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琴演奏中声乐艺术指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于钢琴家而言,演奏技巧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作品弹奏时的手指技巧。按照什么样速度尽可能准确无误地完成乐段所包含音符的演奏?从乐曲的开头到结尾能否毫无差错地完成弹奏?换言之,即演奏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无可置疑的是展现音乐特色,即按照不同时代把握作曲家的特点以正确理解作品乐句,以及通过乐曲的表达技巧、正确识谱、细腻的控制琴键的技巧不时对歌手进行支持和引导。不过,该领域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可以把握,往往只能通过感觉空洞的语言进行总结。本文以德国艺术歌曲和歌剧伴奏为例,从文学理解的角度和声乐伴奏中的角度去理解音响、音色和歌曲等,并以实践钢琴独奏为目的,探讨声乐伴奏与钢琴独奏曲之间的关系與各自特色以及如何有机结合,将其反映到钢琴独奏的学习之中。
关键词:德国艺术歌曲 歌剧伴奏 声乐伴奏 钢琴独奏
“引人入胜的演奏”是什么样的呢?当前音乐会百家齐放。在此背景下,无数演奏者和学习者日夜精进,为了追求更好地演奏而不断努力。完美的演奏不可或缺的是通过了解作曲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在舞台上能够充分表达演奏家思想并支撑其思想所需具备的充分演奏技巧。钢琴演奏者为了掌握钢琴演奏技巧,从幼年开始就面对各种练习曲,目的是为完成作品而完成的练习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导致了过分关注手指速度和控制琴键技巧的正确性,其结果使钢琴弹奏变得枯燥无味,至少可以说忽略了极为重要的“表达每个乐句”的训练。
钢琴“进行表达训练”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如何才能理解掌握呢?音乐家海顿最早的传记作家Greisinger曾经借用海顿晚年的话说“无法忘记莫扎特的Klavier(羽管键琴,古钢琴)的演奏,他的演奏非常震憾人心。”这是对莫扎特充满丰富音阶和琶音的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灵性的感受,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莫扎特的其它作品,倾听他的歌剧,倾听《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伴奏和咏叹调亦或倾听歌曲伴奏时,则变成了充满轻柔流畅(cantabile)的美妙音乐。
此外,表现管弦乐丰富的音色也是钢琴的特色之一。有时宛若弦乐器tutti(合奏)的轻快伴奏,有时又似高音双簧管的悲伤旋律,这种特色只有钢琴能够通过控制琴键的技巧的方式结合身体和手腕的动作才能惟妙惟肖的表达出。这也是钢琴演奏时十分重要的一项技巧。本文的目的是借鉴作者20多年的演奏和教学活动经验,以及通过声乐伴奏过程中的有效学习,尝试将这种“富有歌唱性地”(cantabile)音色的可换性与“钢琴独奏”性有效的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
一、“歌唱”与技巧
1.诗歌和音乐的邂逅
毋庸赘言,歌曲和歌剧的乐谱都包含歌词。18世纪末期,受到以歌德和席勒等为中心掀起的文学革命和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具有抒情性和戏剧性的诗歌,当时的作曲家们受其激发并为之谱写了一系列的声乐作品,德国艺术歌曲便可溯源至此,将同时期的德国诗歌紧密结合,成为一种既有诗又有歌的相辅相成且融为一体的艺术结晶。
莫扎特的著名歌曲《紫罗兰》的歌词作者即为歌德。德国大诗人歌德和天才作曲家莫扎特在此实现了文学和音乐的邂逅,可以说这是德国艺术歌曲的开始。莫扎特在选择歌曲歌词时,注重的是其内容是否具有触动自己内心的戏剧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曾表达过类似观点,莫扎特热衷于歌剧作曲和创作了大量音乐会咏叹调这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这首歌曲究竟包含哪些戏剧性呢?
