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血管造影术的预见性护理对并发症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行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低血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降低了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了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全脑血管造影;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84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6-211-01
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经股动脉插管,在透视下将不同型号的导管运用抽捅、捻转等手法运送进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内,分别注射造影药物的一种手术[1]。它具有创伤小、准确性高的特点,所以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预防和减少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的预见性护理是不容忽视的。本人在10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对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防范效果满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技术内容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35~7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预见性护理组)和对照组(传统性护理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无凝血机制障碍,其血压控制在125~180mmHg/70~95mmHg范围内。术前无发热等感染症状。全部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颈动脉狭窄3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5例,椎基底动脉狭窄30例,动脉夹层10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预见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DSA术后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出现腹膜后血肿、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各1例,脑血管痉挛2例,其并发症发生率4.0%;而对照组术后发生低血压、下肢缺血各1例,拔鞘管反应、腹膜后血肿各2例,穿刺点出血及脑血管痉挛各2例,假性动脉瘤3例,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2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应用分析
DSA术后出现了低血压、拔除动脉鞘反应、穿刺点出血、下肢缺血、腹膜后出血、假性动脉瘤、血管痉挛并发症。我们采取的预见性方法如下:
3.1 低血压 DSA均需要将较大剂量的造影剂迅速注射到血管内,造影剂会使血管内渗透压增高,可能出现血管扩张,导致一过性收缩压下降。随着血管内造影剂从肾脏排出体外,其影響将逐渐消失。故术后返回病房,患者需要血压监测12h。术后前2h,每1h测血压1次,后可改为每2h测1次。若反复出现血压低于90/60mmHg,需告知医生并予以适当的升压药处理,以避免低血压导致患者各脏器血灌注不足,减少其他并发症。同时,术后应嘱患者多饮水或补液治疗,加速造影剂的体外排泄。
3.2 拔除动脉鞘反应 当患者返回病床,拔除动脉鞘管并予以股动脉压迫止血时可能出现心慌、面色苍白、冷汗等症状。拔鞘前需告知患者整个操作流程及可能出现疼痛症状,消除患者心理恐惧感及紧张情绪,并复测血压,心电监护。拔鞘时动作应轻柔,避免粗暴操作,同时需问及患者有无不适。一旦出现神志模糊、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表情变化时,立即给予患者吸氧,通知医生,同时遵医嘱静推阿托品,多巴胺升压处理。
3.3 穿刺点出血 穿刺点出血是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最常见的穿刺点并发症。与穿刺点出血相关的常见因素有:女性、高血压、置鞘时间过长、高龄、肥胖、肝素用量过大等。拔出动脉鞘时,双手于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处压迫15~20min止血。压迫止血时,手不可快速完全松开观察止血情况,须慢慢放松,保留一定压力,观察一段时间穿刺点无出血、周围无明显变大的皮下血肿后方可无菌敷料覆盖,放置动脉止血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如还有出血,则重新记时压迫止血。术后6h内每4h观察1次股动脉穿刺点有无渗血,穿刺点附近是否有突出性包块,必要时可重新调整动脉压迫止血器位置进行止血。术后需适当约束及交代患者穿刺侧下肢制动24h。
3.4 下肢缺血 穿刺股动脉发生术后血栓形成可能会出现疼痛、皮肤苍白、麻木、无脉、皮温低症状。在术后回病房拔出动脉鞘压迫止血的时候,需触摸穿刺点下肢的足背动脉搏动,确认无下肢缺血。术后24h内,护理应每2h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温,并注意保暖。若出现介入操作后下肢缺血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5 腹膜后出血 腹膜后出血可能是高位穿刺点或者股动脉后壁穿通所致。若患者出现低血压、腹部膨隆和饱满、下腹部疼痛等症状,告知医生后可予以腹、盆腔CT扫描或者B
超探查进一步确诊。一旦确诊腹膜后出血要立即予以平卧,腹胀严重者可予以插胃管达到胃肠减压目的,必要时可灌肠处理。由于有突发疼痛、腹胀等腹膜刺激征,病情变化突然,患者常极度恐惧、紧张,应及时对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尽量使患者情绪平稳。若动态观察发现血肿逐渐增大,呈明显波动性,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血压持续下降,心率增快,脉搏减弱,需要立即予以手术治疗。
3.6 假性动脉瘤 若出血后血肿与管腔之间有血流交通,就可能形成一个假性动脉瘤。股动脉低位穿刺可明显增加假性动脉瘤概率,同时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女性、肥胖、年龄、糖尿病等。术后几天患者出现穿刺部位疼痛感,触摸发现有波动的液性包块,听诊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考虑假性动脉瘤。可每天压迫穿刺点20~30min,听诊血管杂音消失表明压迫有效。然后予以沙袋及弹力绷带继续加压包扎6h,同时嘱患者卧床休息,穿刺下肢绝对制动。 3.7 血管痉挛 一般血管痉挛多发生于介入操作的血管或者其远端分支。严重情况下,血管痉挛会导致血流的完全阻断。术后可适当予以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痉挛发生。护理中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进行性加深、肢体活动障碍、言语表达障碍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时,需谨慎并告知医生进一步处理。
4 小结
DSA开展初期时,并发症发生率达17%~25%。但随着导管及介入器材质量不断改进、造影技术的提高,其并发症已下降至0.5%左右[2]。马雪露等[3]报道的173例DSA术后并发症高达14.45%;国外回顾性研究[4]表明,DSA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约2.63%。而国内刘新峰[2]报道1000多例DSA并发症低于0.2%。不同地区学者报道并发症的差异较大,可能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和经验以及设备、种族相关,甚至可能与报道例数相关。笔者的观察组出现腹膜后血肿、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各1例,脑血管痉挛2例,其并发症发生率4.0%;而对照组术后发生低血压、下肢缺血各1例,拔鞘管反应、腹膜后血肿各2例,穿刺点出血及脑血管痉挛各2例,假性动脉瘤3例,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2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人采取预见性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防范效果满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5]。
DSA是现代先进脑血管诊疗的金标准,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并发症较多,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后果。预见性护理是以提高治疗护理效果为目的的全程优质服务,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变化特点,预料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做出准确的护理判断[6]。护理人员应该熟悉其常見并发症的具体临床表现,增强护理问题的预见性,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多与患者沟通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并及时与医生沟通,这样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降低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珑,刘建民,许奕,等.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3,12(3):202-204.
[2]刘新峰.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4.
[3]马雪露,云宗金.173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5):428-430.
[4]Kaufmann TJ,Huston J 3rd,Mandrekar JN,et al.Complications of 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evaluation of19 826consecutive patients[J].Radiology,2007,243(3):812-819.
[5]张美兰,黄妃文.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7):211-212.
[6]陈雪梅,何 丰,高 洁,等.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8(2):216-2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