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基础“零起点”学生多元识字策略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先认字后学拼音,不仅仅是单轨道。教师应该以创设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以方法迁移为拓展,巩固学生识字效果;以传承文化为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识字新时空。
【关键词】拼音基础 零起点 创设情境 方法迁移 传承文化
现在,孩子们学了很多拼音,识了很多汉字,却不读书,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不过现在,不管你的拼音程度和识字能力如何,先和“阅读”进行“耳鬓厮磨”——部编本继承传统识字写字教学智慧,采取随文识字、韵文识字的架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引领孩子们多读书,先在语言璀璨的天空中“走几个来回”,再说学拼音的事情。对于拼音基础“零起点”的学生而言,先认字后学拼音必须探寻多元方式下的情趣识字方法,以此巩固学生识字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以创设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传统教育视角下,暂且不说一年级新生通过拼音学汉字的有效性,单单记住那枯燥的几十个字母和区分韵母、声母、复韵母等,就足够令孩子们头疼了。如何先识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云:“入境始于亲。”对于拼音基础“零起点”的学生而言,识字教学更应该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才是高效识字的应有之义。
比如,在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猜字谜》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通过做客的情境,表演主人和客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请);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表现“万里无云”(晴);可以通过动态“心”的靠近理解“令人感动”(情);可以通过精美图片理解“纯净透明”(清),引领孩子们发现“青”字像妈妈,生出了一群字宝宝(请、晴、情、清),而且牢牢地记住这四字的读音就是从“青”而来。
和以往相比,这样的识字显得自然而然,不急躁,不刻意,孩子们不知不觉对语言文字有了亲近感。的确,识字教学也应该打造水一样载歌载舞的境界,“而不要急着用‘槌’去严厉地敲击,催熟孩子”。字谜也罢,图片也罢,传统民谣也罢,童谣也罢,“识字加油站”也罢,多媒体情境也罢,只要能激发识字兴趣,只要能解决不读书的弊端,教师就应该大胆一试。对此,统编小学语文新教材单元编排的编辑已经走到了前面,而广大一线教师需要实践创生,需要自觉利用,需要有机结合。
二、以方法迁移为拓展,巩固学生识字效果
对于拼音基础“零起点”的学生而言,认字的目的在于让汉字能够更长久地贮存在孩子们的记忆库中。因而,在识字方法的迁移拓展方面上要下大功夫。的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统编新教材中的识字教学亦然。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因为识字方法的迁移、积累和拓展,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快乐。
比如,学完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小青蛙》之后,孩子们明白了通过“字族文识字”真的好,“因字创文,创文识字”不愧为一条新路子。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字族文识字”方法拓展。既然“青”字可以这样,那么更多派生能力强的母体字皆可以如此,比如,创设“皮——坡破婆”等,可以真正达到举一反三、简化识字之效果。
再如,学完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猜字谜》之后,可以把字谜识字拓展到更多层面,比如编一编合体字和形声字的字谜。如今天多了一点(令),你一半,我一半(俄),一心依赖实为惰(懒);还可以进一步开展“猜谜大会”活动,如让孩子们自己找谜语(字谜书或网上皆可),自己编谜语(相互介绍猜谜语的方法),自己猜谜语(依据本课学习过的方法猜一猜。)
其实还有更多需要迁移和拓展的地方,需要教师高度的警觉、敏感和警惕。教师如果把这一项工作做精做细,孩子们不仅会增加识字量,其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也会同步提高。
三、以传承文化为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就低年级语文教学而言,除了识字,在诵读儿歌、韵文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語感能力,了解汉字文化,陶冶情感,滋养道德品性,应该也是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如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为例,通过看图识字,培育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借助韵语识字,引领孩子们触摸姓氏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借助字族文“形声字”识字的特点,不断丰富孩子们的言语生命;利用字谜识字,感受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构教学框架与路径,让中华传统文化、识字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此达到识记汉字、培养兴趣、亲近文化的目的。
实践证明,对于拼音基础“零起点”的学生,其识字方法愈多元,识字文化氛围愈浓厚,记忆效果就愈牢靠。教师应该构建多元化、多趣味的识字体系,以此真正达到快乐高效识字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视域的洞开,思维的开阔,文化的浸润、品性的滋养,才是我们更加追求的目标。而这也正是统编教材背景下孩子们学习语文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鲍道宏.识字教学中的文化传承——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思路小议[J].福建教育,2016,(45) :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