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许多农村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有所创新,发展了新的方式助力扶贫。但是在农业产业化扶贫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推动力不足、融资体系不健全、“互联网+农户”的应用不广泛、地域特色发挥不明显等问题。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扶贫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宽贫困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政府应优化产业扶贫资金配置、强化科技服务职能、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
[关键词] 黑龙江省;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10-0010-02
一、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扶贫现状
(一)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显著增多
2018年,全省28个贫困县新增绿色有机食品面积2790万亩、认证数量15个;发展蔬菜、食用菌、鲜食玉米等高值高效作物面积315.5万亩;实施农作物轮作面积471.4万亩,占全省轮作试点总面积的41%;“菜园革命”示范村建设正成为带动农村脱贫的一条有效途径[1]。
(二)农村脱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标准,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已经由111万人减少到了44.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6.15%降到了2.47%。已经建成了1136个贫困卫生室,还有946个贫困文化室和文化广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45%。全省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步,并且仍在继续扩大其范围。
(三)农业技术不断创新
黑龙江省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以来,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牡丹江市在2018年根据蔬菜生产条件不同,农技人员在日光棚室指导农民采取农膜下暗灌、滴灌方式适时追肥,严格控制温度、水分,防止病虫害发生。由于农业科技服务比较到位,五一前该市棚室蔬菜就已批量上市,对稳定城市蔬菜价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电子商务扶贫效果显著
黑龙江省在部分贫困县开展了“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建设,建成县乡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站点2066个,全省实现农村网络零售额54.6亿元。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先后有三批21个县(市)为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综合示范县,累计帮助1.1万名贫困群众开办网店创业,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6.4亿元,农村旅游网络销售额2622万元。截至2017年5月底,各示范县(市)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19个、县级仓储物流中心22个、乡镇级服务站123个、村级服务店1438个。培训政府机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村青年和贫困人口等各类人员921批次、92000余人次,带动就业19862人,其中留守妇女2561人、残疾人221人、贫困人口3067人[3]。
二、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经济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
一是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实施,加入到扶贫过程中的龙头企业尽管越来越多,但大多数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带动农户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在产业扶贫模式下,运营比较分散且在运营过程中农户的参与意识并不强,辐射能力较弱。由于企业总是在追求利润,当这个产业的市场前景不好时,企业就会脱离这个产业转而进入其他产业,这又给农户带来了不确定性,有些企业的权力过大,导致农户几乎没有说话的权利。二是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不规范,这给龙头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违约现象严重,“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所取得成效并不是很大。
(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推动力不足
由于黑龙江地区冰封期较长,农业带来的收入不高,大多数农村劳动人口都会选择外出打工,在农村务农的都是一些年老病弱的人,劳动力素质不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弱,无法全面掌握现代化大型农机具的应用及有效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进而影响了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经济不如南方发展的快,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农业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扶贫能力不足,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运用到实际中。
(三)融资体系不健全
一是对龙头企业的融资较为困难,龙头企业的规模不大,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不高,银行不愿意给他们贷款,出现融资困难,对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二是对农户的贷款,黑龙江省的融资信贷系统难以满足本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價格不断上涨,而农民自有的资金有限,难以形成有规模的农业产业,此时需要金融机构的融资,而融资的担保体系并不健全。2013年以前农户联保贷款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主要农户贷款模式之一,随着农户多户联保贷款的风险积聚,2013年后这种贷款模式开始淡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融资更为困难,而他们的担保物又存在明显不足,土地种植的物品无法作为担保物,金融机构不愿意给普通农户贷款,普通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难以形成规模。
(四)“互联网+农户”的应用不广泛
黑龙江省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积极采用新型模式,通过培训农户运用互联网,开网店等形式宣传本地特色食品的模式进行扶贫,销售地方特色农产品,增加农户收益。但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这种模式农户觉得不太切合实际,接收互联网开网店的意愿不高,而且运用互联网扶贫的效果不明显,市场打不开,流通路径较为单一,地方的特色农产品销售不出去。
(五)地域特色发挥不明显,品牌影响力较低
黑龙江省在农业产业化扶贫过程地域特色发挥不明显,很多地方农产品仅仅限于本地人知道,外地人不知道,仅仅只有少数区域特色食品比较有名,如北大荒、五常大米、伊春木耳等,但这些品牌的市场参假率都太高,人们分不清所买的是否是真品,对品牌的信赖度较差,品牌影响力较低。高质量地域特色农产品依赖于品种,而那些好品种的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不如低品质产品,农户大多选择低品质产品进行种植,但仍会挂着某一品牌,久而久之,消费者就会失去对这一品牌的信任。 三、提升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扶贫力度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
产业扶贫的重要部分是培育和壮大龙头、增强企业带动能力,通过资金政策的扶持、协调土地流转、优化服务环境、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而增强其产业扶贫的带动能力。政府为扶贫的龙头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形成脱贫培训基地,有利于资金的积累以及加速产业规模的形成,为贫困地区的短时脱贫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使龙头企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发挥其辐射作用,专注于企业特色建设,致力于企业长远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去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在一方违约时另一方要对其承担责任,确保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稳定性,进而实现利益双方的长远发展。
(二)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宽贫困农户的受教育程度
让受教育的程度增加,开阔黑龙江省扶贫策略的视野,并且教育所带来的推动经济能力更高,让更多的农民去接受教育或一些技能培训以此优化贫困农户的理解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财富能力。贫困农户的受教育手段也需结合当下农村中老年贫困人口户的实际情况,不能像常规教育一样的直接灌输,而是应该实地教学组织培训,选择适合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反哺,定期开展人才交流会以及讨论会,提高人才整体素质,推动人才结构优化。
(三)政府优化产业扶贫资金配置
政府给予龙头企业和农户融资相关政策支持,在投入扶贫资金时,按照企业与农户的需求比例合理分配扶贫基金,优化扶贫资金配置,同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降低企业和农户贷款利息率,减少企业和农户的负担,加强市场的调节作用。在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扶贫过程中,要精准地优化产业扶贫资金的配置,有效地规避贫困农户陷入贫困“陷阱”,有助于达到企业和贫困农户双方利益共赢的目的。
(四)强化科技服务职能
龙头企业应根据市场和农户的需要,加强育种体系、产品加工、推广销售服务、团队建设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政府、企业和农户要形成利益共同体,保障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应发挥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实际应用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化扶贫进程。产业发展靠龙头,龙头兴旺靠科技。不断强化技术引进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绿色农业,着力提高科技增收和带动能力。提高农民认知,运用互联网科技,培养农户对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增强技术的培训,以公司和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解决农民缺乏经验和技术的问题,同时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建,加强新品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实现科技扶贫。加强技术创新和推进循环发展,解决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增收的机会。
(五)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
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应将地域特色文化、人文资源、民间习俗、产品特点等加以融合,推出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可以借鉴先进的经验,学习众多成功案例,将其运用到自身产品上来。发挥社会、市场的主体作用,政府要出台有利于形成品牌、具有吸引力的引导政策,搭建服务平台,做好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能力,并主动承担起所有靠社会力量无法完成的各种工作,提高公信力,最为重要的是要将自身的产品做好,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农业产业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效[N].黑龙江日报,2018-06-25.
[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脱贫攻坚情况的报告[R/OL].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2017-10-10.
[3]黑龙江省电子商务进村精准扶贫3年21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6.4亿元[EB/OL].黑龙江农业信息网,2017-06-19.
[责任编辑:王凤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1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