(1)有一朵可爱的紫罗兰,
独自生长在草地上,
它是一朵可爱的紫罗兰。
那年轻的牧羊女,
轻轻走来活泼又愉快,
在草地上歌唱。
(2)啊!紫罗兰它想,
我将成为世上最幸福的花,
在短短的生命中,
等心爱的人儿来摘下,
放在她的胸前,
啊!多么幸福的一刹那。
(3)啊!但是,啊!少女走来,
并没有留意紫罗兰,
却从它身上走过!
它虽然被践踏,
但还在快乐地想,
我到底由于你而死,
死在你脚下。
可怜的紫罗兰,
多么痴情的紫罗兰。
以上小段歌词富含戏剧性内容。莫扎特采用歌曲的形式展开本诗的情节,并浓缩在短短的65小节里。
这段乐曲的行进主要由钢琴演奏者来阐释。
前奏表现的场景是春天的微风吹过宁静的山间草地,紫罗兰在温暖阳光下静静地绽放。舞台上的钢琴演奏者必须在一瞬间将正全神贯注准备歌唱的演唱者和大厅里就座的听众以及(通过琴声)引入大自然的山间草地。并且,像弱起小节的开头那样,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乐曲的旋律与歌手开始歌唱的一节的旋律完全相同,因此如果看到歌词的内容,即可立即清楚地理解前奏的走向。
接着是牧羊女的登场,钢琴伴奏使用十六分音符断奏表现牧羊女的脚步。紧接着用相同的十六分音符连奏清晰表现牧羊女的歌声,钢琴演奏者必须在瞬间分别清楚地弹奏出这种差异。
4小节的钢琴间奏,在低声部采用古典主义中典型的阿尔贝蒂低音(Alberti Bass)表现牧羊女的脚步,右手的高声部表现的是牧羊女轻快的哼唱,同时也表示场景的进展。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紫罗兰对少女的痛苦思念,以及无法实现的紫罗兰的渴望,以g-moll的和声与歌手的“Ach”同时开始。接着,在“wa¨re ich nur die scho¨nste Blume der Natur, ach, nur ein kleines Weilchen”(3~8小节),通过低音的F还原记号表达了紫罗兰的痛苦愿望,在“Weilchen”,进一步落实到B-Dur(B大调)的V,未实现表达。(顺便说一下,这里与之前的“Veilchen”押韵)瞬间停止的八分休止符,接着B-Dur(B大调)的V-I-V-I行进之后,紫罗兰的痛苦愿望“ein Viertelstünden lang”通过g-moll(g小调)的V,在半休止状态下痛苦而恳求地表达出。 四分休止符停止后,静静地拉开了最后场景的帷幕。主宰乐曲进展的是钢琴演奏者。仅伴随1小节sf的间奏后,歌手静静地开始歌唱“Ach, aber ach!”,钢琴演奏者必须实际表现出牧羊少女靠近的脚步声。并且在p的范围内不失紧张感!极具冲击性的场景——“und nicht in acht das Veilchen nahm, ertrat das arme Veilchen”(并没有留意紫罗兰,却从它身上走过)让歌手以吟诵的方式讲述,钢琴在此仅弹奏减七和声。在“das arme Veilchen(可怜的紫罗兰)”,戏剧性地引出带符点的伴奏和歌唱的高潮。
延长符号的冲击后,接着是sank(下沉)、starb(死去),在“und freunte sich noch”(而感到幸福),使用原来G-Dur(G大调)的属和弦,表达出自己对生命的解脱与欣慰,在T-S-D-T分解和弦进展的基础上,直到doch(然而)。钢琴伴奏是典型的古典主义的分解和弦行进,声音低沉并逐渐提高。这是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也能够经常听到的上升类乐句。歌德诗歌的戏剧性也到此结束。不过,莫扎特最后在此自行添加了强调高潮的“Das arme Veilchen! es war ein herziges Veilchen!”两句歌词。最后一句与第1节前半部分的结尾属于完全相同的乐句类型。钢琴演奏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种戏剧性进行弹奏。(谱例3)
如此,以莫扎特的《紫罗兰》为例,研究了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果理解诗歌的内容,则自然而然能够清楚地把握该乐句的走向,有助于理解在何种气氛下需要什么样的音色。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在有限的空间里排满了许多的音阶和琶音、半音阶,在学习时,往往是仅关注不要错过音符。因此如果仅关注这方面进行练习,则将变成沒有任何音乐气息仅是手指练习的毫无感情的演奏。
导致毫无感情的演奏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缺少乐句的划分方法、表达方法。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可以去弥补这方面的内容呢?答案:利用歌曲和歌剧的伴奏理解乐句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2.Cantabile奏法 称为“歌唱(表达)”
如莫扎特的歌曲《黄昏的感触(Abendempfindung,K.,523)》。
这首歌曲的伴奏从开头到结尾,都保持着legato(连奏)的效果,必须时常集中精力,留心注意乐句的歌唱,并且通过P实现了寂静和细腻。这是处理乐句和琴键细腻控制的技巧结合的最好练习案例。从整体上来看,每1小节都划有连音线。
那么,这首歌曲是如何进行划分和歌唱呢?
