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与思路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白杨

  [摘           要]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同时对高职院校教师,除做好课堂教学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专业建设。分析高职院校强调专业建设的原因,介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要点和路径,提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路径选择;思路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230-02
  一、研究背景
  2015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下文简称《目录》),为了配合《目录》的使用,教育部同时还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同年,又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9年,国家层面开始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国家纲领性文件和政策文件的发布对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另外,有些高职院校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对所任教的专业建设研究不够深入,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因此,开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与思路探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强调专业建设的原因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带动和促进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生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高职院校教师来说,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进行专业建设。如何做好专业建设、从哪里开始入手、怎么系统思考这个问题,是高职院校教师共同面临着的难点。当前高职院校强调专业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两大深刻变化
  1.源于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对专业和教育带来的变化。这些技术包括: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MOOC技术、互联网技术、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产业发生的变化使专业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专业教学手段发生相应变化。
  2.来自培养对象的学习习惯发生的变化。泛在的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及终身学习等概念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传统的专业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和新技术条件下的学校教育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两种不同条件下的专业建設
  1.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任何专业都只能适应某时期某地域的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的需要。由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岗位的要求在不断地变化,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适应或者引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人才的需要,产业变化、岗位变化促使我们的专业也要不断的建设、不断的变化。
  2.从实践上讲,高职院校的发展长期以来是以建设项目推动的形式来进行的,从国家示范校建设、办学水平评估、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等到教育厅不断开展的大型项目,这些建设项目都是以专业建设为中心,所以做好专业建设对高职院校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点及路径
  (一)专业建设六大要点
  专业建设需要系统的思维、全方位的定位,单方面路径是不可能建设好一个专业的,例如确定了实验室建设,课程没有跟上是不行的;再比如课程建设好了,师资队伍跟不上也是无法达到既定目标的,那么专业建设具体应该从哪里入手,从哪里得到提升,主要考虑以下六大方面。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的关键,首先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只有确立了目标,才能围绕这个目标来建设对应专业,才不会偏离方向,以此来引领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现在的技术产业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今的岗位群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围绕这个来建设专业是第一出发点。
  2.确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课程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没有课程达不成目标,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清楚不同的专业对应哪些课程,其中哪些是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又分别有哪些教学内容,这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确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上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
  3.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要达到理想效果,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来支撑学生的课堂活动,如课件、教学案例、教具、基础设施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没有教学资源,课程上只有一本书和一位教师进行单一的讲授,培养不了职业教育人才,也无法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4.实习实训体系建设
  基于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定位,学生关键要练要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习实训体系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实训体系要有课程配套,这些配套课程需要用实训室来支撑。在建立之前,需要将课程和实训室进行关联,进行系统整体的设计,以保证实训室的利用率,切勿盲目建设实训室。实习体系需要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支撑。
  5.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新的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训设施,要让教师满足新的师资队伍条件,这就需要对现有师资进行队伍进行全面提升,这是教学条件建设的关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老带新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外培内训”等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6.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让“双师型”队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建设一个由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合作教学团队,定期研讨专业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增强办学活力,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专业建设方方面面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把握这六个要点:确定人才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这样有了目标,有了内容,有了条件,有了保障,有了运行机制,开设的专业才算基本完整。
  (二)专业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的专业是行动体系的专业,以工作过程系统的完整性作为它的目标。在高职院校里,专业建设考虑的工作过程系统的要求主要有岗位、任务、目标、项目、流程、方式、工具和方法等。
  高职院校的专业,要分析专业面向的岗位群,研究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及运用的工具等,基于高职院校的专业重构是面向岗位这点,可将专业建设以行业调研作为逻辑起点。
  从职业到专业,专业的核心是课程,那从职业到课程怎么走,在世界各国二十多年来的探索过程中,总结了很多方法,比如通过分析职业的工作过程,来得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也有的基于某个单项技能,形成一个技能模块的课程;也可以根据把职业分成若干等级,然后按照职业等级来开设课程进行对应;也有些学校通过职业岗位中的工作项目,来确定对应项目课程等等。可见从职业到课程的路径是多样的,虽然路径多樣,但起点却是共同的职业岗位,这样在我们面前出现的眼花缭乱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任务课程、模块化课程等,它们的核心实质就是职业到课程。
  以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为例,项目课程是以典型产业或者服务为载体组织教学的课程,它是一个工作项目,以这个项目作为课程载体;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职业特征分解设置学习领域。项目课程是以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来组织教学过程;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以资源、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它们的路径是不一样的。
  综上所述,不管是项目课程,还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起点在职业岗位,落脚点在课程,找到了起点和路径,专业建设的工作就可以逐步开展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各专业都可以根据本专业及本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
  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应紧密围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做好专业动态调整
  高职院校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紧密围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实际需求,注重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重点发展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一致的专业。完善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关专业,削减、撤销落后产业相关专业及与院校服务面向定位不相符的专业,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二)确定重点特色专业群
  高职院校要主动迎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机遇,进一步推进专业结构调整,按照“突出优势、聚焦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开展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确定几个优势专业群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集中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持续增强院校办学活力。
  (三)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做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要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将逐步参与教学,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参与学校专业设置,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为企业提供培训和科研服务,实现校企双赢,同时做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四)重视专业建设,对专业建设加强管理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专业建设的意义。把专业建设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放在首要位置常抓不懈。建立由学校教学管理者、专业负责人、一线教师、行业企业和校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研究和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系列与专业建设相关的制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扬林,刘淑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涵与策略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6(1).
  [2]夏育斌.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A].“学术视域下的2015全国两会热点解读:决策论坛”论文集(下)[C],2015(4).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