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向“学生本位”的沟通艺术新常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育呼唤基于“学生本位”沟通的艺术。空洞的说教、严厉的责骂、直白的告知岂能改变学生,怎能“心悦诚服”。倘若教师用朴素实用、情感真挚、充满张力、睿智风趣的话语来沟通,才能贴近学生心房,换得学生的“真心真情”。
  关键词:沟通艺术;学生本位;沟通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03-008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3.083
   一、困惑:从“舌尖”到心的距离有多远
   教育呼唤沟通的艺术,师生沟通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师生需要沟通,更需要艺术性的教育沟通。倘若教育缺乏艺术的沟通,我们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田。所谓好教师,就是在发现事情“真相”后仍能欣赏学生,仍能平心静气地与学生交流。我们要通过教育以及教育沟通使学生变成对未来充满活力和动力,拥有健康心理与人格的美丽的天使。
   二、破解:基于学生本位的“沟通艺术”路径探究
   沟通之道,在于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要“静下来”走进学生“心田”,读读他们的“本意”,寻找事件真正的“背后原因”,进而进行艺术沟通,这样学生才会心悦诚服。
   (一)解读学生本意,保护学生的童真
   1.读懂学生内心的想法。如果学生犯错了,我们在与他们沟通前,不妨先解读下学生本意,不要误解学生纯真之情,给师生沟通“自设沟壑”,设置障碍。因为学生的想法,有的时候与大人会有很大差异,作为老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去看待,不能用成人的评判去简单地判断其行为的对与错。教育沟通必须先要明白学生的本意,在读懂学生行为或话语密码之后再去构思、实施艺术的谈话。
   2.“包容”学生童真的犯错。我们都知晓陶行知“四粒糖”的故事,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没有批评,没有训斥,没有找来其家长“合力教育”。我们必须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我们还没有拿到开锁的钥匙。
   (二)明晰学生意愿,尊重学生的本真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梦幻世界”,有着自己的美丽的梦,教师职责就是让学生的梦能够“实现”,理想的翅膀能够飞翔,快乐和幸福能够享受。
   1.满足学生的心愿。学生会有一些天真的想法,作为教师其实要从学生角度去思量,多为实现学生梦想“添一份柴火”。现在的学生梦很多,作为教师来讲要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尽力去帮助学生圆梦。童年的梦,真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圆梦助力,让学生享受这些美梦创造机会,这是教师职责。
   2.尊重学生的需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一些合理需求,要给学生一个机会,不能压制。即使在一些公开场合,不便于应答或处理,教师也可机制地化解和应对。也许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适当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都会对学生是一种安慰,消除学生的“不安”,同时还能增加师生情谊。
   三、关于从“舌尖”到心的“沟通艺术”理性思考
   在师生交往中,沟通真的需要艺术。呼唤“艺术的沟通”,这才能走入学生的心田,才能成为真教育。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的心灵,而不是扭曲心灵。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内心深处确立学生本位思想,那就一定能找到那条与学生沟通的艺术捷径,为学生美好灵魂是塑造做好催化剂。我们到底该如何优化师生间沟通艺术。
   1.从学生走向教师到教师走向学生的沟通。有的时候“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换个角色”,就能找到沟通之道。从来原来的“学生跟着教师走”,不妨专向“教师走向学生”,寻根问究,这才是真的学生本位,以学生为主体。
   2.从教师图一时之快的“舌尖训诫”到学生“欣然悦服”的沟通。摒弃“霸权+训斥”沟通之法,用“艺术沟通”式的教育,才能化解教育的诟病,才能尊重学生生命、尊重事实、尊重真理,才能将信念与温暖传递。
   3.從知识传授走向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沟通。“知识不能绑架人格的塑造。”师生沟通切勿把成绩作为训斥的唯一标准,不能因为有的学生学习好,就可以迁就学生犯的错误,教师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走向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
   4.从单一且束缚的说教走向释放人性情怀的沟通。以往教师与学生沟通往往会采取“大道理”灌输的方法进行,其收效甚微。与学生沟通必须讲究艺术,只有从单一的说教方式转化为人性情怀的交流,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生的生活中、学习中、同伴交往中寻找沟通技巧,让学生感受教师的谈心是为他们着想,而不单纯只是那种严厉的训斥。
   总之,走向艺术沟通新常态必须基于学生本位思想,站在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努力贴近学生心理去寻找沟通方法。教育沟通之道,不在强势说理,而在于艺术性地走进学生心田,化解学生心理困顿,发掘学生优点所在,促进学生自然、幸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玲棣,卜骥.和而不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张东娇.学生本位的沟通情境与教师语言的适当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5(7).
  [3]张艳波.“学生本位”育人模式中情感交流的重要作用[J].吉林教育,2017(39).
  [4]王军.构建“学生本位”育人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6).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 陆斌(1987.6— ),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德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1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