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美工类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工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建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结果。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课程现状进行分析,从师资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践运用4方面出发,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本科;学前教育;美工类;课程建设
自2010年以来,幼教行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近年來随着“二胎”政策的出台,学前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基本实现了从高职高专向本科院校的过渡。各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也相继加大招收力度,以满足市场对幼教人才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快速增长,也对相关部门和机构与时俱进,完善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子女的艺术教育,期望孩子多才多艺。幼儿教师作为艺术教育启蒙老师,是幼儿与美育的中介与桥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应与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启发幼儿自主创作,鼓励其大胆表现。幼儿园美术教育就是专门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设置的,旨在引导和培养儿童与美产生深度交流。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光要具备基础的美工技能,还需要熟练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反观目前本科院校开设的学前美工类课程,还不能完全契合行业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
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作为现今一线幼儿教师的主要培养地,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中往往存在着“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而本科院校的培养中又易出现“重理论轻技能”的情形。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被提出,它主张培养理论和实践双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反映在美工领域,则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对美工类课程的学习,具备基本的美工类操作技能,并能够根据不同需求,科学地引导幼儿去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对其进行创造表现。但在具体的实践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在课程规划设置上,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为“通才”教育,专业科目较多,许多高校要求突出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理论课时,这就会造成美工类课程的课时不足。而掌握一项技能,需要课程连贯,需要足够的练习时间作为保证;加之学生并没有相关艺术基础,常常因难度大、时长短而丧失学习兴趣。二是在任职教师选用上,多以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组合的形式出现。教师的专业方向主要为艺术领域,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理论学习;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往往无法跳出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认为这只是将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下移,偏离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在班级数量容量上。由于授课班级和人数较多,任课教师在讲解实践后,难以一一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四是在不同课程协调上。由于各课程的任课教师间缺少交流,课程整合效果较差,导致学生的知识碎片化,未形成联动的知识体系。因而,我们必须针对实践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立足“应用型”,对美工类课程的建设进行思考。
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发展需求,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美工方面掌握基础的美工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充分了解掌握不同美工材料的特性,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环境创设。通过科学专业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幼儿美工教学。目前针对美工领域的培养,院校常开设《美术基础》《幼儿园实用美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幼儿园环境创设》4门课程。其中,《美术基础》和《幼儿园实用美术》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美工操作技能的培养。《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侧重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则要求学生将所学技能贯穿于教育理念之中,根据课程和幼儿需要,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需求的幼儿园环境。4门课程既有分工,又一脉相承,以完整的体系达成培养目标。
在基础操作技能的讲授中,应改革美术专业由几何体到静物再到人像的教学模式,同时摒弃模式化的简笔画教学。根据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需要,降低难度,加强对画面构成元素和色彩原理的学习与运用,让学生熟练掌握人体运动规律和年龄性别的造型特点,充分感受和体验不同美工材料的特性及表现技法。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设计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程中以对话经典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教法课的讲授中,巩固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能进行模拟授课,培养讲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查漏补缺,更好地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建设职称与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明显、潜能完善的师资队伍十分关键。目前担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多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同时其原有专业方向为学前教育或艺术学,造成了授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虽然院校针对新入职教师有岗前培训和青年导师制培养,但时间较短;另外,艺能教师往往跟随相同专业方向的导师进行观摩学习,导致其在学前领域内的知识储量不足。针对这种情况,一是应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完善导师制和定期进行团队教研交流的方式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二是增加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使其走出去开阔眼界,紧跟优秀院校和学术前沿。三是加大校企间的合作沟通,加速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师走出高校,走近幼儿,通过切身体验,反思教学,真正将幼教岗位的工作需求与高校课程相连接,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技能类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进行,教师在课程中占主导位置,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概括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模式教育下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方,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其个性发展,创作出的作品风格相似度极高。但在幼儿教学中,要求我们注重对幼儿个性的培养,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显然无法完全通过课堂教学有限的课时完成。因而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转换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课程开始前,通过调研确定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课下的自主扩展板块,改革“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翻转课堂;把基础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前进行,教师课前提供课件资料,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后完成初步学习报告,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深度交流和知识内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查找与归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4 充分利用实践平台,检测课堂教学成果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满足社会和教学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实践至关重要。在校内,可以通过举办竞赛和展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利用校内第二课堂和相关学生社团组织,把握学生兴趣点,发挥互助优势,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提升。同时运用好校外实训基地和双创平台,保持与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的密切联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课堂成果展示和毕业汇报时,请一线教师前来指导,批评指正。充分利用见习、实习让学生进入岗位亲身实践,通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检测其课堂教学效果;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优化。
以上是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想法,希望能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美工类课程的系统构建的探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李红艳.学前美术技能培养与职业能力整合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2(6).
[3] 李伟.毛亦农.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