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慕课+助教”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洪梅 孙万军

  [摘           要]  随着大部分民办高校普遍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不具有应用性质的英美文学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再者,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居多,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并不成熟;民办高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英语综合能力不强,因而针对民办高校的特殊情况,试图结合慕课这一新型学习形式探索适合该层次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以期对其他课程和同类型高校有借鉴作用。
  [关    键   词]  “慕课+助教”;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206-02
   随着我国高校的转型升级,民办高校普遍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英语专业且不具备应用性质的英美文学课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笔者就自己在民办高校十多年的工作经历结合应用越来越广的慕课,试图探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期对其他课程和同类高校有借鉴作用。
   一、民办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民办高校由于受其自身弱点,如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弱、生源质量差等因素的制约,英美文学教学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文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鉴于民办高校“应用型”的性质,在课程设置上也以实用类课程为主。就英语专业而言,商务英语、英语教育方向颇受欢迎。笔者所在的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开设了英语教育专业,这一专业旨在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颇受一些家长和考生的欢迎,每年的招生爆满,但是这一专业是三年制的专科教育,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并没有开设英美文学相关的课程。对四年制的英语本科专业,从大三上学期开始设置英美文学课程,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下,英美文学课时被大大削减,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分别只有36个学时。
   其次,师资力量有限、教学方法陈旧。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理论水平、文学素养、教学经验等相对较差,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据笔者调查,民办高校专职文学教师以“80后”青年教师为主,这批教师毕业于公办学校,沿袭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王守仁教授总结的“文学史+选读”,这种课程结构过于单一,过分强调直接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违反了知识的形成规律。
   再次,学生学习方法欠科学、学习态度不积极。民办高校学生普遍自学能力弱、自制力差,更重要的是这批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也欠科学,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再加上,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态度消极:求知欲不强、自觉性较弱、自学能力差、自控力不足、文学知识储备弱,这些因素也制约了民办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
   二、慕课学习存在的问题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英文名字缩写的音译,英文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该术语出现于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来的,并迅速普及、扩张、进化。目前,慕课在英美发达国家发展迅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中国各大高校都在鼓励学生自选慕课课程,甚至可以计入学分,学生学习慕课的热情持续高涨。
   但是,单纯的慕课学习有诸多问题。由于是网上直播,学生疑问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复和解决;学生自律性差,无法系统学完慕课课程,一般8至16周的课程,能完完整整每节课都不落下的学生占比很小;某些慕课课程并不理想,并不能取代专业课程,一些专业核心课程仍需要教师系统讲解,而有的慕课平台中并没有此类完整的课程。以笔者所任教的英美文学课为例,学堂在线就没有英美文学相关课程,智慧树有一门英国文学漫谈,主讲人为鲁东大学王菊丽教授,但是现在该门课程已经停止选课。中国大学慕课(MOOC)平台上倒是有近20门相关课程,但是大部分是作为一门通识课用汉语讲授,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并不适用。也有英语讲授的课程,但是大部分侧重于文学的体裁,如英国小说、英语短篇小说、英美诗歌欣赏、英美诗歌、英美诗歌名篇选读、20世纪美国经典小说赏析等。唯一对英国文学成系统讲解的课程是英国文学导读(华中农业大学邓小红教授等主讲),但该门课程偏重文学史的讲解,对作品涉及较少。分析并梳理相关慕课课程可以看出,单纯依靠慕课资源并不能替代专业核心课程的學习,仍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而笔者所在学校提倡的“慕课+助教”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
   三、“慕课+助教”模式的应用实践
   基于民办高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慕课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以笔者所任教的美文学课程为例,笔者是该课程的助教,负责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课中知识点串讲和对某些慕课知识的讲解,课后布置任务和测验,并负责批改作业和学期末的考试工作。其具体操作过程及学习内容如下。
   (一)准备活动
   1.助教教师准备
   教师需要在开学前确定好要选的慕课课程并注册,同时确定好每次课的慕课资源,并提前布置给学生观看。以笔者所教的英国文学为例,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获取慕课资源,笔者自己提前学习了中国大学慕课(MOOC)的相关文学课程,最终选择了英国文学导读、英国小说、英美诗歌这三门课程作为慕课资源供学生学习。在要求学生学习慕课知识之前,给学生布置2~3个讨论问题,以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记忆更深刻,比如学到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威尼斯商人》时,可以布置以下问题What might an Elizabethan audience think of Shylock? What do you think of Shylock?    2.学生准备
