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俱乐部开设类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体育俱乐部是在俱乐部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过来的,而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从它的产生、徘徊到推广,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过程。本文试图从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到高校体育俱乐部各自的特征和演变,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特征分析。具体研究内容为:首先,对俱乐部的含义、功能、发展现状以及适合人群加以概况,从中了解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源流;其次,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在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类型、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意在了解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推进情况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和态势。
  关键词:高校  体育俱乐部  类型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a)-0145-03
  1  俱乐部的含义、功能、发展现状、适合人群
  1.1 俱乐部的含义
  俱乐部(又称会所;英文名:Club)简称为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活动的组织团体或者其场所;更进一步可以定义为:具有某种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从而让有兴趣的人在一起聚集活动,演变成俱乐部;Club也可被理解为会所、社团、夜总会或兴趣爱好团体。《现代汉语词典》:进行社会、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俱乐部”这个词是日本人对英文Club的音译。
  1.2 俱乐部功能
  社交功能: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俱乐部,为人们提供了运动中那种亲密无间的情谊及希望有一个归属的社交场所。
  娱乐功能:俱乐部成员参加俱乐部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娱乐,而体育活动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娱乐性。
  心理功能:人类具有是群居性,成功的俱乐部能够起到满足安全、地位、社交这三种心理需求的作用。
  力量功能:俱乐部的成员可以感召到俱乐部给予自己的信心和来自集体的力量和作用。
  1.3 俱乐部发展现状
  国内:国内的俱乐部大多是赢利性组织,并对入会会员的资格有一定要求。为了维持俱乐部的运转和有一定的赢利,入会费用在3万元人民币至10万元人民币不等,并需要会员每年数千元不等的“会员年费”。
  国外:国外俱乐部在国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秉承文化传统、历史悠远的高级商业俱乐部,往往能吸引全球商界精英或者是著名学者。入会费更是少不了,比如参加一家俱乐部的入会费起初为3万元,5年后,它成为顶级俱乐部,入会费可能就是20万元。俱乐部的终身会员资格可以增值和当礼品馈赠的,也就是说,会员资格是可以转让的。
  1.4 俱乐部适合人群
  由于俱乐部入会条件的限制,所以早期的不同俱乐部是有既定的特色也限定一定的人群,会员大多是外企首席代表、海归人士、知名企业负责人等等。
  2  体育俱乐部的由来
  早在17~18世纪体育俱乐部就已产生。如英国1608年出现的高尔夫球俱乐部就是其中之一。在欧、美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俱乐部分为业余的和职业的两种。业余的体育俱乐部为业余运动员提供运动场地、器材和技术指导,它的经费来源一般是靠收取体育设施出租费和会员费,也有的由当地工会提供。
  职业体育俱乐部雇用或租用职业运动员参加比赛和表演,借以赚取利润或通过比赛为一定的企业作宣传、作广告收取一定费用。这种俱乐部的经费主要是由大企业家或赞助实体提供。
  3  我国高校学校体育俱乐部类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高校出现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体育俱乐部的研究和试行在那时就悄然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全国部分高校慢慢推进,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3.1 课外体育俱乐部
  根据近10年来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质不容乐观。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大学生主观原因、有场地器材不能满足要求客观原因、有师资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现在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是每周2课时,一周活动中如果没有课外体育活动,是不足以对学生身体产生足够刺激。为了寻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课外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
  3.1.1 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和特点
  (1)课外性:体育场地、器材由学校提供,学生根据自己业余时间,自我锻炼的课外体育活动。
  (2)有偿性:体育场地、器材的提供不是免费的,学校要向参与者收取一定费用,维持俱乐部的运行和管理。
  (3)自愿性:自愿报名、自主锻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锻炼。
  (4)形式多样性:其一是专门的课外社团组织,社团干部领导实施的社团式体育俱乐部;其二是通过选拔,以院系代表具有一定水平的学员组成,有专门的教师指导,参加校方比赛的体育俱乐部;其三是学生自愿参加对学生开放的场所,交一定费用,有教师指导或学生骨干参与指导的体育俱乐部。由于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更切实可行。
  3.1.2 课内俱乐部的形式和特点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体育项目和动作技能都在低级水平徘徊,這是我们学校体育存在的现象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精神)对高校体育课程有明确规定,即高等学校为学生开好体育必修课,一、二年级本科学生不得少于144学时。为响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在今后生活中能掌握一至两门体育运动技能的号召,在大学体育课学习期间(时间段一般是2年),高校以选项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去贯彻实施。我国很多高校也积极进行了尝试,总结出一系列教学模式,如同步式教学模式、处方式教学模式等,课内俱乐部具有以下形式和特点:   (1)三自主性。即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当然,没有完全的自主,是在一定限制和范围内的自主。如选择运动项目,是在学校能开设的运动项目中选取;选择教师是在指定的教师范围内选;选择上课时间是在满足自己有时间,同时又要满足在这个时间又开设了你想选的课。
