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特色小镇建设在带动了地方特色旅游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异化现象,尤其是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缺乏,一旦不良开发介入,就会对当地造成不良影响,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特色小镇的建设恰恰可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立足于将农业农村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建立与推广相结合,总结出了新的五种的发展策略,并结合当前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 特色小镇;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A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建设特色小镇的风潮吹得正热。这一方面带动了地方特色旅游建设的积极性,对当地旅游业起到了刺激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异化现象,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特色小镇的建设初衷是正确的,不光可以发掘当地特色,又可以形成一定的小镇发展的规模。对历史而言,它可以传承历史文化血脉;对当下而言,可以发展当地经济,有助于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经济;对未来而言,这样的发展方式又可以成为更多发展的依托。以这样的建设初衷建设的特色小镇,不仅可以提高特色小镇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也伴随着当地特色小镇的建设得到相应改善,而且这样建设而来的特色小镇对于这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长期的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但是,初衷好未必就能发展好,在现有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现象:特色不足,没有特色就硬造,或者由一点特色牵强延伸出众多“特色”以至于扭曲传统文化甚至割裂传统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地点与相邻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随着城市的扩建,渐渐使得小镇本来的特色有了现代城市味道;许多特色小镇的建设本质意图并不是为了发扬或者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而是受利益的趋势,为了短期的投资获利而开发了一个所谓的特色小镇,并不考虑该地区的长期发展。
  去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康的特色小镇发展是树立长远观念,以维护青山绿水为目标,以有利民生为依据,以有效传承优秀文化为载体,以发挥自然地理风貌为特点的建设。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完全可以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其中一个支撑点和着力点。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利用现有的文献获取途径,例如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文献库,或者各类相关的报纸期刊、图书论文等,以及通过互联网、网络搜索等多个方面对该研究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检索和汇总。
  1.2.2 比较分析法。通过现有可以查找的案例,分析该策略实施前后的差异,来了解该策略作用出的效果和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
  2 相关概念与规划历程
  2.1 相关概念
  2.1.1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镇”不是行政区划上的镇的概念,它是依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突出该地区的产业特色,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引领创新发展,最终体现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特色的综合性开发和建设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特色小镇是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的小镇。
  2.1.2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主体是乡村居民,客体是外来游客,载体可以是乡村的土地、农户居住的庭院、农田种植的经济作物或者是许多当地的特色资源。村民们以家庭经营的方式,提供给游客各种地方特色资源或者服务。
  我国的乡村旅游特点是以乡村文化为主导,进而产生的一系列旅游观光或者体验活动,目的是让来乡村旅游的城市居民通过体验进而产生回归乡土、亲近自然的愿望以及获得原始的满足感。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差异或者是特色的民俗风情、生产形态,也可以是以自然风貌为特色的独特资源,给旅游者提供体验乡村生活情形,同时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收入。
  2.2 规划历程
  我国的特色小镇规划历程大致分三个阶段,与之对应的,也出现了相应的三批特色小镇。
  第一阶段,采用的产业模式主要为旅游与其相关的附属产业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类型的特色小镇的旅游吸引物主要是当地原有的建筑以及小镇独具的空间特色,并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不可复制的旅游产业。以周庄、西塘、乌镇为代表,这类特色小镇因其特质,以其不可复制的资源为优势,所以相应的依赖性也很大,所以在开发上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保护为主。
  第二阶段,本质上是居住社区,兼具了其他公共服务功能。通常市场导向性强,又具有旅游与休闲功能,但无本土文化特点或者某种主导性产业存在。
  第三阶段,小镇发展“以产业为核心”,又可以以此称之为“产业小镇”。但这类小镇更多的是自发形成的而非人工创造。这类小镇拥有占据主导地位的本土产业,产业链也完整。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地区,自然环境良好,有的小镇还保留有特色历史文化建筑。可以说,这样的特色小镇是整合了居住功能、服务功能、产业发展、学校教育等几大功能为一体的一个微型城市。与此同时,其良好的空间尺度大小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又能给人们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和居住条件。
  3 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宜居宜业等方面的需求更加旺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特色小镇对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设生态宜居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特色小镇的健康长久的发展,也必须以维护青山绿水为目标、以有利民生为依据、以有效传承优秀文化为载体。特色小镇的规划旨在推进当前的乡村建设,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环境得到改善,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建设以农业为特色的特色小镇是在尊重乡村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农业农村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建立与推广相结合,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根据文献积累总结出了以下五种发展策略。   3.1 特色小镇+农事体验
