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育人视角下大学校园咖啡馆建设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毅华
摘 要:环境心理学认为,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关联,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人的行为方式。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多样化变迁,咖啡仅作为满足生理需求的饮品的功能正在发生改变,咖啡馆进驻高校也不仅仅是提供商业案例研究那么平淡的事了。无论你认同与否,校园咖啡馆这一独特建筑正在为高校“环境育人”贡献无声的力量,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似乎因咖啡的浸润而变得更具包容和自我认同感,这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环境育人;美育;人文关怀
“大学”一词的兴起,最早起源于拉丁词语“universitas”,意思是“教师与学者交流的联合社团”,大学之所以带有传承的功能,其内核在于文化和精神,而其外在如教学楼、图书馆、饭厅、咖啡馆,也都一一彰显着大学的品位和特色,这些都为最初这一具有特殊性质的“联合社团”提供了思想碰撞和交流的空间。2019年4月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美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美育计划要有“浸润”的精神,而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高校要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布局更多美育建设项目,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高校咖啡馆是否能像其他展馆一样被纳入美育场馆建设的规划尚待论证,但其所蕴含的自由、个性和包容的精神正为越来越多高校师生和管理者所接受,这种看似松散的管理思路所结成的信任联盟,让人的积极性和主人翁心态得到前所未有的高涨,也体现了信任治校的人文情怀。校园咖啡馆不仅是售卖解渴饮料的场所,更体现了象牙塔社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哲学理念和文明精华。总之,校园咖啡馆的价值正在被深度挖掘。
1 国内外高校育人环境总体概况与剖析
大学需要科学,更需要人文,人文与科学合力才真正体现大学之美,大学美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这里的塑造首先是学生,也包含教师品格的再塑造。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美育的实际效果与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发展需求还不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存在差距,暂时仍不能满足校园广大师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我国高校当前育人体系的构建中更多看到的是整体布局,很多具有所谓“仪式感”的教育中往往是大规模的集体行动,而校园主动提供内化“向我”的主观教育条件少很多。事实上,在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师生提供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学术研讨、心灵沟通、独思冥想的场所,也应该成为落实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理念。
2 高校咖啡馆与师生日常的密切关系
2.1 厦门大学咖啡馆
厦门大学素有海上花园大学的美称,这座大学比较有名的4家咖啡馆分别是凤凰花咖啡馆、1921咖啡馆、厦大时光和湖畔咖啡馆。1921咖啡馆是一间自带小花园的欧式田园风格咖啡馆,露天平台上有一只白色木马,一架钢琴有专门负责勤工助学的学生安排钢琴手弹奏乐曲。在这间咖啡馆里,时不时有学生来往围坐着,在落地窗或露天大伞下自由地讨论某个话题;也有的一个人点一杯咖啡、几片面包,抱着一台笔记本安静度过好几个钟头;经常还有外教来到咖啡馆翻书备课,他们似乎普遍喜欢纯粹的美式咖啡,对于来自异国他乡的外教和学子来说,咖啡是穿越时空而来最熟悉的味道。夜幕时分,除了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和自习室以外,散发着暖光和咖啡香的校园咖啡馆让人找到了另一处与己独处的部落,而这正是经历了白天的喧嚣,人的心灵回归宁静、独向自我最好的方式。比图书馆稍微喧闹一些,但又比宿舍要安静很多——咖啡馆独特的环境因素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塑形而又充满不确定感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有着恰如其分自由和约束的好场所。
2.2 华中科技大学咖啡馆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规划学院时,独具匠心地将校园咖啡馆开到了教学楼一楼的拐角处,这个有着100多平方米经营面积的“锁石”咖啡馆内提供各式咖啡、简餐、休息长条沙发和圆桌椅。这是在学校就业创业中心的指导下,学校出资,学生社团参与运营的一个创业示范项目。“相比在非常严肃的教室和图书馆,我喜欢这里有一点慵懒闲散的氛围,那样的我觉得自己很真实,在这里工作,有一点像创业者的感觉。”咖啡馆的负责人、大二学生小田这樣解释。不仅如此,锁石咖啡馆倡导的是平民文化和消费,他们的定位很明确,校园咖啡馆不应该成为高消费的场所,咖啡馆的运营不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因为商业行为会抢占校园咖啡馆环境育人的初衷,而华中科技大学的管理部门在校园咖啡馆租金、水电补助、学生勤工助学名额上长期以来都给予政策倾斜,这也是咖啡馆得以正常运营的重要原因。
2.3 西北师范大学咖啡馆
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第一家校园咖啡馆开业,这家名叫音桃咖啡屋的学生创投项目从一开始就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群众意见多元。这家咖啡馆从最初的店员4名、咖啡品种较单一的情况到2014年开第二家分店,事实证明师生非常满意这种第三空间的存在方式,咖啡馆甚至一度成为校园周边上班族“流浪办公”的理想场所。分店店员共有12名,饮品花样多达80多个品种,6~7种自制甜品且每周轮换,周末还为客人免费提供咖啡知识讲座和研磨咖啡实践操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审美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滋养。
3 校园咖啡馆育人功能延伸的体现
