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干预研究的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优势和潜能,关注人自身的积极方面。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下促使其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调动一切保护性资源实现良好适应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潜能。心理韧性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使个体不断的成长与发展。本文通过综述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干预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和干预方法,以期让读者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干预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韧性 干预研究 积极心理学
  一、心理韧性干预的理论基础
  1.心理韧性作用机制: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兴起,心理韧性的研究者们开始探究新的课题[1]:
  个体从何获得身心平衡的心理能量?
  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儿童、青少年都有一些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归属、尊重、才能等,家庭、社会、学校以及群体的外部保护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如果如上需要顺利得到满足,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些个体特征来减少危险因素对其自身的影响 [2]。
  2.心理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
  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应对不良处境或是负性事件的心理潜能,其实现并非不可及。个体自身与生俱来拥有一定的心理韧性潜能,并可以通过日后的各种方式去激发。已有的研究表明,培养个体的心理韧性,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促进心理韧性潜能实现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二、心理韧性干预的实证研究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关注点也慢慢转向积极方面,研究者试图找到人类韧性的潜能和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来面对生活和挑战。由此如何对心理韧性進行干预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国内研究者针对心理韧性的干预也做了相应的整理。学者曹中平指出,已有的对于心理韧性进行干预的研究更多地考虑学校、家庭、社区给予资源方面的干预方案。研究者彭李通过回顾心理韧性训练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的心理韧性干预更多的是通过引导个体的积极认知来提升心理韧性水平的。
  三、心理韧性的干预方法
  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干预的途径上,相关研究不多,但是已有的研究针对干预的途径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研究者提出,图画、游戏、情景剧等方式可以有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自我认知训练、换位思考训练、感恩训练等方法。
  同时,一部分研究者关注到团辅活动的开展能改善个体的消极性应对方式,培养乐观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灵成长。团体辅导干预对于提高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水平有积极的效果。
  乐观是积极的看待事情,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乐观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问题。侯典牧、刘翔平、李毅针对当前对于乐观干预研究的不足现状,提出了一项基于优势的大学生乐观干预训练:乐观倾向和期望理论模型。
  综上,人们从只关注留守儿童的消极方面渐渐地关注留守儿童的积极方面,由单纯的理论研究到实践干预,研究者们正努力寻找留守儿童面对留守不利处境适应良好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各类能够促进留守儿童适应的干预途径,以期最终为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良好发展提供帮助和解决办法[4]。
  参考文献
  [1]湛守香.对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质性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2009.
  [2]侯典牧,刘翔平,李毅.(2012).基于优势的大学生乐观干预训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035.
  [3]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5),990-995.
  [4]张春燕.团体辅导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7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