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对于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往往是从生活经验中不断迁移的过程。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再解决问题,这个经验的提炼过程,便是一个完整的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过程。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既提出了基础目标,更是给一线教育者指明了教学方向,还为解放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能力能量,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平台。
  关键词:活动经验;学生实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3-010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3.09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原来的“两基”拓展成了“四基”,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往往是从生活经验中不断迁移的过程。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再来解决问题,这个经验的提炼过程,便是一个完整的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过程。如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一课,便是在秋游的准备中,发现了要怎样分才能够做到公平公正。此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被提出来,很自然,且迫切需要解决。而由此引出了必须“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方法会有部分学生存在质疑,于是此时教师立刻引导学生进行实物操作活动。在活动时,学生发现确实需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公平。活动之后学生已经对于“每份分得同样多”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时教师出面小结“平均分”这个数学名词,就不会让学生觉得突兀,这样生活经验便被自然地迁移到数学中来。
   活动经验的积累,必须是学生实现的一个过程,这样才能够内化成真正属于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经验。这非常考验教师安排活动的灵活性及目的性。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活动中,总结经验,并内化。比如有两个教师在教学“镜面对称”时所采用的截然不同的课堂体验模式,收到的也是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教师1:让每个学生带一面镜子,在讲解上下方向不变,前后不变,左右相反的时候,都请学生亲自在镜子上进行验证,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结、反馈。小结完成后,进行了强化训练。然后请学生与学生之间自己扮演镜子里的像和照镜子的人,进行小组活动。
   教师2:带学生到学校的衣冠镜前,实地进行教学。轮流让学生在镜前做相应的动作。回到教室之后,学生没有实际验证活动,而是观看了关于镜面教学的视频,直至课堂结束。
   教师1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体验了镜面对称中左右相反这个难点。活动、观察之后,让学生来小结,这就是从活动内化成数学经验的一个过程,再让内化成功的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镜面对称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教师的活动安排符合二年级学生爱玩的心理,虽然在过程中要花点时间组织课堂,但效果不言而喻。教师2虽然也让学生到镜子前进行了活动,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活动中并不能领会其中的要点,回到教室之后,不是进行活动经验的总结,而是直接观看了别人已经取得的经验,学生可能会觉得视频好看,但重点是什么就不一定能领悟得到。可见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必须是学生实现的一个过程,才能够内化,才能够升华!
   基本活动经验的累积,是学生思维迸发火花的过程,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发掘。要取得良好的活动经验,学生必然要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在三年级上册“万以内数加减法(二)”中,课时四让学生讨论:500-185=(  ).如果教师问:这道题答案是多少?那么将无法探究出学生运用了什么已有的活动经验,更让学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如果这样问: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那么学生便根据已有的活动经验,“各显神通”起来:
   生1:500=200+300,取200-185=15,再15+300=315
   生2:因为315+185=500,所以答案是315(利用以往经验“想加算减”)。
   生3:直接把185看成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要加回来。
   生4:500-100=400,400-85=315
   ……
   因为已有活动经验不同,所以看到的突破点也不同,则学生的解题思路便不一样。当活动经验的基础不一样,学生思考方向便不同,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应用,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如生3的方法,通过多还少补,与估算方法又可以相结合,实在是妙不可言!由此可见,学生有深厚的活动经验,对于进一步学习,是莫大的帮助和积淀。
   数学活动经验,不仅仅是动手操作、小组活动这样具象的锻炼,更包括了学生思维上的激烈活动。如果仅是机械的进行操作,而没有经过思考、分析、沉淀,那么活动就没有意义,也就不能称为经验。如小组活动测量桌面的周长,个别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仅仅是搭把手,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这样量出来就是周长?要怎样量才能够减少误差?用什么工具来量才能够方便又准确?如果不这样围一围,测量桌面的周长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无法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思考,那么周长的计算,可能就是学生脑袋里背起来的一句公式。所以说,诱发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方能有效地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综上所述,新课标提出的“四基”,既是对“两基”的补充、拓展,更是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行多年之后进行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迁移到数学活动经验中,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数学思考,有效地提升了学习、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圣.《100以內的教法和减法(三)》的教材和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3(8).
  [2]陈峰杰.也谈“平均分”[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4.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柯艺环(1983.11— ),女,汉族,福建漳州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9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