咖啡馆的价值最初并不是由中国消费者定义的,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一间咖啡馆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广州,更多是为了满足留居在广州的洋商而开,最初华人对这种怪诞的“黑酒”是心存疑惑的,因为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地位非其他外来饮品一朝一夕就能撼动。至今我们已无从考察咖啡最初进入校园是在什么时候,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国教育引来无数外国留学生慕名前来中国的高等学府求学,在渐渐融合中西方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的高校也逐步以兼容并包的心态接受这一舶来品的入驻。 在笔者用问卷星作的一份有关校园建筑与人文关怀的调研中:约有66.3%的大学生认同校园咖啡馆与大学人文氛围之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约有67.8%的学生认为在售价可接受的范围内(一杯咖啡10~15元),非常乐意在咖啡馆里看书和学习;约有76.7%的“90后”大学毕业生会因为学校的一座图书馆或拐角处的一间咖啡厅,或者一条冬暖夏凉的绿荫长廊向新生推荐自己的母校;毕业1~2年的毕业生中有30%的人仍会将校园咖啡馆作为约会、小聚的场所,而即将跨出校门的毕业生中能完整背出母校校训的人不到20%的占比。对比数字,表明环境彰显的人文价值远比直接的语言文字更能建构认同感和喜好度。同时问卷显示,传媒与艺术学院接近80%的学生认为校园咖啡馆这种非正式学习空间非常有利于提高创作和灵感的活跃度,这一数字背后似乎可以用心理学“边界效应”来解释,宽大敞亮的空间会让人产生放松的感觉,可以避开让人不自在的一些接触,比如目光、肢体,而高密度空间里人的视线会变得局促,人们之间因靠得太近而失去安全感,心理上产生消极反应。
3.1 心理健康中心团体辅导场所
校园咖啡馆在承接了这一类活动时会提前给予公告,确保清场和给予团辅成员安全感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近年来,高校环境育人的场所也在不断拓宽思路,相较于图书馆、教学楼和专门的心理团辅教室,校园咖啡馆显得不那么沉闷,例如,同样是背景音乐,咖啡馆的音乐较为自由随性,而专门的团辅室背景音乐就显得很刻意,咖啡馆落地玻璃窗能晒到自然的太阳光,而团辅室明亮的日光灯会让人觉得只想刻意保持沉默。笔者在实地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关注过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大四学生小曾本应和其他同学一样在6月迎来自己的毕业季,却因过去三年一段失败的恋情颓废不堪而耽误了学业,挂科门数太多而被要求延迟毕业设计和答辩,一时间小曾的情绪很激动也很羞愧,想要主动退学了之。小曾的特殊情况被辅导员和心理健康中心老师积极关注,在被邀请多次旁听咖啡馆团辅实践后,小曾主动拨打了校园心理热线,迈出了勇敢面对的第一步。回顾过去,小曾坦陈自己的真实想法是厌恶过去的自己,不想为过去毫无收获的三年买单,所以想退学逃避现实。
3.2 科研人员科技沙龙举办地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办公楼内有一间“科学咖啡馆”,这间面积不大的咖啡馆成为工作人员经常光顾的短暂休闲场所,在这里可聊学术,也可聊最新的科学动态,还可笑谈人生。刘嘉麟院士刚主持完一个科技沙龙,就想在咖啡馆大大的落地窗前品尝一杯咖啡,他认为科学咖啡馆的人群类别是相对统一的,而通过多学科的交流,集思广益会迸发灵感,比一个人埋头苦干要来得高效得多。刘院士认为,倘若集体的思考和畅所欲言过程中出现对峙,那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收获了。这一点和美国质量学会会员斯蒂文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曾经对“世界咖啡馆”的案例做过研究,认为咖啡馆的环境对于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和某些以试错为目的的科学研究有很大帮助。
3.3 小型艺术鉴赏和作品发布的理想场所
很遗憾在目前咖啡馆较早进驻高校(如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院等)的实际案例中,暂时没有获得这一类信息,倘若咖啡馆场地硬件条件能满足(可以适合搭U型的伸展台、确保音响效果等),广告设计系的汇报演出、传媒学院师生的作品赏析可以利用校园咖啡馆场地为实践场所,这值得尝试。
4 总结与思考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人拥有美的心灵和灵魂,美育将长期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环境育人是美育深入开展的扎实基础。当前,我国高校的美育、德育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很多途径尚在探索之中,校园咖啡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也还在初探阶段,有很多值得完善商榷之处,但校园咖啡馆场馆建设对美育协同机制构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期待不久的将来,南京邮电大学在双一流高校的建设进程中,不仅仅是因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数而见长,更应该成为让师生员工谈及就充满力量和幸福感的大学,当人们谈及南邮时,会对那里的科研、学术氛围浓郁津津乐道,同时也对那家叫作某某的校园咖啡馆而极力推崇。
参考文献:
[1] 狄鸿旭,杨宗丽.校园公共空间利用与环境育人功能延伸——以北京高校咖啡馆建设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1):113-118.
[2] 朱杰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治理的信任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2-15.
[3] 哈贝马斯(德).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 胡縱宇.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作用[J].江苏高教,2001(4):121.
[5] 袁礼.大学建筑与人文关怀[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4):73-79.
[6] 汪子琳,李天逸,周小儒.大学文化与大学建筑的关系探析[J].观察与思考,2017(7):51-52.
作者简介:张毅华(1981—),女,福建南平人,研究生,就职于南京邮电大学科研院综合管理办公室,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