  此种发展策略形式是小镇的农户将其所有的居住房、院落或者承包的农业用地等作为经营场所,以经营“农家乐”、“渔家乐”、“茶家乐”、“采摘园”等形式,开展旅游业经营活动。经营主体就是这些提供营业场所的农户。典型的体验内容“吃住行游购娱”同时兼具了农村特色,可以是让游客品尝农家饭、住农民房、干农家活等方式。当前这种策略形式也是数量最多的特色小镇建设形式。
  3.2 特色小镇+农业观光
  这种发展策略形式的一大条件是当地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作物集中种植区、特色地形地貌、特色农业工程等作为该特色小镇的旅游观光对象,如油菜花田、大规模的稻田、可供采摘的果园、集中的花卉市场、大型水利工程等。这种特色小镇旅游的季节性和淡旺季明显,游客前来旅游往往集中在某一时段,所以具有一定经营时间上的局限性。
  3.3 特色小镇+短期度假
  这种发展策略形式需要较大的建设成本,建成的特色小镇需要具备餐饮、运动、体验、养生、商务等功能,以满足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的短期休闲。这种特色小镇与农业庄园、农业嘉年华等类似,都是由人工设计和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也有休闲旅游功能,但是由于它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是短期休闲,所以在时间距离上有着一定要求。该特色小镇的到城市距离不能太远或者拥有相对方便的交通条件。
  3.4 特色小镇+民俗风情
  这种发展策略形式主要以农村文化、民风民俗、乡土建筑、民族风情等作为特色,比较典型的有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农业文化遗产地等,这些地域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特色的民风民俗,也是常规旅游中经常主打的项目。
  3.5 特色小镇+健康养生
  这种发展策略形式凭借该特色小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健全的服务设施,来吸引城市居民来此养生、养老。这种形式中游客具有候鸟式特征,尤其适合中老年和短期休养人群,乡村需要配备较为完善的医疗、康健等设施保障,吸引大批的城市居民来此度假、避暑、养老。
  4 当前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1.1 特色不够鲜明,利益驱使开发。特色小镇的之所以被如此命名,就是因为其在文化风格、历史渊源、建筑风貌或者其自然环境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而且极其突出的方面,而且其建设发展也必须依托本身的特色。如果是以单纯营利为目的硬造出来特色小镇,同质化明显,其的所谓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足底蕴不深,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本土民生的考虑,大肆破坏土地,建设出来的建筑也只是翻版,甚至掩盖了原有的风俗民情,最终既不能吸引来游客还使得当地居民无法生存,使得建设资金白白浪费还破坏了当地环境。
  4.1.2 建设区位前瞻不足。很多特色小镇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拉拢更多相邻城市的游客,在建设之初认为其建设距离相邻的大城市越近越好,因此在原有的规划基础上,盲目扩大建筑面积以在空间距离上更接近相邻大城市。其实这样的建设规划为相邻大城市的未来扩张造成了阻碍。特色小镇的内涵不仅仅是在特色上的体现,也要在“小”、“精”上做出体现。面积小其实就是一种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文化风貌的浓缩,用较少的面积,对本土特色进行有深度的开发。
  4.2 发展建议
  4.2.1 明确建设初衷。建设特色小镇的初衷,就是抓住当地的天然资源、人文历史、区位特点、产业特色等独具一格的特点,采用新的规划理念和规划途径进一步突出其本身的特色、从而优化整个空间布局。特色小镇的建设应是基于特色小镇产业自身特点进一步的培养和发育,而不是直接的移植。这样的建设不仅可以降低同质化风险,又能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对竞争力和吸引力也是一种保证。例如,以乡村为特色的特色小镇,它的休闲功能依赖于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因此相应的农业生态保护措施、多样性保护工程以及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就需要完善起来。
  4.2.2 注重原住民的参与。特色小镇建成后的就业与创业方面,应更多的以原住民参与为主。这不仅是对原著居民的一种善后安排,更是对小镇特色稳定的一种保证。只有当地的原住民留在这里,才能守住这种天然的特色,也能让其在小镇的发展中得到实惠与利益。开发部门应协调好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原住民在某些必要方面进行适度补偿。同时,为提升原住民的服务意识和旅游接待水平,还要做好原住民的培训工作。
  4.2.3 完善管理机制。建设特色小镇,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整合相关扶持政策,发挥出资金合力的作用。还应调整用地政策,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用于特色小镇项目。对发展休闲农业的农户,拓宽农户融资渠道,鼓励利用农村“四荒地”发展特色小镇中的项目建设。另外在市场、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同时利用新工具和新模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道路、旅游接待、旅游服务等基础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辽宁特色小镇建设研究》课题组.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沈阳干部学刊,2018(3).
  [2] 郝华勇.欠发达地区打造特色小镇的基础差距与现实路径[J].理论月刊,2017(12).
  [3] 贺炜,李露,许兰.中国特色小镇之特色产业思考——杭州梦想小镇和云栖小镇规划设计的启发[J].园林,2017(1).
  [4] 韩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興战略的重要内容[J].中国经济报告,2017(12).
  [5] 亓慧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推进精准扶贫路径探索——以泰安市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5).
  [6] 袁红莎.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农业转移问题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
  [7] 李慧建. 丽水市农旅融合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D]. 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8.
  [8] 闵祥晓,陈秋帆,朱品瑜.中山市游客地方依恋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市场,2015(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9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