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延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康复治疗的认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讨论延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康复治疗的认知效果。方法 现随机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则使用延续性护理方式,对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0%(3/30),远低于对照组33.3%(10/30)的总发生率,組间数据经统计学对比后发现其(P<0.05),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使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被临床推广。
  【关键词】延续护理;冠心病;介入治疗;康复;认知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3..01
  冠心病是心内科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疾病,以老年人居多,且老年患者机体衰老过快、抗病能力较弱,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其治疗效果明显提升,但术后患者依然出现并发症及复发等状况,延续性护理方式对冠心病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中,笔者将本院选取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分别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45~79岁,平均(51.8±3.2)岁;其中,男患者15例,女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2~80岁,平均(59.3±2.9)岁,其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基础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则使用延续性护理方式,(1)健康教育:术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对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进行鼓励式教育,并引导其参与讲座,以一对一的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将疾病的病因、治疗的目的、预防的手段等对患者进行详细讲解,同时将遵医嘱的重要性进行告知,提升患者的认知度及配合度,以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多数是因疾病的认知不够,再者由于家属的陪伴少,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与家属进行亲切沟通,对家属增强健康教育的培训,以便得到家属的大力支持,与护理人员一起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延续护理干预:待患者病情稳定时,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对情况相对稳定者,15天随访1次;对病情较重者,7天随访1次;随访的进程中,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延续性护理,针对患者的疑问,及时给出解答,同时叮嘱患者定期复诊,如有异常,应立即就诊[2-3]。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记录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对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组间经x2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后发现,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0%(3/30),远低于对照组33.3%(10/30)的总发生率,組间数据经统计学对比后发现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 讨 论
  冠心病是老年患者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治疗以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为主,对患者的狭窄管腔进行疏通,使其心肌缺血、缺氧的状况得以缓解,但是,术后如果没有完备的延续性护理紧随,其预后效果难以保证。本次研究中也发现,使用延续性护理的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远少于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再一次验证了此护理方式的有效性。综上,将延续性护理使用在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治疗中,其效果较为显著,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有明显减少的作用,应被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忠燕.延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康复治疗的认知效果评价[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8,7(04):146-147.
  [2] 刘   焱.延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康复治疗的认知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6):220.
  [3] 虞   彬,席建宏,周賢惠.延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康复治疗的认知效果[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08):1118-1121+1124.
  本文编辑:李 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1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