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鉴于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要认清现状,应用多种有效措施,包括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并通过对教师资源的优化与课程评价体系的深度改革来开展人才的培养活动,使包括财经类的中职毕业生能够获得自身能力的全面升华,从而更进一步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研究;实践;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202-02
一、绪言
经济的持续发展使整个社会对具备专业素养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这种现状对当下的职业教育来讲不仅仅是挑战,还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以职业发展为培养方向,教学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性,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工作人员。对学生来说,培养的主要方向就是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操作过程中种种问题的解决能力。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相比,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与现实需求出现了脱节,所以,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非常有必要。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背景与问题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背景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在现代化教育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需要紧密贴合市场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也需要通过科学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管理方式来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有四个方面:(1)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具体的培养规格;(2)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3)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纳的管理方式与评估制度;(4)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
我们以财经专业的中职教育为例来说明问题,近些年来,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占到了整个中职类人才培养的17%左右,事实上,这也是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一个结果。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就业市场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特别是一些实践能力强、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的中职类人才。由此可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财经类中职人才培养规模会相对稳定一些,但同时也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发现在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培养模式,适应市场发展,促进学生就业。
事实上,随着整个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中,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满足了大众化教育的深层次要求,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应该如何获得进一步发展、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如何适应社会成为当下我们亟须认清的一个现实问题。必须要认识到的是,现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下造就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适应性并未能令招聘单位都满意,而中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面临内在与外在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需要更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未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上偏重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事实上,当下社会更为需要的是一些实践能力超群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显然与市场需求是脱节的;(2)人才培养的模式过于刻板单调,包括财经专业的绝大多数专业实行的是固定化的学制与课程时间,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性不强,职业资格证书未能与人才培养计划互相融合,基本上处于互相孤立的一个状态;(3)对人才的培养过程非常单调,绝大多数还是以课题培训为主要培训方式,很多财经类专业开展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但依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形式感浓重,也未能出现什么实效性的结果,很难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互相融通,对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密切结合市场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当下,市场竞争的中心依然是人才的竞争,从业人员的素养对市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未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市场的调研依然是重中之重。以财经类专业为例,在财经类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依然是人才培养结构与整体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与失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招聘比例比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潜力未被真正地挖掘出来,一些中小企业希望所接纳的毕业生最好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能够迅速适应社会,投入工作岗位中,我们必须要关注这个问题,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对中职学生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为用人单位大量输送符合他们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模式制定中也需要作出改变,作为中职教师应该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灵活的教学,通过实践性强的仿真化的教学任务的布置与完成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转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能够积极投身于中职教学实践活动之中,获得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与个人素质的发展。
(三)合理化设置专业课程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变革也需要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及时的改革,以求适应市场发展。具体来讲,首先,必须要将教材中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内容删除;其次,将绝大多数学生很难精通,而且对未来实践活动确实也起不了多么明显推動作用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最后,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校本教育,开发出校本教材,继续推动本校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四)优化教师资源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影响,虽然我们一直极力倡导“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是依然存在很大的短缺。在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主张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所谓的“内”就是要坚持以学校为主,每一个学校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师能力的培训活动,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能力竞赛或者到企业挂职的方式提高教师能力;所谓的“外”就是要将能够为我们所用的人才引进来,通过邀请一些名家来开讲座,与省内省外的职业院校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在网络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深度改革
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当然也会触及课程评价体系的转变。在当下,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发展的实际要求,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同来开展不同的考核评价。譬如,在课堂上的表现、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践报告的写作都可以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的实践能力评测。避免过去那种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的评价方式,应该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考核为主,以考试成绩为辅的教育方式,最大化地避免应试教育给职业教育所带来的不利之处。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和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是脱节的。当下,我们必须要认清现状,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包括密切结合市场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并通过对教师资源的优化与课程评价体系的深度改革来开展人才的培养活动,使包括财经类的中职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卓越的实践能力去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钱俊颖,赵辉,王静.专业差异化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7).
[2]曾瓊芳.关于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1).
[3]陈天灯,范真荣,杨勇.转型升级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人才,2011(14).
[4]郭伊楠.高等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构想、过程和实践[J].中国市场,2011(36).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