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方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高参
[摘 要] 在“个性教育”背景下,现代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探索“个性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空间对提升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针对高职高专体育运动队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并依据制约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客观影响因素,提出“个性教育”理念背景下的教学发展对策。
[关 键 词] 高职高专;体育;个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90-02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也是为我国打造全面性人才的重要环节。体育对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强化体魄、增强体质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高职高专体育整体水平,需要针对体育教学进行强化,对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探析,为提高学生体育整体水平做充足的准备。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方式,“个性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体育教学趣味性,实现知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1]。
一、我国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具有周期性,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业时间以及教学经费等问题,只有极少数的高职高专院校会选择长周期的教学。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身体素质以及学生配合有着较高的要求,体育比赛对场地规格有特定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很少具备专业性的比赛教学场地,仅有极少数的高职高专会选择租赁专业教学场地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场地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教学与发展。因此,目前体育教学经费非常紧张,这样的情况严重抑制了学生参加教学的积极性[2]。目前,在高职高专体育运动中,学校方面还是比较注重主要科目,经常忽略体育學科。此外,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应用较为薄弱的问题,很多教师只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没有融入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导致总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如何能突破体育课堂的限制,让学生在不同场景和时间都能进行体育学习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现代个性化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空间限制,也将知识浓缩在一起,对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二、“个性教育”理念对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价值
基于“个性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了体育教学的活跃度,让体育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与理解能力。同时,“个性教育”理念具有极强的互动性特征,作为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个性教育”利用了学生的碎片学习时间,这是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得力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个性教育”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也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开辟了新的路径。“个性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综合产物,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符合目前教学灵活性的要求。由于“个性教育”理念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个性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少,容易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对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是一个知识要点的重要总结和归纳方式。综上所述,“个性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运动活力,更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点,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效果[3]。
三、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融入“个性教育”理念的策略
我国高职高专体育运动近几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较大的提升空间。提高高职高专的体育水平,需要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科学拟定教学计划、教师的专业指导,才能有效提高高职高专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学校要提供相应的场地,定期组织体育竞赛,创造高职高专体育的热情氛围,为学生体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让高职高专体育学生通过教学循序渐进的成长,在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身水平[4]。
(一)制定“个性教育”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针对以上分析的体育教学问题,“个性教育”的出现可以将这一现象明显改变,“个性教育”弥补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将兴趣点引入体育学习中。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全校运动健身。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应该为体育运动的教学制定目标,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让体育学生在教学中达到运动、生理、心灵共同协调发展的目标,并针对这个目标进行高效的个性化教育,同时将体育教学以及个人体育运动相结合。在我们的“个性教育”也要贯彻这样的思想,让学生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5]。
(二)组织体育比赛,鼓励学生更多关注体育运动
体育要想让更多学生关注,实现个性教育目标,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组织竞技比赛。积极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宣传,定期、定时由高职高专联合组织体育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的教学创造条件。通过体育教学和参加比赛的往复循环,让学生适应这样的锻炼模式,增加参赛信心,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更多地交流经验和心得,同时也为高职高专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炼高职高专体育内容 体育教学要实现个性教育目标必须在内容设计上具有精炼的特点,要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在一定时间内将密集的能量释放出来,让学生快速吸收。对于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育课程体系,可以跳出侧重点制作成几个类型的体育技巧。在“个性教育”理念的运用过程中,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采用联想记忆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体育动作记忆。这样的联想记忆方法可以节省学生的精力,而且在动图的解说下更容易加深印象,提升学生对体育的感知能力,实现体育个性教育目标[6]。
(四)提升体育教师水平,强化高中体育个性教学
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需要一个专业能力过硬、职业素养全面的教师,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体育学生的整体水平,对高职高专体育教育而言,也需要教师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随着体育运动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体育教师也应该不断给自己专业技能充电,学习现代教学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还应该聘请专业体育队员来校进行执教或指导,定期组织校内体育教师做教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制作成专门的课程体系,用于反复学习,以此提高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快速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7]。
(五)融入个性教育理念,丰富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体系
对学生来说,不管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机制之下,还是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个性教育”理念是在全新教学理念的倡导下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缺乏自我学习和更新的主动性,对现代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掌握和理解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此时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因此,对教师来说,应该积极在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方面多下功夫[8]。“个性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师教学实践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既有的教育体系,充分接受和理解教学观念的基本内容,不断拓宽教育途径,促进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除此之外,教师还應该注重心理教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信心,避免出现消极的负面学习情绪,促进“个性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体育教学活动开展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体育个性化教学质量的前提,同时也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应用教学方法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是在当前的高职高专体育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建立经常成为被忽视的问题。师生关系的营造一般都会被认为是一般性教育的内容,而与体育这种学科没有必然联系,这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从而愿意接受教师讲解的体育知识,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学习的内生动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这种学习积极性能够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采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时候,学生也会更愿意接受,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排斥心理,从而为后续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在教育方面也不断产生变革。“个性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将其运用到高职高专体育中是对现代教育的优化和补充,加强生动形象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知识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个性教育”对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巧妙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发挥“个性教育”的教学优势,为高职高专学生体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露红.高职高专院校个性化体育教学平台建设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44.
[2]郭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个性化体育平台的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5):134-135.
[3]张少琼.对构建个性化高职高专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5):95,108.
[4]寇鸿超,白曼利.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6(12):110.
[5]徐山,闫丽丽.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探究[J].学理论,2015(24):135-136.
[6]刘翠兰.高职高专公共课体育教学新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0):65-66.
[7]罗庆慧.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时空,2016(10):89.
[8]赵垠.试析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艺术[J].未来英才,2015(3):130-131.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