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的教育愈发得到承认,而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其在音乐课中的体现就在于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本文通过探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分析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音乐创作手法 初中音乐教学
  “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这是德国哲学家、诗人尼采的经典名言,虽有失偏颇,但足以体现音乐的重要作用。中国音乐课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力,陶冶情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1]。音乐课程同时承担着弘扬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责任,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创作手法的教育融入中学音乐课堂是达到音乐教育目的重要措施。
  一、民族民间音乐
  (一)民族音乐
  音乐学领域中,民族音乐内涵丰富,而且涉及面极广,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现代音乐,无论是汉民族音乐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音乐都包含于其中。总而言之,民族音乐包含两方面特点:一为流传于民间,二为具有中国传统音乐风格[2]。凡是满足以上条件的均被称为民族音乐。
  (二)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是音乐学领域中的、用于与其他非民间音乐相区别的特定音乐概念。它与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以及宫廷音乐等占据同样地位,均被纳入中国民族音乐范畴,占据其中的重要地位。
  (三)民族民间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
  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舞蹈音乐、戏曲音乐等形式,其中民间歌曲即民歌,是劳动人们在劳动、生活、交往中自我创造且相互传唱的歌曲。是不同年代、不同区域的人民进行思想传递、情感表达和生活记录的艺术形式之一,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其中包含的欢乐和悲伤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3]。民歌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本文以“鱼咬尾”为例,探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鱼咬尾”,就是前一句旋律结束的音符与后一句开头的音符保持一致,也可称之为接龙式、衔尾式,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和结构形式的一种常在很多民歌中得到体现。
  二、民族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实际
  1.《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七年级下册音乐课本中的欣赏曲目,是古典民乐中的著名曲目之一,典雅抒情、清丽优美。在诗词与曲调的映和中,一个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缓缓升起,江面上的小舟轻轻荡漾着,在大自然迷人的景色中,祖国春江夜景的静谧璀璨如山水画般在音乐中完美展现,给人以一种优美、恬淡、雅致的感觉。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妙、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这首民乐中出现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乐句相辅相成,使整个曲目旋律自然和谐,乐句间起、承、转、合,将“鱼咬尾”的创作技巧巧妙的融合其中。
  2.《青春舞曲》
  《青春舞曲》是八年级下学期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是有着“西部歌王”美誉的王洛宾在新疆特色音乐的基础上加以创造的歌曲,新疆特色显著,旋律优美,广受学生喜爱。《青春舞曲》将小调式的音乐结构应用其中,加之以“鱼咬尾”创作手法,使旋律一致,歌曲氛围积极青春。重復、衍生动机等其他创作手法的辅助更是使歌曲青春阳光,让“珍惜时光”的内涵更好地展现,感染力更强。
  在具体教学实际中,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清楚地理解“鱼咬尾”的创作方法,可以通过成语接龙导入新课,由学生们熟悉的文学内容逐步引入到音乐之中,在学生熟悉的领域中导入可以更贴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效果更佳。如何运用文字进行音乐教学呢?首先引入部分和学生进行文字游戏——成语接龙,教师提出首词,由学生依次往下接,如三心二意→意在笔先→先声夺人→人命危浅→浅尝辄止等。由游戏自然向音乐谱面过渡,引导学生认识到乐谱中的规律,发现首句末尾音为“mi”,而第二句开始也是“mi”,以此类推,第二局结束音为“la”,第三句开头同样是“la”……这样的教学就会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何为“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在进行后续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二)效果分析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创作手法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仍然以“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抓住民间音乐的特点,将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进行“鱼咬尾”的专业教学,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理解力,更深刻地感受“鱼咬尾”的魅力。民间音乐创作手法的学习会给学生带来新鲜的上课体验,增强学生音乐知识面。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刻认识会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对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从而使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得以传承发展。
  结语
  现今中学音乐课程大多学习世界级大师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理论以及音乐发展史,忽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和相关知识的灌输,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美好的音乐修养可以辅助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优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素养的养成也会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褚历.材料—方法—思想的作曲人才培养思路——兼论“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的分系教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2):55-62.
  [2]周建华.广西原创歌剧《壮锦》的地域性风格新探——傅磬运用壮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创作特征[J].民族音乐,2017(05):52-53.
  [3]毕乙鑫,温永红.反思·对话·展望——“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作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46-151.
  作者简介
  杨旭(1978.6—),女,汉族,籍贯:辽宁,本科,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