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脉搏的评估及护理”说课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余凉芝

  [摘           要]  针对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中“脉搏的评估及护理”教学进行说课设计,满足理实一体化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中职;脉搏的评估及护理;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26-02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1]。本文从说教材、说教学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中“脉搏的评估及护理”教学进行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对象
   本专题内容学习对象是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她们年龄大多在16~18岁,均为女生;好奇心较重,思维活跃,易于引导和启发;喜欢探索和实践,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经过一年级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通过之前对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学生普遍对本课程产生了兴趣,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和动手实践。但因年龄较小,思想不够成熟,归纳总结、综合应用能力偏弱,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保持注意力。
   (二)地位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我校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学基础》第三版教材。该教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书以贯彻现代职教为理念,精确定位培养目标,贯穿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观,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用、够用与护士执业考试统一为原则,其内容得当、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特点。
   (三)教学内容
   脉搏的评估及护理是该教材第十二章第二节内容,是该章节的一个重要部分。脉搏的评估及护理是护士必须掌握的临床护理工作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是考试易考点,临床实践意义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解释间歇脉、绌脉;能正确进行脉搏的评估;掌握异常脉搏的护理;熟练掌握脉搏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探究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熟悉临床护理工作程序,逐步形成临床护理工作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关心爱护病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增强操作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脉搏的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
   异常脉搏的评估及绌脉的测量。
   二、说教学策略
   (一)教学思路
   采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结合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演示教学、探究教学,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步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高综合能力。
   (二)教法分析
   1.任务驱动法
   通过设置情境,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完成任务,掌握知识点。任务驱动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2]。
   2.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3.演示示范法
   进行精准示教,培养观察能力,熟悉技能操作,展示人文
  关怀。
   4.案例教学法
   结合临床案例,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5.探究教学法
   探究式教學以问题为导向,创设研究情境,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或问题背景来消化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实践探索的意识,学生在不断质疑问难的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3]。利用好奇心,调动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法、实践法、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听课、分析、讨论、练习和实践。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复习动脉、脉搏的解剖和生理知识。(2)预习脉搏的评估及护理并提出疑问。(3)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组设立1名组长。学生提前5天复习并预习,熟悉内容并提出疑问,教师在课前即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掌控课堂。通过课前准备,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
   1.任务驱动,激发思考(约3分钟)    通过观看视频、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引导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1)观看悬丝诊脉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情境导入:17岁的高中女生林玲于上学途中遭遇车祸,导致颅脑外伤昏迷、左上肢骨折,入住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请对该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
   提出任务一:护士“我”应如何为林玲测量脉搏?什么是脉搏?如何评估?在哪里可以测量到脉搏?如何正确测量?
   2.展示内容,明确目标(约2分钟)
   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习重点。
   3.讲授新课,合作学习(约40分钟)
   (1)尝试操作:请所有学生尝试为自己测量脉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考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讲解新知:教师利用课件、多媒体动画、对比图示并结合临床案例,讲解正常的脉搏及生理变化、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重难点:间歇脉、绌脉)
   (3)教师示范: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作为模拟病人,边讲解边示范一般脉搏的测量,教师操作规范,注重护患沟通和人文关怀,使学生体会到护士娴熟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4)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护士和患者,模拟临床测量脉搏的情景,按照脉搏测量的操作规范流程互相测量。教师巡回观察,及时指导,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4.探究学习,掌握难点(约20分钟)
   (1)导入案例:陈晨,女,42岁。因“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入院,主诉心悸、头晕、胸闷、乏力,护士为其把脉时发现脉搏细速、不规则,同一单位时间内心率大于脉率,听诊率快慢不一且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
   (2)提出任务二:此脉搏属于何种异常脉搏?该脉搏应如何测量?
   (3)教师引导探究:将异常脉搏特点对比、分析;引导提问:该脉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需要几名护士进行测量?如果需要多名护士测量,应如何分工?需增加哪些用物?需要测量多长时间?
   (4)学生分組讨论,得出探究结果:经过对异常脉搏特点对比、分析,该脉搏属于绌脉;该脉搏最大的特点是同一单位时间心率>脉率;需要2名护士才能同时测量脉率与心率。1人测脉率,另1人测心率并计时;用物需要增加听诊器;需要测量1分钟。
   (5)绌脉的测量(难点):教师利用高级生命体征模拟人演示绌脉的测量,学生按照绌脉测量的操作规范流程进行分组练习。小组任何1名学生操作时,其余学生认真观察、提出问题并讨论分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师要深入各组,耐心指导,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
   5.考核点评,归纳总结(15分钟)
   分别抽取两组,对情景、案例中的林玲、陈晨进行脉搏测量并陈述相关理论。其他小组成员仔细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对比、评价,将结果纳入平时成绩。之后教师进行补充、归纳、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巩固新知,衔接护考(10分钟)
   (1)回顾内容,归纳总结:由学生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教师适时引导,强化重点和难点。
   (2)进行护考真题练习:选择不同的题型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3)布置课后作业:①复习本次课讲授内容。②总结知识点,做学习小卡片。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内化知识,强化思维能力。③完成与护考对接的课后练习题。④课后完成至少10位“病人”的脉搏测量,用手机拍摄操作视频并上传至班级QQ群。通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本次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呈现直观,知识获取途径多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预期目标。
   (二)教学特点
   教学资源丰富,拓展了学习空间。教学手段多样,融教、学、做于一体,课堂气氛活跃。成功的课堂设计和组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参与程度不够,鼓励其多动脑、多动手,加强操作指导,并要求小组长多督促,有进步时及时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罗玉华.浅谈说课对教师的作用[J].华夏教师,2014(10):93.
   [2]李莎,曹吉花,宗素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铜仁学院学报,2017(9):104-107.
   [3]李达军.关于探究式教学对素质教育的创新思考[J].经贸实践,2017(17):264-265.
  ◎编辑 原琳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5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