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学校课堂即时评价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对技术型、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加剧,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也面临着规模宏大的教学改革。鉴于中职学校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形式,显然有效的课堂即时评价更有助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课堂;即时评价;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16-02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亘古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课堂即时评价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应该怎样面对新的挑战?在职业学校课堂评价中,即时评价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课堂即时评价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在课堂即时评价中占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倡导“一元主导,多元主体并存”,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即时评价。然而通过对个案学校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占评价总数的75%,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另外,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馈信息源单一,我们很少看到有学生本身和同伴对自己学习表现的反馈,仅仅由教师对课堂表现进行反馈。但是有时来自同伴的反馈内容会更加接近学生自己的想法,对促进中职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语言不够丰富
   通过对个案学校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语言仅仅是“对”“行”“好”等这些简单的词语,并没有更深层次的言语评价,为了评价而评价不但无法带来预期的课堂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评价语言匮乏,只给出单调、乏味的评价,对学生具体的课堂表现,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想象力是否丰富、课堂参与是否积极等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师的这种行为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影响学生的情感,很难对今后的长远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言语性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应该体现其更大的价值,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即时评价的目的。
   (三)教师非言语性评价表达模糊不清
   教师非言语性评价是指教师运用自身身体,在交流过程中所做的动作或体态,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学生可以通过教师非言语性的表现而观察老师的行为,学生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神态、眼神的变化从而接收到教师的非言语信息。言语性评价和非言语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更加清晰明了,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增强说法的形象性,教师只有将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课堂即时评价的价值。
   (四)即时评价偏低,无法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缺失是即时评价现状调查中的普遍问题。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缺失无论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等各方面都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缺失往往会让学生情绪起伏,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无法集中精力。
   (五)课堂即时评价形式单一
   目前,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在强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减少学生的课业压力,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让教师在课堂的即时评价一味地表扬,不给予学生批评性的评价,对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不做太多的评价,就让其坐下。这是一种间接性的伤害,容易阻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六)课堂即时评价的目的随意
   即时评价的目的本应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他们仅仅关注课堂教学的总结性评价。教师用尽心思设计出来的方法,可以体现教师对即时评价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即时评价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和精力就会发生转移,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加分、如何得到物质奖励上,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长此以往,阻碍了学生的兴趣培养。评价的目的是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本末倒置。
   二、改善中职学校课堂即时评价的具体策略
   通过剖析中职学校课堂即时评价的问题产生原因,针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生源特点、就业趋势,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师生评价与生生互评相结合
   学生互评是指在中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想法观点、情绪态度、学习效果等,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腾出时间让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关注彼此的行为,也给予学生讨论、思考和评价的机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建议和意见。师生评价是一对多的评价方式,而如果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会多元化地发展,信息源会更多、更大,评价的维度、角度不断多元化。学生自评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这是一种元认知策略的指导;而生生互评将教会学生在正式的场合如何表达对立方发言的观点、看法,这是一种交往策略的指导。
   (二)豐富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
   教师良好的语言素养是实现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评价言语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评价言语的内容要将学生的个性、心理纳入考虑范畴,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是单一的肯定,也不能是单一的否定,而是对其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获得教师的反馈后,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在有效评价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课堂即时评价中还要注意不断变换评价语言、表达方式,及时创新评价语言,避免千篇一律的评价使学生“审美疲劳”。    (三)提升教师非言语性评价的能力
   教师的即时评价不仅仅是语言的评价与反馈,也包括非言语性的表达,如表情、神态等。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非言语性评价,如我们可以用微笑的表情来缓解教学过程中的紧张氛围,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减少学生答题错误时的尴尬。不过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个人特征,如年龄大一些的学生就不合适某些非言语性的评价。教师运用非言语性评价时,必须考虑自身的情况,行为要得体,不能照搬照抄地模仿,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四)弱化结果,肯定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师在即时评价过程中只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要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再让学生回答。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立即否定不正确的答案,也不要立即给予正确的答案,而要注重学生给出答案时思考的方法和角度,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五)课堂即时评价方式“因生而异”
   学生本身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思维、考虑问题的角度都不相同。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要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角度、风格对学生进行评价,使每位学生的评价准确、恰当。
   教师在进行课堂即时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能力,努力使评价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在课堂中,只有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理解这种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综上所述,学者建议教师采用“分层教学”,即把学生分成几大类,针对不同的类型,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握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这些差异作为即时评价的根据或依据,才能给予学生准确的评价。只有根据每个人的差异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课堂即時评价的效果,从而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明确即时评价的目的,提高即时评价的有效性
   为了使即时评价具有有效性,就必须对中职课堂评价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确中职教学的特点,应该做到评价内容全方位化、评价对象全员化。
   1.评价内容的全方位化
   (1)根据中职教学过程和环节的不同,教师即时评价的重点也不同。对一些简单而机械的学习,如读语文或英文课文时,即时评价的重点就在于普通话或者发音是不是标准;对一些错综复杂问题的学习,如学习护理礼仪时,教师即时评价的重点在于对护理守则、法规的理解是不是完整和规范。只有全方位的评价,才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即时评价的目的。(2)按照教学活动方式。根据中职教学活动方式的不同,教师即时评价的重点也会有所差异。对一些班级性的训练,如形体训练时,教师即时评价的重点在于训练的动作是不是标准和整齐;对一些小团体的活动,如开展情境表演时,教师即时评价的重点在于表演者之间是不是配合默契以及是不是具有特点等。只有按照不同的教学活动给予不一样的评价,才能使即时评价具有一定的效率。
   2.评价对象的全员化
   中职学生是课堂即时评价的对象。教师在进行课堂即时评价时,要将整个班级作为即时评价的对象,不是部分学生,也不是个别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各方面、全方位的,不能将一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整个评价的内容,也不能将一个方面的评价结果作为整个即时评价的结果。
   本次研究着眼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系统分析了中职学校课堂即时评价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个案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能引起广大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即时评价的关注,提高教师的评价意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本次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希望本次研究能够对中职学校课堂即时评价的建构略尽绵薄之力,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沈玉顺.课堂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谭兵.课堂评价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海芳.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王少非.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7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