践,加强自己在汉语歌曲中的咬字吐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解决自己利用美声唱法后出现的问题,避免字尾吐字不清楚的情况。演唱者要将咬字吐字练习作为自己首要任务,强化自己的发音能力,掌握正确的技巧。另外,对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与汉语歌曲表达进行一定的结合,在美声的不断训练过程中找到汉语的演唱方法,保证歌词的独立性,加强歌曲的连贯性。
  加强咬字吐字技巧训练的前提是歌手本身就要重视咬字吐字训练的重要性,重视训练思想,将歌曲本身和美声唱法做到完美融合,歌词不能脱离歌声而独立存在,只有咬字正确,才能展现汉语歌曲对听众的感染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将意大利语的咬字吐字利用到汉语歌曲中,而要结合汉语发声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合汉语歌曲本身。
  3 训练融入传统民族声乐,掌握声调运用规律
  我国传统歌曲唱法的特点是“字正腔圆”,要让美声唱法能够在汉语歌曲中得到良好的展现,首先要把握汉语歌曲的咬字吐字正确性,所以在将美声唱法融入汉语歌曲的过程中,歌唱者要积极融入我国传统声乐的演唱方法,确保咬字吐字准确。在字头的演唱中,可以采用“五音”的方法,形成不同的辅音;在字腹的演唱中,采用“四呼”方法,保证发音流畅性;在字尾的演唱中,采用“十三辙”,做好音调的收尾工作,确保整个演唱中字字、字句之间的连贯性。
  另外,还需要歌唱者掌握声调的运用规律。在利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声调不正、发音不准确的情况,导致歌词含义被扭曲,听众不能理解,所以在融入美声唱法时,歌唱者应该把握好每个音调的发音规律,确保发声合理,歌词意义清晰,从而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我国美声唱法演唱者在学习美声发音技巧的基础上,也要积极主动练习歌曲的咬字吐字,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表达歌曲的内在情感,保证歌曲的连贯性,明确汉语歌曲和美声唱法之间的联系,确保发音准确,从而给听众带来更深刻的体会,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此外,还可以积极借鉴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理论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发音练习,确保咬字吐字清晰。
  参考文献:
  [1] 王丽云.美声演唱中中国歌曲咬字问题的应对策略[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12):156-158.
  [2] 张钰曦.“字”与“韵”的完美结合——戏曲演唱方式融入到美声唱法的咬字问题[J].四川戏剧,2018(04):213-214.
  作者简介:刘璐(1995—),女,黑龙江密山人,佳木斯大学2017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邢铁红(1970—),佳木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