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音乐中来 到音乐中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础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标首先就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培养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但是来源于音乐以外的看似令人开心的活动并不能证明学生对音乐抱有真正的兴趣。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音乐中来,到音乐中去,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真兴趣”。本文从“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美”“让学生锻炼自己敏锐的听觉”等十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真兴趣。
  关键词:音乐学习;真兴趣;假兴趣;关系;培养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7.011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7-0045-04
  一、为什么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真兴趣”
  《辞海》中对“兴趣”的定义为: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兴趣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与发展的。据此,对音乐的兴趣可以理解为:注意与探究音乐或从事音乐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在音樂实践活动中发生与发展。基础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标,首先就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培养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需要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活动,以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顺利达成上述目标。
  很多老师都知道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一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会开展一些音乐以外的活动。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学生表面上玩得很开心,可这种开心的体验与音乐体验不相关——他们的快乐不是来源于音乐,而是源于音乐以外。这种看似令人开心的活动并不能证明学生对音乐抱有真正的兴趣。
  教师们很容易沉浸在学生的开心状态中,忽略学生的兴趣点到底落在哪里。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真兴趣与假兴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思路,从音乐中来,到音乐中去,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真兴趣”。
  二、真兴趣与假兴趣的区别与关系
  (一)真兴趣与假兴趣的区别
  对音乐学习抱有“真兴趣”,一定是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音乐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并乐于主动且持久地关注和探究神奇的音乐世界。
  (二)真兴趣与假兴趣的关系
  真兴趣与假性趣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二者之间有很多交集,不容易清晰地分辨彼此。
  第一,容易混淆二者的本质。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出的兴趣并非源于音乐本身,这种兴趣“有可能”但“不一定”会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我们要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够理性分析哪些有趣的活动直接来源于音乐本身,哪些活动虽非直接来源于音乐本身,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而哪些活动虽有趣却跟音乐学习并无关联。
  第二,假兴趣能辅助培养学生的真兴趣。为了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音乐教师有时需要运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其他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以假兴趣辅助培养真兴趣的过程。不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假兴趣有清醒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调动学生假兴趣的低水平状态,这样才能有意识地用假兴趣辅助培养学生的真兴趣。
  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呢?
  (一)激发学生的假兴趣应该有助于培养真兴趣
  如果必须,我们可以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来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假兴趣,但是这只是音乐教学最初始的手段,重要的工作在于后续及时、有效地借助假兴趣引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真兴趣。
  (二)致力于培养学生内心对音乐的真兴趣
  我们归根结底要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真正的兴趣。因此,在有多种手段可选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让学生直接从音乐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对音乐本身产生真兴趣,这样才能让音乐在学生心灵中扎根,让学生终生受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从社会需要开始,人的需要就进入了情感和精神层面,它说明人的生命品质最终由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富足与否来决定。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必须着重培养学生情感和精神生活的积极状态,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音乐作为独特的艺术形态,以音响的形式深入人心,带给人精神的满足与慰藉。音乐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找到心灵共振,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音乐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精神领域发展的角度出发,从音乐中来,到音乐中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真兴趣。
