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发教材导入内容的二次“生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材的编写蕴含着参与者的心血,是严谨、科学的态度体现。但教材的更新速度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求,各地各校对教材的使用也不相同。积极开发教材,尤其是教材的导入部分,是教师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材开发 课程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160-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发生了本质提高,从原来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转变为培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类学科核心素养。再加上2018年秋季福建省启动的新高考改革,对高中一线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而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求也更高了。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不断在更新,使得教学中对教材的要求不断加强,然而教材的更新速度必然是追不上现代化教学要求的,所以适当、适时的对教材进行处理,对教材资源进行再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树立对待教材的正确观念:教材不是“圣经”,不必一味的对教材服从和崇拜,而是可以质疑、分析、批判和诠释的文本。教材的再处理需要立足课程标准要求,顺应社会实情,有利于校本教学,服务于学生。再处理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并且在處理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得教师从教材的“消费者”积极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作为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求知欲的课程导入部分,在处理上更显重要,本文将介绍笔者对于教材导入部分开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实物化处理
课程教材的编写是众多教授、专家、名师进过精雕细琢、逐字逐句推敲产生的,但无论教材多么完美,呈现给学生的还是静态的文字与图片,不够立体感。那么我们可以进行实物的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从信息来源角度看,这样更加的直观化。
案例一: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6章第一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中,为了演示安培力的存在与电流、磁场有关,笔者将一个小型马达拆开让学生观察,学生能看到里面有铜丝和一个黑乎乎的半圆罩,但是不知道半圆罩是什么,笔者让学生拿着半圆罩去靠近铁制品就能感受到原来是磁铁。接着通电,学生发现小马达里面的线圈转了起来,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小马达仍然能够转起来了。可是马达旋转过快,看不清马达的旋转方向。笔者就用A4纸剪了一小片纸条靠近线圈,线圈转动时拨动小纸条,通过小纸条持续被拨动的方向就能观察线圈转动的方向了。这样学生就能了解电流方向对受力方向的改变。然后再次改变两个半圆罩的安装方向,也能看到线圈方向的改变,从而让学生先行体会到安培力与电流、磁场方向有关,再接着利用安培力演示仪的分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左手定则”。
二、趣味化处理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将变成机械的识记,会缺乏动力。但是,高中教材在编写中,由于科学性、逻辑性的要求,加上课程容量、高考方向的规定,使得教材无法体现出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教学中选取适合的教学点进行趣味化,充分调动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案例二: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4章《匀速圆周运动》中导入部分有两张这样的图片:一张是在南极附近拍摄的星空极光图,另一张是游乐场的旋转木马。笔者在上课时,从实物引入,首先展示了“水流星”的运动,接着利用轨道小汽车玩具做了一个小车从坡顶下冲的模型,第一次从坡顶下冲(不开电池开关),小车速度较小,可以顺着笔者做好的圆形轨道转弯,接着打开开关,小车从同一位置下冲,速度较大,在弯道处翻车(脱离轨道),然后提示学生有没有办法改进轨道设施,防止这类“事故”发生。接着提示:要使用到圆周运动的知识。学生第一次看到教师演示水流星时就已经非常好奇,迫切的想知道如何解释这类现象,接着接触到导轨汽车实验时,对于翻车似乎能知道大概,可是又无法完整的解释出来并提出改进办法。这样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类能调动兴趣的实验,再加上适当的语言设疑、引导,让学生迫切的想要学习新知识,以便能够解释、了解这类演示。
三、生活化处理
物理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知识经验也多来源于生活,且对事物的判断受现实生活的制约巨大。因此,对教材导入部分进行生活化的处理,容易让学生觉得例子“平易近人”、易于接受。特别是当生活经验与知识发生冲突时,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案例三: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4章第3节《摩擦力》,教材导入处有一张显示鞋底凹凸不平以增大摩擦力的图,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就已经知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会影响摩擦力”,对于这张图提不起兴趣。而且笔者发现高一学生在接触摩擦力时,受初中教学的影响,总认为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人。所以笔者上课时提问“人向前走路时,摩擦力方向向哪?”,大部分学生不加思考的就回答向后,可是得到的却是否定的答复。 学生瞬间来了兴趣,开始认真的思考起来。这时,教师给与引导,向前走路时,脚往哪个方向蹬地?而如果有人推着你前进,自身的脚不发力的话,脚感受的力有什么不同?如果地面没有摩擦力,还能走得动吗?摩擦力给予人的是动力还是阻力?一连串启发式的问题抛出后,学生若有所感,等学生把这些问题解答后,滑动摩擦力的难点基本上就解答的差不多了。
四、整合化处理
物理知识存在很多的联系与关联,有些章节的内容前后联系紧密,内容难易程度相差很大,教师根据教材进行适当的选择、优化和整合,增加教材的粘性,突出教材的重点,补充适当的数学知识是相当必要,且考察教师备课功底的。
案例四: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6章《力与运动》中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笔者首先展示了航天飞机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仍然能在太空中告诉飞行,提问:“是什么提供了此时飞机飞行的动力?”接着将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小组对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采访”内容用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材料收集与合作,跨时空的将三位伟人的研究进行整合,并演示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进化过程。明显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求知欲得到了提高。学生对于材料的搜集、分析,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在教学中贯彻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高中物理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标准,结合校情、学情,渗透自身的教学特点,将教材中的导入部分进行重新的修辞、演绎,合理的、有创造性的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式的导入,是赋予教材以灵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野.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思考与探索[J].物理教学探讨,2009(28):63-65.
[2]钱宏春.对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案例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43(Z1):16-17.
作者简介:
陈晖,男,1988年生,中学物理教师,福建宁德人,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及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