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恺

  摘  要: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却是大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并且成为精英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而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目标,高校以及教师可以从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课外技能的培养等途径来开始改革的进程,探究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方法新策略。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别的基础上,提高高校的实际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才,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7(b)-0168-02
  对于当前高校教育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不仅仅是新课改对于各高校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于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因此,当代高校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的模式,内容等方面进行更新。
  1  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传播和实践,但是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推广,具体的教学成果也未能完全显现出来。而习惯于应试教育不仅让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渐趋于模式化,教学课堂缺乏变化与活力,显得死气沉沉,同时也让学生习惯于教师的单方面讲解知识以及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生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只有对课本上知识的记忆掌握以及如何获取高分等方面。即使是在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各大高校中,这样的理念与现象也屡见不鲜。而这样的教育理念虽然有一定优势,但是,也造成大学生高分低能,机械学习的现象。因此,在高校中实行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教学目的的改革,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开始做起。而要让学生习惯于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高校的教师就要改变过去以讲为主的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对知识进行探索式的学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一定要与时俱进,帮助大学生摆脱过去应试教育模式中形成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的桎梏。具体来说,高校的教学模式应该与高中阶段有所区别,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中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对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围绕着课本中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自主进行探索。而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则更多地承担着展示的功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将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通过互相的学习以及教师的补充纠正来获取正确的知识。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逐渐体会到自主探索知识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拓展自己的知識范围和深度,得以更好的发展[1]。
  一般来说,不同层次的、不同特色的高校对于人才的定义是不同的因此在培养人才的方式和途径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不同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着眼点和发力点各有不同,但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知识的习惯却是各高校共性的要求。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相互借鉴,并且在结合学校和学生各自的特色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能更适应本校的特色,同时也能在本校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2  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拓展环节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是灵机一动的奇想,但是更少不了平时的积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因为校园生活使他们大部分缺少社会经验,所以创新更是离不开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支撑。而按照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来看显然无法达成这一要求,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就等于失业现象不断出现,同时失业率不断提高的现象与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容存在一定关系。高校过于重视对学生学分的关注,以学分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管理,并且作为学生评价最重要的标准,在社会实践能力操作方面却存在极其严重的忽视现象。甚至于在大学生为数不多的实习经历上,学校不仅不能做到按照专业特色对学生进行分配,对于学生中存在的明显的投机取巧现象也视而不见。这种过于宽松和忽视的态度自然让学生对实习产生轻视的态度。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类方面的教学,实验课程往往成了被忽视的内容,学生的专业知识虽然丰富,但是实际的应用和操作方面却是十分明显的短板,使得学生的知识没有得到发挥,根本无法达到最终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将高校教学模式转化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育的层面上,加强对于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重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而且可以让高校的教学氛围更适合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才能让学生将创新的意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并且有所成效,也让大学生能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2]。
  3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能训练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成功地与社会中的各行各业融为一体,并且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5G技术的成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大学理念虽然是一个上位性、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哲学概念,但它不仅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而且涉及时代、社会、个体诸方面的因素。所以高等教育的开展必须与时代,社会等因素相结合,同时依托于这些因素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所以在当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为前提。信息技术领域是时代发展的前沿,同时也是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实现的主要着眼点,而信息技术也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够得已实施的基础之一。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部分应该从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开始入手。实现这一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讲解和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公共课的开展和改革。从教师这一方面来说,教师应该积极建设教与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在这一环境下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开展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意识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从大学的信息技术公共课这一方面来说,学校则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融入到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使信息技术教学贯穿在理论、实践、竞赛、应用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且具有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中的能力,从而使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外技能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的支撑和基础[3]。
  4  结语
  在当代社会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定义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这也就意味着高校的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的目标和核心的要求。在这一目标下,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应该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出发,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部分的重视,同时关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等课外的技能,从而满足现在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立军.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3(7):68-69.
  [2] 赵璐.浅谈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J].现代职业教育,2018(2):205.
  [3] 赵晔.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11):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4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