  (一)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
  选择一首学生喜欢的歌曲,自然会让学生感到高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学生喜欢的作品并不足以满足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成长需要。因此,我们还应该探寻其他能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到快乐的音乐学习活动。
  我们有很多办法可用。例如:用声势节奏配合演奏,或者合着音乐在恰当的时候演奏乐器,学生也会感受到愉悦。例如,《春天举行音乐会》这首歌曲,我们可以用捻指模拟春雨唱歌的“滴答”声、用双手摩擦模拟春风弹琴的“沙沙”声、用敲凳子或跺脚模拟春雷打鼓的“轰隆隆”声、用拍手模拟春水鼓掌的“哗啦啦”声,用形象生动的声势节奏表演歌曲比较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快乐。
  (二)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美
  学生在音乐表现中感受到美,是音乐教育作为美育项目的必然追求。因此,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之初就找到音乐作品最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表现出这些特点。
  例如,歌唱教学时,要求学生唱准旋律、掌握好歌曲的速度、能够与伴奏完美契合演唱等都很重要。此外,合适的音色和力度变化是歌曲情绪表达的重要手法,要想唱好一首歌,必须在音色和力度方面做好文章。比如演唱歌曲《柳树姑娘》时,除了要让学生用柔和的音色歌唱外,还要控制好力度变化,包括一声部和二声部之间要有一定的力度对比,还有歌曲演唱过程中的mf、mp、渐强、f等力度变化。这种细腻处理所产生的丰富表现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和美感,就会更好地激发他们唱好歌曲的兴趣。再例如,让学生在聆听乐曲时至少听出一种音色并判断其演奏乐器是什么,再跟着这种乐器的音色演奏(如三角铁等打击乐器)或模拟演奏(如小提琴等学生不能演奏的乐器),学生能够深入聆听、体验这种乐器在音乐作品中的独特音色和所带来的美感,进而富有个性特征地感知音乐作品的美。   (三)让学生乐于主动聆听经典音乐作品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经典的音乐作品,还应该能够由一首音乐作品引申介绍其他相关类型的音乐作品,如同一体裁、同一作曲家、同一主奏乐器等类型的经典作品,用声情并茂的介绍激发学生主动聆听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聆听经典的音乐作品,有效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例如,在欣赏《空山鸟语》时,老师给学生介绍二胡的结构时,顺便给他们普及关于高胡、京胡、板胡等与二胡之间的异同;在介绍作曲家刘天华时,顺便介绍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以及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产生和流传的过程;在介绍二胡的演奏方法时谈到拉奏与拨奏,顺便介绍二胡曲《赛马》中的拨奏段落等。所谓“功夫在诗外”,教师鼓励学生上网搜集和欣赏相关音频和视频,在主动聆听经典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探寻自己最感兴趣的音乐领域,为学生发展音乐志趣提供助力。
  (四)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仅要给学生提供经典的音乐作品,还要让学生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学会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具体音乐作品进行审美活动。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教师要结合具体的音乐特点,给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轶事、作曲家的重要地位和创作特点,这首作品在整体作品中所处的位置等。通过上述几方面的介绍,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音乐作品与时代和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作品的距离,同时也更容易引发学生欣赏这些经典音乐作品的兴趣。
  (五)让学生形成客观理性的审美态度
  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架构起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相对完整的审美框架,能够帮助学生从更广博的视角欣赏某一具体的音乐作品,形成相对客观理性的审美态度,这对建立起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大有裨益。
  教师应怀有敬畏之心将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同样推荐给学生。例如人音社教材第六册《春天的歌》单元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深入聆听维瓦尔第的经典作品《春》,感受小提琴协奏曲在表现春天各种声响时所表现出的超凡艺术魅力,也要充满热情地引领学生欣赏根据江苏民歌改编的器乐曲《杨柳青》,感受民乐合奏中各种民族乐器独特的音色和表现春天喜悦心情时的丰富表现力。这种对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兼容并包的审美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自觉成为他们客观理性的审美态度,为他们更广泛、深入地挖掘音乐艺术宝库提供更坚实的兴趣基础。
  (六)讓学生锻炼自己敏锐的听觉
  音乐是以音响的流动方式,在一定的时间过往中呈现出来,以其特有的排列组合顺序进入人的听觉的。因此,鼓励学生锻炼自己敏锐的听觉,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必经之路。学生有了敏锐的听觉,就能够在音乐中听到平常听不到的独特音响,就能够在音乐丰富的音响中获得更多乐趣,其音乐学习兴趣必然提高。
