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创设优质情境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创设优质情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而言,创设优质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相关的概念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情境创设 优质情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1创设优质情境的意义
  情境创设的基础   是学生熟悉和了解的事物或者是场景,而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实验结论是复杂的,将化学学习与熟悉的事物场景进行结合,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在增强学生记忆的同时让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创设优质情境的优主要是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要求,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优质情境的创设意义在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能有所提高,这是创设优质情境的目的所在。
  2在化学教学中打造优质教学情境策略分析
  2.1明确化学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打造优质的实验情境
  对化学教学来讲为其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依据化学内容创设情境,其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然而打造的化学情境应与化学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同時要求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备趣味性、引导性及具体性。学生通过上节课《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了解酸和碱的基本知识,而后教师可通过实践操作的形式,打造一个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实验的引导下逐渐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轻松高效的理解本堂课的化学新知。教师使用滴管将稀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而后让学生观察烧杯中发生什么反应和现象?第一次滴入少量,让学生观察,观察后学生回答没有发生反应,而后再加入更多的稀盐酸在让学生观察,还是没有反应。这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发生任何现行和反应呢?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疑问,充分调动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欲望。而后在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则变的事半功倍,有效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2.2根据学生能力,创设探究性化学教学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打造教学情境应充分依据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构建一个让学生能够运用现有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思考、分析的情境,在此过程中自然高效的掌握新知。在打造化学教学情境时,设置的任务或问题既要考量学生化学能力及知识水平,也要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探究性,并且保证难度适宜。问题的设置应要求学生必须运用以往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才能完成。比如,在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在图片上包含两枚精致的金戒指,两枚戒指从外表上看一模一样。这时,教师问:“同学们图片中的两枚戒指其中有一枚不是金戒指,其主要成分为黄铜只是外表看起来和黄金戒指一模一样,这时请你用所学知识帮我分辨一下哪枚戒指是金戒指,哪枚又是黄铜戒指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展开积极的探讨和分析。在这样具有探究性的情境中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强化,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能力及创新、协作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培养和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3化学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化学教学情境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让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化,同时为化学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创新提供良好资源和条件,当代中学生的知识、眼界和能力也相对以往更好。为此,在当前的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取丰富多元教学资源,同时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打造生活化的化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在课前通过互联网获取生活中使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案例,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我们常喝的碳酸饮料、啤酒、在舞台表演时的烟雾效果、人工降雨等各个行业领域都会使用二氧化碳;也可引入生活中偶尔所闻,一氧化碳中毒的新闻事件等,让学生探讨为何一氧化碳中毒往往难以被人发现?针对新闻事件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展开思考和探究。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有效强化学生安全意识,积累生活经验,提升化学课程教学全面有效性。
  3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更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条件。优质情境的创设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明确其意义所在,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成刚.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5):34-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