前奏的2小节,必须集中精力平滑地演奏右手的八分音符。并且,每1小节都有结尾,左手的二分音符的8度在第3、4拍处分离,小节的后半部分仅为纯粹的八分音符,必须用指尖弹奏完legato的乐句。
在接下来的第3小节,各拍的开头都伴有旋律,所以使用拇指和食指,平滑地弹奏legato(连奏)。所有手指的动作均采用在保持接触键盘的状态下,控制琴键,这种的方法尽可能与使用手指按压键盘并用手指尖感受键盘恢复时的沉重感相结合。
通观整体,这首歌曲的伴奏需要非常细腻地进行琴键和手指控制,才能达到这种意境。此外这也是多种类型连音符号的最好练习。(谱例4)
这里,左手的情形也一样。另外,在此为三度的行进,是作为间奏和向下一新乐句的过渡部分,如何发挥在这里是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弹奏出上面的音。接下来的三度表现为与高声部之间的二重奏。
在这里我们必需要说到注意事项:应该注意不要歌唱太过头,延缓了Tempo(节拍)。如果延缓了节拍,则会影响歌手的乐句感。应该随时保持乐声流动的legato(连奏)、歌唱的legato(连奏)。歌曲伴奏完美的地方,虽然往往都是比较简单的形式,但都切实地浓缩并表现了相应的音色和气氛,所以是最好的学习教材。尤其,Mozart(莫扎特)的伴奏,可以通过它逐渐了解Mozart(莫扎特)钢琴独奏作品的特点。
3.使用钢琴“讲述”(分句和连断记号)
在此,试着从歌剧唱段伴奏的角度,研究cantabile(轻柔流畅)的音色的学习方法。以下是Mozart(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唱段“non piu andrai, farfallone amoroso”(你再不要做情郎)。在此段伴奏中听到的音阶和十六分音符的乐句,可以作为钢琴奏鸣曲中乐句的划分方法和表达方法的参考。
唱段的大致背景是,见异思迁的侍仆凯鲁比诺甚至与伯爵夫人发生了暧昧,偶尔听到此消息的伯爵非常愤怒,命令凯鲁比诺前往遥远的战场服兵役。收到此命令的凯鲁比诺情绪低落,费加罗则充满讽刺意味地激励他出征,此时由费加罗演唱的唱段。
乐曲整体上以符点的节奏和十六分音符的音阶行进展开,钢琴演奏者应该具备这种弹奏技巧和富有讽刺意味的表现能力。
第14小节的阿尔贝蒂低音(Alberti bass)和右手的回音轻快地融合,但需要练习正确保持左手的节奏。通过正确保持伴奏的节奏,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富有维也纳古典派特点的旋律流动和Mozart音乐的紧张感。这种乐句类型在钢琴奏鸣曲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现。不过,许多学生因为过于注意右手的旋律,所以往往疏忽了左手伴奏的节奏、Tempo。在费加罗的这一唱段的伴奏中出现的间奏,弹奏时如果内心充满讽刺意味和想象着管弦乐丰富的音色,则能够更自如地进行弹奏。(谱例6a)。
对声音的感觉印象是指对音乐持有目标,这对演奏来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在钢琴奏鸣曲K309的展开部和K310的展开部也能听到,在舒缓乐章中更是经常听到(例如K312的第二乐章等)。此时,如果带着充分鸣响的管乐器的声音想象,例如高音双簧管和单簧管等的音色印象进行弹奏,则可以更加贴切地现达意境。 接下来右手的3度,如果结合“已经不再有啊,如此漂亮的羽翼(身上已无羽翼也不会再有人来触摸)”这一歌词的演唱,则此处的歌唱方法、抑扬顿挫的方法可以成为乐句表达方法的一种参考。歌手的演唱旋律和钢琴的伴奏旋律宛若二重唱般行进。使用legato(连奏)连接3度高声的基本弹奏技巧是一边在指尖上施加压力,一边不用腕力地进行弹奏。如此,可以参考歌手的演唱方法,通过合奏,更加实际地学习到抑扬顿挫的legato(连奏)方法。(6b)
