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慈春燕 吴清晰
摘 要:基于问题教学的课堂教学,即教师通过问题引领、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延伸构建课堂结构,让问题贯穿整个生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慈春燕,安徽省安庆枞川经济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中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学科教学;吴清晰,安徽省安庆枞川经济技术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硕士,安徽省教坛之星,吴清晰省级名师工作坊领衔人,研究方向为教师培训。(安徽 安庆 246799)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078-02
传统的中职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师生之间的互动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层面上,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問题“随声附和”,往往是无精打采地喊着“能、对、是、会”,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没有思考,变成了被动学习的“懒学生”,上课成了“苦差事”,学习变成一种负担,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训练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活动,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搜集、分析和处理新信息,自主解决问题,建构新的知识。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问话”,“问题教学”也不是简单的“问答过程”,而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新问题,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高中生物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学科探究思维。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掌握的不仅是生物学知识,还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掌握探求未知领域的“点金术”和“金钥匙”。
一、问题引领,创设情境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情况。苏联学者阿尔汉格尔斯指出,把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材料结合起来,创立某种难度的研讨情境——这是问题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特点,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性、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参与、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质疑、探究,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生物学科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引入新课后,教师出示关键问题,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思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影响渗透现象的因素是什么?影响水分子跨膜运输速率的因素,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渗透现象,思考改变漏斗内外溶液的浓度关系。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不断思考,探究问题,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问题生成,自主学习
生物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了什么,还要关注他们怎样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学习者”。教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问题、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把“等待式”学习变为“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标出不懂的疑难问题,不断扩充、发展、生成问题。如教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学生通读教材后讨论: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种减半除了是数目上的减半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上有要求?如何实现减半?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交流,加强对生命活动本质的探索和理解。这样课堂上既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通过全员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只有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把知识学活,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惑,进而思考生成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生成知识、习得方法、培养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达到“自求得之”的目的。
三、问题解决,小组合作
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罗伯特·马扎诺指出,如何使教学吸引学生是教师应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而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师的职责在于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会学”。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将全班划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生成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兴趣。学生轮流发言,组长记录组内讨论内容,将梳理出来的知识点进行汇报,力争组内解决难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环节进行反馈和监控,注意观察、聆听,在学生讨论偏离话题时要及时引导他们回到正确的方向,把“问题生成单”变成“问题解决单”,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从“知识线索”翻转为“问题线索”,把“让学生在知识线索中学习知识”转变为“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说”起来、“动”起来。如教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实验原理、思路、对照的设置、结论的得出等。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适时讲解,并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再是等着“救兵”来帮助,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思路与方法,并发表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达到“会学”的目的。
四、问题延伸,深度学习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基于知识学习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和理解生命活动、生物学概念,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记忆,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能力。教学中,教师可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多元化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积极性,同时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解决关键问题时应留点余味,抓住学习内容的“扩充点”进行补充,针对学习内容的“异议点”进行扩展,结合学习内容的“重点”进行概念性思维训练,分析学习内容的“疑点”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答问题,真正将学习活动向课外拓展。如教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教师设置问题:“根据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如何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产量?”启发学生去质疑、解惑、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和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训练或传递过程,而是把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疑、生疑、质疑、解疑,让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主动”中发展,在“协作”中创新,在课堂上乐于参与、乐于讨论,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 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
责任编辑 秦俊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