   按照助教教师的要求,提前注册平台账号,选择相应的课程,切记每门课程的开课时间,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一次完成一节慕课学习,做学习笔记,并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学习体会,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因为助教会在课堂上检查所学知识。在准备环节,学生除了观看教学视频外,更为重要的是阅读作品,如王守仁教授所说,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
   (二)课堂學习阶段
   1.助教教师活动
   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与内容进行授课,并将慕课资源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已经看过的慕课资源,可以回放资源,以便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以便检验课前自学的学习效果。在学生自己讲解过程中,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对学生成果展示给以总结并加以语言、思想、人文方面的延伸,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以丰富课堂信息量,如讲到霍桑的《红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主人公海斯特追求爱情自由的行为,或者霍桑作品里面处处弥漫着的人性恶的理论和中国文化有什么差异等。
   2.学生活动
   成果汇报与交流: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PPT展示,每一组围绕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情节、人物分析、作品品读等其中一项内容进行展开,展示结束后,其他学生和教师针对PPT内容进行提问、评价、总结或简短讨论。
   (三)课后巩固
   目前,文学课程的学习仅仅止步于一周90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不能仅仅止步于文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应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教会学生在文学中感悟人生、洞悉生命,所以文学课堂有必要延伸至课后,实现文学教学的升华。这一阶段中,教师主要起到统筹和指导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学期论文、戏剧表演、故事续写、诗歌朗诵等任务,比如在学习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般的群山》后,让学生续写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作能力,对他们的命运进行了大胆构思和想象,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体验过程,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慕课+助教”模式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经过“慕课+助教”模式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课程资源的选择,是否必须选择与课程名称一致的慕课资源,笔者认为在培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名称并不一致的资源,比如在讲授英美文学课时,还可以选择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以便学生对比学习中国文学和英国文学。
   其次,在实际上课实操过程中,两个学时90分钟播放多长时间的慕课资源或视频比较合适。如果全部是慕课回放,学生一直对着屏幕,势必觉得枯燥乏味,因此,依照实际经验,两个学时播放3个15分钟左右的慕课资源比较合适。
   再次,“慕课+助教”的教学模式对助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助教教师率先学习慕课资源,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课程。
   最后,在课堂播放慕课资源的过程中,知识点怎么讲解,是中途暂停讲解还是播放完完整的视频后集中讲解。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如果是暂停讲解,会破坏整个知识链的完整性;如果播放完视频讲解,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以笔者的课堂经验,对知识链非常紧密的视频,适于集中讲解,比如文学史;而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可以中断暂停,因为学生已经通读过文学作品了,即使暂停也不会影响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总之,“慕课+助教”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习延伸到课外,弥补了课程设置的不足;该模式整合各大高校优秀资源,解决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文学理论以及文学素养较差的问题。同时,慕课学习资源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些名校教授的讲课水平较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当然,“慕课+助教”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慕课资源的选择、课堂时间的分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课堂掌控等;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慕课要有理性、清醒的认识,任何课堂都不能否认和颠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并不是生硬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在一旁袖手旁观,而仍旧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整合者,仍需要按照培养目标,利用慕课资源,系统整合知识,这样才能让整个班级在此学习模式下有所收获和启发。
   参考文献:
   [1]Basset S, Grudy P.Language Through Literature[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3.
   [2]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3]李志民.慕课的兴起应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4]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9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