第17小节右手的十六分音符是第14小节的变形版。宛如表示盛装打扮的光彩照人的贵妇人形象,不过必须在充满喜剧色彩的气氛中交织某种程度的讽刺意味,使用F轻快而又丰满地进行弹奏。正适合练习Mozart “讲述”的十六分音符(6c)。
从钢琴奏鸣曲中听到的十六分音符的较长排列,往往让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不过,如果倾听歌剧的旋律和管弦乐的伴奏,则可以发现实际上其中隐藏着许多意味。在伴奏中听到的音阶,因为有歌词,所以乐句表达的走向非常清楚。是喜剧性的亦或带有激情呢?还是悲剧性的呢?利用语言的抑扬顿挫来理解乐句,并时常进行钢琴“讲述”的还有音乐家Chopin(肖邦)。Chopin(肖邦)非常喜欢Bellini(贝利尼)的歌剧。这是美声唱法,在钢琴方面称Legato (连奏)奏法。
第18小节左手右手的二重唱,也是结合演唱者抑扬顿挫的声音进行表达(6d)。
第26小节有5个连续G-Dur(G大调)的下降音阶。P、cresc.(渐强)、F一边富于变化一边感情丰富地进行弹奏,宛如表示7种装扮变化般的内心活动。在此节中弹奏的管弦乐伴奏声音可以当作参考。弹奏时应该注意轻快并且抑扬顿挫的表现,以及按一个一个乐句表现出欢欣雀跃般的跃动感。
钢琴奏鸣曲中,这种下降型和音阶的3连续反复形式,在所有的Allegro(快板)乐章中都可以听到,不过最为著名的是K545的第一乐章的第5小节的音阶,或者K309的第三乐章的第33小节的音阶。在此,钢琴学习者往往过于关注加快音阶、手指弹奏的正确性,而忽略了“进行表达(歌唱)的音阶”这一意识。不过,如果像这样,使用歌剧伴奏的快速乐段,并在有歌词的状态下练习音阶,则自然而然能够理解乐句的抑扬顿挫和表达方法。这样在音阶上赋予了语言,可以倾听“宛如正在讲述的乐句”。还有,许多时候左手的伴奏大体上都是八分音符,所以如果严格保持伴奏的规律以及抑扬顿挫的Tempo与节奏,并且在该节奏上弹奏旋律,则可以表现出快速乐段中含有意义的音阶。
此外,这种乐句的原本声源是管弦乐,可能是管弦乐的tutti(合奏)、或者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的solo(独奏),又或是小提琴和大提琴的solo(独奏)。反复研究如何在钢琴上实现这种音色,正是学习乐句表达方法的真实目标。
如此,Mozart歌剧作品中的许多乐句和连断符号,许多时候都可以原样作为钢琴奏鸣曲中乐句表达方法的参考。声音的切断方法和断音的长度、咏叹调和管弦乐整体乐音的关系、歌唱部分旋律的处理、与管弦乐音色之间的关系等等,把握Mozart乐句的这些创作特点,离不开对Mozart歌剧作品的理解。“怎么样进行歌唱”可以说是与让乐器“怎样进行讲述”有关。
二、必要的钢琴演奏能力
1.德国艺术歌曲和钢琴独奏在技巧方面的相似性
现在弹奏的许多钢琴作品都是巴洛克风格的作品,还有古典派、浪漫派、国民乐派、后期浪漫派、印象派、近现代音乐流派等作品。不同的时代,以及同时代的作曲家之间,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必须结合音色和控制琴键的技巧方法、节奏的选择方法等,细腻地把握并且弹奏出这种差异。