  锻炼敏锐的听觉,可以让学生听辨乐曲或歌曲伴奏中的乐器音色,如听打击乐器的音色、主奏乐器的音色、伴奏乐器的音色等。例如在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教学中,让学生听伴奏乐器有哪些,学生听到有青蛙鸣叫的声音、小木琴的音色、电子琴的音色、手鼓的音色等,通过仔细聆听和分辨,学生确认自己听到的乐器音色是对的,就感受到相当大的成就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会相当浓厚。
  (七)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找到存在感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都不同,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千差万别。有的学生特别乐于表现自己,有的学生默默无闻跟随,有些顽皮淘气的学生经常搞些小动作分散自己和他人的注意力……针对每个孩子的课堂表现情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的言行,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参与度。
  例如,对于乐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我们可以在恰当的时候让他们充当老师的小助手,如辅导他人练习竖笛吹奏方法、帮助老师检查和评价同伴的演唱演奏面临的问题等来发挥他们的先进作用;对于默默无闻跟随的学生,老师要经常观察和辨别他们的“安静”属于聆听、思考状态还是仅仅处于“发呆”状态,多多给他们创造回答问题和参与表演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对于顽皮淘气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指出他们行为方面出现的差错以修正问题行为,对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和改进行为大加赞赏以指明正确方向。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的每个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被老师关注,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改善自己的课堂行为,成为有自信、爱学习的学生。
  (八)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进步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一定是千百次练习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音乐课堂正是呈现这个练习和完善过程的幕后舞台。因此,我们一定要不吝于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反复演唱一首歌,要让每次演唱都有一个改进的点,紧紧围绕着改进的点来演唱整首歌曲,在有针对性地改进的同时感受歌曲演唱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音乐表现力方面的变化。
  例如在《我是少年阿凡提》教学时,先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基本掌握歌曲的旋律,接下来的若干次完整演唱时,分别要求唱准歌曲中的“#do”、旋律上行跳进的音准、休止符、十六分音符的舌尖弹音、重音、呼吸、音色统一、力度变化、背唱歌曲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的演唱准确度越来越高,表现力越来越丰富,自信心越来越强。虽然课堂上针对这一首歌曲演唱了很多次,但学生不会感到枯燥,相反会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九)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找到集体荣誉感
  在集体性的音乐表现活动中,作为集体中一员的每个个体的表现都将直接影响整体的表现。因此,个体必须对集体的整体表现负责,为集体获得好的反馈评价而努力调整自己的言行;反过来,集体在音乐表现活动中的整体质量和成绩,会直接影响集体中每个人的成就感,促使每个成员主动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言行,以追求更好的表现效果。
  在演唱过程中,大家各自为政唱自己的,或者是齐心协力唱好一首歌曲,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作为整体的一分子看待,在齐唱或合唱过程中学会运用听觉去辨别自己的歌声与他人的歌声之间的差异,把自己的力度和音色与同伴的声音调整到一致状态。例如,有的学生把旋律唱得偏低或偏高,使歌曲的旋律出现跑调情况,歌声自然不好听;有的学生在演唱时力度偏强,打破了歌曲和谐统一的音色;有的学生力度太弱甚至若有若无,无法在齐唱或合唱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等。教师要对存在此类问题的学生提出具体的演唱要求,并指导全体学生再次演唱,感受大家齐心协力演唱时歌声发生的变化。只要经过指导的学生努力调整,大家一定会感受到集体通力协作演唱所展现出来的进步和美感,集体荣誉感的油然而生,必然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十)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幸福与满足
  黑格尔曾用一段描述,浅显易懂地把什么是艺术创造和审美告诉给人们:“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喜的神色去看水中所见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件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音乐就是如此真实、无处不在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如阳光和水一样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享用着她所给予我们的美丽和快乐。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以音乐的方式参与音乐活动,例如像歌唱家一样大方自信地歌唱、像演奏家一样整齐或有默契地演奏乐器……当学生的表现能够符合基本要求时,马上用夸张或满足的表情和语言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的评价。学生不仅能够在音乐表现上获得审美愉悦感,还能从老师的反馈与评价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音乐学习活动会让学生感受到内心的幸福与满足,必定会为培养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4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