  (2)指导性。课内俱乐部主要是教师指导,根据开设的项目不同,指导方式即实施的教学模式有一定差异。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类具有成套性和完整性的项目,基本采用同步式教学模式(教师或学生骨干轮流带领学生进行练习);篮球、排球、足球等以集体性比赛为主的项目可采用处方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集体技术、战术等处在不同水平,开设相应的一个单元的运动处方,布置任务后,教师指导,学生集体练习)。
  3.1.3 课内外结合俱乐部的形式和特点
  这种形式是为保障学生锻炼身体的延续性和对开设期间具有很好的监督性,大学四年都开设体育,即大一、大二为体育必修课,大三、大四为体育选修课形式。课内外结合俱乐部有如下特点:
  (1)整体性。在大学学习的4年阶段,都进行体育活动的参与,只是参与的形式可以根据各个的学校自身条件限制来量身制作,体现出尽量使整个大学阶段不间断地进行体育活动。有的学校大一、大二体育课是必修体育课(以选项),大三、大四阶段以选修课的规定,并以课外体育俱乐部形式参与;有的学校大一、大二体育课是必修体育课(以选项)占一定分数权重,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占一定分数权重(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以多种形式完成,俱乐部式或参加体育节活动或参与校方规定的统一活动如步道乐跑等),大三、大四在俱乐部中活动,参加选修课形式完成。总之,大学四年不间断地参加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意识和行动的培养可见一斑。
  (2)层次性。大一、大二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一至两项体育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锻炼方法,为大三、大四参加俱乐部打下一定基础。
  (3)开放性。无论是大一、大二的必修体育课,还是大三、大四的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活动,都实行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教师和自主选择上课时间,锻炼内容和锻炼手段可以以处方实行进行,这些都体现了开放性的理念。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即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又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  高校体育俱乐部开设的条件分析
  管理支持、设备支持、人员支持和服务支持,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开设的必要条件,其中俱乐部的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师资力量等是保证其核心竞争力。
  4.1 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包括场地条件,设备设施。根据国办发[2016]27号《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文件的精神,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首先是政府搭台,提供有效物质保障。其次是学校依托,提供有力支持。最后是高校俱乐部自身主导,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创收补充。
  4.2 师资条件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教学开展的灵魂。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类型及数量,决定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性和开展俱乐部的多样性性。从俱乐部的师资来源看,除了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适当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体育骨干等参与体育教学指导行列。
  4.3 管理方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根据成立类型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管理规模和方式。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俱乐部以及课内外结合俱乐部,根据参与对象范围的多样化和参与人数数量的升级,管理也越复杂。以学生为对象的体育俱乐部学校可以进行三级管理模式,即学校专门机构、实施教学管理机构到俱乐部指导教师。兼顾大三、大四以及对外经营的学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上大多采用会员制的管理模式,需要对会员进行统筹管理和分类管理相互结合的方式,管理人员需要培养专门管理人员。
  4.4 运作经营
  在凝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方面,可以组织不同俱乐部学员共同组队参加学校的艺术节上进行汇演,也可以参加各类级别的比赛,从而增加俱乐部的影响力并且加以推广。把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成集教学、培训、竞赛为一体的体育组织,推动其以学校教学为抓手,服务社会为延伸,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对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微观运作发展来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状态决定着体育俱乐部的运行,实施“互联网+”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大数据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及时了解掌握供需方要求。也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了解需求端口的实时动态的需求情况。
  总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推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由于它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三自主”需求,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特点,逐步被各类高校认同并接受。但与其相适应的配套硬件和软件要跟上,才能推出高校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莉.构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促进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20):13-15.
  [2] 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70-73.
  [3] 李海燕.北京市普通高校实施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4):66-69.
  [4] 张劲松,荆杰,張淑君,等.对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34-137.
  [5] 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34-37.
  [6] 牛文君. 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实施阻逆因素研究[J].运动,2017(16):46-47.
  [7] 彭崴,李大利.西南医科大学体育俱乐部现状研究[J].运动,2017(16):48-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