一位作曲家并非仅创作钢琴作品。Chopin(肖邦)也并非仅创作钢琴作品,他也创作了许多室内乐曲和歌曲。只有执着于声乐作品创作的H.Wolf(沃尔夫)是个例外。钢琴作品往往只是作曲家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尤其钢琴学习者必须注意这一点。养成欣赏同一名作曲家其它音乐体裁作品的习惯,或者关注作曲家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有利用更广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演奏。
音乐家Schumann(舒曼)在专注钢琴作品创作的年轻时代,几乎没有创作什么歌曲。与克拉拉结婚后即1840年前后舒曼才开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歌曲作品。不过,这可以说是他钢琴作曲时代的延续,是更加集中的浓密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仅有的数页纸中,通过声音浓缩了截取到的浪漫派风景,无论在声乐,还是钢琴声部都一样。
这是舒曼为诗人艾辛多夫(Eichendorff)诗歌谱写的Liederkreis Op.39中的《美丽的异乡》。钢琴伴奏部分曲谱浓密,几乎可以说是钢琴独奏作品。右手的第3、4、5手指负责旋律,左手的第3、4、5手指支持低音,左右手的第1、2手指负责内声的伴奏,营造和弦的形象和色彩。这种形式在Schumann(舒曼)的钢琴曲中随处可见。
这是通过音乐家J.S.Bach(巴赫)那样的多声部声音,营造更加强烈的色彩感和更加复杂微妙的声音效果,并结合了浪漫派诗作的作曲技法。钢琴演奏者尤其要求具备手指的独立性,用双手营造出声音的立体感。此外,钢琴演奏者需要具备应对和弦微妙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进行耳朵分辨能力的训练,并注意指尖的控制琴键的技巧和耳朵的相互作用,还有踏板的反应。
此間,中声部表示沙沙的树叶声,同时还含有夜晚的神秘感。这种沙沙的树叶声和歌手的感动相互作用,终于在“es redet trunken die Ferne wie von künftigem groBem Glück.”处,迎来了最高潮。其后的后奏,由左右手的外声,相互呼唤出充满浪漫色彩的热烈的旋律线。
音乐作品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自然的深深感动。钢琴演奏者必须在后奏中充分表达此类情感。最初的开头,尽可能朝下一小节的重点So涌来。接着左手的低音(Bass)线继续,不过dim(渐弱),所以必须频繁地变换Ped(踏板)。接着还是重复,第3个开头右手的最高声#re达到高潮,并在这种状态下结束乐句,采用rit(渐慢),平息内心深深地感动。最后的琶音宛如慢慢地体味深沉的快乐。 整体上需要第4、5手指的独立性和浪漫的表现能力、歌唱能力。还有,最为重要的是学习下述触键方法,即左右手的第1、2手指的指根肌肉不用力,仅用手指按压琴键。这样弹奏出内声的轻柔音质、外侧的旋律线和低音,通过音色立体性地表现声部间的音乐空间。
接下来的谱例10是Schumann(舒曼)的钢琴独奏曲《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维也纳狂欢节)》Op.26的第4曲“Intermezzo(间奏曲)”。
