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语文课堂辩论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不是纯知识性的学科,而是以应用型为主要特点的学科。语文课既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训练技能。语文教材既体现知识,更主要的是作为训练的材料。既然是训练,受训练者就不应该是旁观者,而应积极投入训练。因此,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分析课文就显得特别重要。这种技能只能在实践中形成。辩论法教学正是在实践中提升这种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语文课辩论法教学的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一线教师应当思考:怎样将经常由老师帮助学生完成教学,拓展成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自己主动地发现和探究。
社会生活给人启示:激烈的对抗往往能使参加者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忘我地投入,焕发出极高的积极性,往往有超高水平的发挥。即使是旁观者也往往为之深深吸引。政治、军事、商业、体育等领域的角逐中,这样的情形很多。那么,能否让学生在论争、论战中学习语文呢?研究表明:仅有知识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还不足以保证学生产生真正的认识兴趣,只有使学生为了某种实际任务而进行学科探讨时,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其认识兴趣。在语文课堂,论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动脑分析课文成为迫切的需要,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主动地构建和生成教材,形成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互动。对学生而言,这就是创造性地学。
辩论法教学步骤
笔者把这种教学法归结为四个步骤:选、读、写、辩。其中包括两种课型:导读课和辩论课。
选,就是选好实施的课文 选择思想内容、作者意图比较隐蔽不直露的课文;选择人物性格、篇章结构比较复杂的课文;选择在教师看来并不隐蔽复杂,但经过调查,确知学生在理解上有模糊、偏差之处,因而存有可争议之点的课文。笔者用这样的教法教过几篇文章,它们的争议点是:《我的叔叔于勒》里,菲利普夫妇是十恶不赦,还是情有可原?《记承天寺夜游》里,苏轼和张怀民赏月,心情是欣喜还是忧愁?《背影》仅仅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吗?《杨修之死》中,杨修之死错在自己,还是曹操?
读,就是上好导读课 指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包括讲授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特点等。通过指导阅读,使学生弄清基本结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掌握主要写作特点等。完成上述内容的教学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由学生自主或教师提出论辩论题,教师布置写辩题论文的任务。与其他教学方法区别较大的一点是,自读课必须先于辩论法课堂二天至四天。因为中间还有个“写”的程序。
写,就是在导读课最后阶段布置论辩写作任务,学生用课外时间写作 这是学生为准备辩论而精读课文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见解,再反复精读,详细占有材料,作为论据,整理成文章。这正是学生对课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经过这样的程序,让学生获得见解,他們会感到有把握,更乐于投入辩论。
辩,就是上好辩论课 和一般的辩论赛不同,在语文辩论课上,辩手的数量可以是不确定的。在辩论前,确定正方、反方阵营,阵营主参赛队员、评委及其点评嘉宾,其他同学可以作为所在阵营的助辩。辩论时间一般是一节课,辩论结束,教师作小结。
辩论法教学尝试的体会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研究与完善 实验过程验证了当初的设想,对抗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于是研究课文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例如,在讲述《杨修之死》时,学生引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充分分析曹操性格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全班还掀起了读《三国演义》的热潮。革命导师恩格斯把人类的思维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辩论法教学使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思维的品质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僵硬的由教师“独唱”到底的课堂结构。通过激烈的辩论,新鲜的见解不断提出,真理在谁一方,悬而未决,悬念的力量吸引了原来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同学。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语言及思维结合起来自我训练,提高了自己“在叙述中的形象思维能力,议论中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但这种教法还很不成熟,表现出几个方面的局限:不是所有文章都能找到辩论的争议点;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多搞吃不消;辩论课不易组织。怎样使这种教法更简易常规,有待于今后研究。
必须在扎实的双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 辩论必须有客观真理的标准,法庭辩论的依据是“法律”,而语文辩论课的“法律”就是语文基础知识。当然,除了有语文基础知识,还有逻辑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应该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课文、分析人物。这是基本训练的内容之一。在整个辩论中,大量运用论证和反驳的方法,使一些后进生感觉理解很吃力。因此,辩论水平要提高,必须教会学生分析、综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教会他们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怎样反驳对方。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技能,才能在辩论中运用。因此,辩论法教学要求学生基本功扎实,这必须依赖平时的双基教学。
备课比常规教学更周密细致 辩论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上。只有充分准备,对文章、对学生都十分熟悉,引导才会得当。充分细致地备课,还包括估计学生会在什么地方遇到困难,要准备好启发的手段。只有这样,学生的辩论才会更透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总之,辩论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信息整合、统筹分析能力,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价值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朱光华.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2007.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第三十三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