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詩词在初中语文内容当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这一阶段,思想依然倾向形象化,因此对于古诗词的晦涩表达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必须要从这一阶段开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古诗词认知能力。鉴于古诗词的学习与多方面核心素养相关,基于核心素养分析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而给予教师一定启发,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优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教学
   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完成某个科目知识学习所需要的能力,抑或是需要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的能力。在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也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我们需要着重思考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要点,望教师在实际开展古诗词教学时能够因此受到启发,得到帮助,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一、体现学生地位,打造开放性课堂
   每个学生都是有着独立思想、个性以及成长需求的个体,而且在不同成长阶段,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身心特征,有不同的认知建设方式以及需要。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首先必须要摆脱过高的身份定位,避免以过于主观的思想去影响学生。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需求,才能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空间去思考、去表达、去讨论,教师必须要避免长篇大论的讲解,要避免将课堂当作自己的舞台,而忽视学生的需要。例如在讲解《黄鹤楼》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尝试在完全不向学生讲解诗词含义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讨论诗词的含义。这样的权利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即便学生的解读并不合理,教师也不应剥夺学生解读的权利,直接代替学生思考,给出学生答案。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也许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这正是人的思想多元化的优势体现,教师应当给予尊重,在学生表达自身的见解后,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意图,即便认为学生的解读不合理,也应当询问学生这样认为的原因,而不是马上否认学生的看法,要打造自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对于学生来说,自主思考的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二、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情境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必要因素,无论是音乐、影像或是图像,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时可以加以利用的要素。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于晦涩的诗词,如果要有深刻理解,必须要借助一些情境要素的引导才能达成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要更加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融入多样化的情境要素,让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去感受诗词氛围。例如《望庐山瀑布》一诗当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要表达的磅礴恢弘气势,教师是很难用语言让学生感受到的,而教师利用庐山瀑布的实拍影片或图片,则能够让学生更快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境。实质上很多古诗词都在表达一种特殊韵味,而情境要素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词所要表达的氛围,进而融入诗词当中,体会作者的情怀,与作者达成突破时空的互动。教师必须要对情境创设提高重视,进而保证学生的理解更快速,这是培养学生联想能力的重要途径[1]。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确保积极性
   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当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决定着学生的语文知识以及其他所有学科的知识学习成果,都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密切关联。而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是自主的过程,不能是被动的过程。所以为达成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动性更强,才能够保证学生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要素,包括动画、影视作品、游戏等,并且将相关的素材融入课堂当中,用于引导学生,加快学生的理解。此外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即要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有更加深刻的感触。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木兰诗》时,教师便可以截取迪士尼以花木兰的故事为蓝本所创作的动画《花木兰》的片段引导学生,学生对于动画的兴趣是很高的,所以在观看动画情节时也会更加投入,但是对于不符合原诗的部分,则可以剔除。为了更加精准地对应《木兰诗》,教师可以对应原诗去截取片段,每讲一句时播放对应片段,这样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观赏片段,同时也理解了原诗的含义。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思考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会自然而然得到强化。
   四、重视实践,在读写中学会创造
   读与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当中便明确指出要将优化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教师必须要更加重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强化,这是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培养学生的必要途径。在教学改革趋势下,教师必须要重新思考语文诗词读与写的教学,要立足新课改的要求思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策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会引导学生朗读,掌握诗词的韵律,但是在写上却往往不够重视。要实际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在学习诗词时不仅会读,也要会写。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朗诵是学生首先要学习的,我国诗词之美主要在于韵律,平仄之间,诗词的意境尽现。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朗诵诗词的语境,诗词的美感会更加明确地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写去表达自身对于诗词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送友人》这首诗时,在读这一环节,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感,而在写这一环节,则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诗词的内容去发散思考,例如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并且写出译文,通过读与写的训练,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也正是教师教学的目标所在[2]。
   五、合理设问,引导探究
   美国知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个体认知建设,是在探究过程当中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也必须要激励学生自主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知识,才能真正收获属于自己的知识,而非被动完成特定的任务。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才能够对诗词的意境有初步掌握,进而通过后续的探索有进一步理解。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度参与,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想则会被限制,逐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建设十分不利。为此教师必须要遵循尊重学生个人主动权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思考,进而展开进一步探索,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诗词时,教师在学生完成初步阅读之后通过合理的设问引发学生的发散思考。例如可以选出诗词当中的某个词,让学生去分析含义,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无论对错,教师都不应马上告知对错,而是要通过启发让理解错误的学生重新思考,而不可过度影响学生。    六、落實情感教育,强化学生人文素养
   每一篇或是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凝聚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古诗词亦是如此。作为表达的工具,语言与人类的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要更加重视情感的渗透,才能让学生对诗词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诗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首先要保证课堂充满人文氛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存在,才能与作者产生共情。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作者范仲淹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首先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背景普及。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应作为巴陵郡太守的好友滕子京之请,为申请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文章。范仲淹在创作过程中,秉持着自身天下为怀的心理,体现出了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这样以苍生福祉为己任的宽广胸怀,是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到的。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木兰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木兰因父亲年迈却被要求出征而感受到的无奈,以及不顾自身女儿之身,愿代父从军的觉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将自己变成木兰,思考父亲在被强制命令出征的情况下,自己的感受会是如何,又会如何抉择,学生转换角度思考,自然能够理解木兰从忧心到觉悟的心理变动。
   七、做好课外拓展,让教学渗透生活
   语言并不只存在于课堂上,在生活当中,我们也时刻在利用语言去表达,利用语言去创作,语言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虽然古诗词创作的时间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距久远,但是也产生于古人的实际生活当中,表达着个人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思考,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思考落地,不再单单停留于意境层面,应当将一些必要的课外知识融入进去,让学生的认知得到拓展,抑或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引导,让学生将诗词的内容与自身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刘方平的《月夜》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谈一谈自身对于初春月夜的感受,进而通过学生的印象去引导其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境,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的初春月夜。此外教师对于作者的背景也应当进行普及。例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时,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初离蜀地时所创作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远离家乡,到相距遥远的地方,会有怎样的情感波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将诗词的内容与自身实际生活关联起来,进而理解得更深刻[3]。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趋势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的关键一环,更要从核心素养的养成出发去思考,迎合当前的趋势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思想。因此文章对此展开讨论,望教师加以借鉴,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娜.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219-220.
   [2]王强.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6):80-82.
   [3]张守英.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