与先前的谱例9进行比较即可明白,这2首曲子非常相似。首先,在乐曲的形式方面,中声部使用十六分音符的3连音伴奏,使用右手的第1、2、3手指弹奏,高声部使用第4、5手指弹奏旋律。如此,右手需要掌握能够使用一只手分别弹奏出旋律和伴奏的技术。左手伴奏的低音从底层支撑所有乐音。
第3、4、5手指弹奏出有点Tenuto(绵延)意味的音质,大力抑制琴键速度的同时,必须使用第1、2、3手指表现出轻快的宛如花边般的3连音。
另外,这首乐曲是Schumann(舒曼)在创作Op.23的“Nachtstücke(夜曲)”前后谱写的乐曲,原本“Intermezzo(间奏曲)”计划是Op.23的“Nachtstücke”中的一部分。该首乐曲也是以“夜晚”为主题的曲子。
可见,舒曼的艺术歌曲伴奏与钢琴独奏曲的距离非常接近,常常需要很强的浪漫表现能力。上述两首乐曲的区别可以说仅在于有无声乐部分的加入。這与舒曼在年轻时立志做一名钢琴家,后来又作为作曲家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的人生道路分不开。还有,在他的身旁随时有文学的存在。不仅是乐曲中的技巧,而且音乐的主题也相似,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舒曼在钢琴曲中随时意识到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在歌曲中又选译浪漫派大诗人的精彩诗章。这样,通过艺术歌曲的伴奏,能够从另外的研究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舒曼的钢琴作品。
2.音响效果和音色
钢琴这种乐器的艺术创造可能性非常大。使用一台钢琴就能够营造出多种音效。如:管弦乐tutti(合奏)的声音、弦乐的声音、琴弦的节拍、拨奏的声音、立体的声音、双簧管单旋律的厚重声音、单簧管的音色、长笛的旋律、圆号丰富的声音等。从单旋律到和弦的,钢琴在音效上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德国艺术歌曲的伴奏中,需要研究细腻的控制琴键的技巧方法;在歌剧的伴奏中,从轻柔的声音到突出的铜管乐器等表现丰富的和弦声音时,要注意追求手腕、身体动作和音色之间协调的关系,由此,针对上述声音的敏感性,需要切实地的去磨练。有关此类声音在Beethoven(贝多芬)、Mozart(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也能够频繁听到,可以成为研究钢琴独奏的乐音表现、乐句表达方法、丰富音色的线索。
《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唱段“Dove sono i vel momenti”(美丽的时刻在哪里),是使用吟诵方式演唱的咏叹调。a-moll(a小调)的调性是否直接与莫扎特的钢琴鸣曲K310的走向存在着某种联系呢?可以发现在两首乐曲中都弥漫着深深的叹息。这是倾吐自己对丈夫变心的痛心、对自己目前境遇变化的惯怒和失望的呤诵。在管弦乐简单的和弦进行中,及其与声乐部分的配合同样展现了许多典型的莫扎特的音乐要素。并且,Recitatibo(宣叔调)是带乐音的对白,所以伴奏必须自然呼应该台词的抑扬顿挫和节奏,也就是说需要理解乐句的缓急。歌曲的行进和伴奏的效果,必须自然地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在吟唱间隙加入的伴奏,是决堤般地行进还是应该有间隔呢?同时加入的和弦,是丰富的声音还是带subito(急速)意味的弱音呢?
