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要适应社会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农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支持作用,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8-012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毕业生人数已从2015年的749万人,逐年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连创新高。近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2015年92.2%、2016年91.8%、2017年91.6%、2018年91%,连续4年下降,人才供求矛盾日益凸显。
就业问题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在就业过程中经历了挫折和打击后,大学毕业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有所增加。有的大学生甚至因为压力过大,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和疏导而选择了极端的方式,造成了悲剧。事实证明,缺少必要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面临就业难时会惊慌失措;缺少必要的就业心理疏导,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会更加悲观。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延误了良好的就业时机,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
1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自主就业意识
首先,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需求,打破传统就业观的束缚,与时俱进,理智冷静地选择职业。其次,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择业意识,摆脱从众和攀比心理。
1.2 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耐挫力,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首先,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增强克服困难、抵抗挫折的能力。其次,能够化解大学生已经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同时起到一定的预防和防范作用,面对就业保持健康的心态。
1.3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准确合理自我定位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纠正错误的自我认知,肯定自我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能够帮助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准确的定位,客观准确地确定自己的求职意向和择业目标,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
2 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结构分析
2.1 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急躁
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毕业后自己何去何从,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从而产生焦虑心理。另外,有些大学生在投递简历后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了耐心,出现急躁情绪。焦虑急躁情绪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
2.2 就业心理期待与悲观怯懦
很多大学生就业期望都较高,期望通过就业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大学生对自我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知,理想与现实相脱离,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悲观情绪。还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多次被用人单位拒绝,丧失了继续争取和尝试的勇气,变得怯懦[1]。
2.3 就业心理定位与自卑自负
有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定位过高,向往高起点、高职位、高薪水的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好高骛远,自负心理严重。有的大学生因学业成绩盲目否定自己,就业过程中不敢主动参与竞争,羞于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自卑或自负心理都会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失去很多机会。
2.4 就业心理目标与从众攀比
大学生缺少独立判断的能力,就业目标不明确,在校期间也没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能力。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就业时盲目跟风,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专业,是否匹配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使大学生失去了选择适合自己专业与特长的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过于自信,一味地与别人相互攀比,迟迟不愿签约,延误了良好的就业时机[2]。
3 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4个方面,全面分析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3.1 社会因素
①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困惑增加。②大众传媒导向的影响,大众传媒过度宣传就业难,无形中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恐惧感和失落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理和择业中的自我定位。③农业院校的农村籍大学生居多,而农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机会不平等的情况,使学生产生了不平衡心理。
3.2 学校因素
①缺乏专业规范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大学生群体的咨询,既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也难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作用。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从而引发各种就业心理问题。③高校忽略了全过程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很多高校对低年级大学生所承受的发展方向抉择压力不够重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3.3 家庭因素
①农业院校很多家庭都是农村学生,父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父母的就业观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希望能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改变家庭生活条件,希望子女能从事稳定的职业,例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驱使大学生按照家庭固有的择业标准和目标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就业规划。②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家庭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导致大学生内心负担累积,甚至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而选择符合父母意愿和要求的工作。
3.4 个人因素
①对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很多农村大学生对自己评价不准确,容易错失机会,继而产生一些自卑、自负心理。②就业期望值过高。面临就业时没有准确的定位,对工作的要求过高,出现了有业不就、盲目攀比的情况。③个人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欠缺,不仅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容易情绪化。
参考文献:
[1]尹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9):35-37.
[2]刘中亮.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115-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7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