K310 a-moll奏鸣曲的开头,左手伴奏中紧张的连续八分音符,让人想起管弦乐的弦乐器声音。这种弦乐的声音,不允许有一个音的间隙,只是带有紧张感地一味突进。左手一直放置在琴键上,使指尖产生紧张感,有规律且紧张地按下并利用琴键自带的弹力自然反弹,反复如此而弹奏出的旋律正是莫扎特(Mozart)在其作品中展示的充满激情的旋律。这首奏鸣曲是1778年7月莫扎特母亲去世时期于巴黎创作的作品,因此充满了悲剧性,并且从头至尾都让人联想到管弦乐中弦乐的声音。
第16小节八分音符的伴奏形式变成阿尔贝蒂低音(Alberti bass),因而增加了紧张感。管弦乐的低音弦乐器声音,没有一个节拍规整地在Tonika(主音)和Subdominant(次属音)之间焦虑地来回鸣响。
22小节中右手的旋律应是单簧管,其间,左手的弦乐伴奏也带有紧张感并使用P的强度来弹奏。单簧管的声音从第28小节开始更加浓厚,因此如果以稍深沉的贴键方式弹奏,则可以奏出cantabile(富有歌唱性地)的浓郁音色,且富于变化。左手的乐句则是模仿弦乐的legato(连奏)奏法。
可见,古典派钢琴曲的音色与管弦乐的声音印象分不开。尤其, Mozart仅完成的戏剧音乐作品就有19部作品,加之歌剧的伴奏是管弦乐,所以从他的钢琴作品中当然能够听到管弦乐的声音。欣赏Mozart的歌剧作品,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过,如果不实际学习伴奏,不在琴键上实际体验其音色的本质和乐句的表达方法,则在演奏中很难听出Mozart钢琴作品的真髓。
结语
尽管能够很有技巧性地弹奏钢琴曲,但这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离作为一名演奏者登上舞台上进行富有感染力的演奏还相当遥远。演奏时的感染力是与对该作品乐句的研究深度有关。如果仅是每天在琴键上反复进行枯燥无味的练习,则无法获得这种感染力。
声乐伴奏往往都含有歌词,所以是最适合当作理解乐曲、感受声音气氛、并使用钢琴实际弹奏表达的学习训练。另外,在歌剧伴奏中,通过倾听管弦乐的声音,可以培养对声音立体感的敏感性,通过倾听歌剧作品,还可以自然理解乐句的抑扬顿挫与流动。以自己指挥自己,训练自我具备音乐的感受性,以及能够分别弹奏出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的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表现技巧之一。 当然,要表现这些内容,除了纯粹的演奏技术支持外别无他法。能够弹奏和掌握排列的音阶和半音价、3度和6度的弹奏技巧、和弦的弹奏方法等,无论是伴奏还是独奏作品这些都是必需的基本技术,总之能够弹奏是必需的前提。不仅是学习者,而且指导者也应该时常具有以更好地演奏为目标,综合提高音乐感受性和演奏技巧这一意识。
因此,最为必要的是培养从多纬角度研究一个人的作品习惯与个性。从钢琴作品中能够了解到作曲家的思想。但是通过伴奏认知时,其感受是有所不同的。作为这种多角度研究的方法,应该在高校的音乐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引进和推广“钢琴演奏中声乐艺术指导”作为专业音乐学院的必修学科。
注释
①大宫真琴.钢琴的历史[M].音东之友社,1996.
②矶山雅.莫扎特[M].筑摩学艺文库, 2014.
③西原稔.舒曼所有钢琴作品的研究(下)[M].音东之友社,2013.
④Neal Zaslaw,森泰彦译.莫扎特全部作品辞典[M].音乐之友社,2006.
参考文献:
[1]伊娃&保罗·巴杜拉-斯科达,今井显译.莫扎特演奏法和解释[M].音东之友社,2016.
[2]矶山雅.莫扎特[M].筑摩学艺文库,2014.
[3]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浅井真男译.莫扎特其人和作品[M].白水社,1990.
[4]渡边护.德国歌曲的历史[M].音东之友社,1997.
[5]菲舍尔·迪斯考,原田茂生,吉田文子译.舒曼的歌曲探求[M].白水社,1997.
[6]西山稔.舒曼全部钢琴作品研究(上、下)[M].音乐之友社,2013.
[7]中河原理.歌剧鉴赏辞典[M].东京堂出版,1990.
[8]海尔姆特·德易奇,鲛岛有美子译.伴奏的艺术-德国艺术歌曲的魅力-[M].Musicanova ,1998.
[9]克列门斯·库恩, 钱泥译.音乐分析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10]孙悦湄,范晓峰.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1]苏珊·朗格,刘大基译.情感與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