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造江西农业生态样板,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3.民革江西省委员会参政议政部,江西南昌 330036; 4.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摘要:休闲农业是融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于一体,并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丰富旅游发展内涵、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相互融合的新型业态,从而使农业提质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实地调查、座谈交流和文献整理等方法,凝炼出江西省休闲农业所发挥的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体验农事农艺的教育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功能。明晰了布局规划不到位、用地政策不明确、融资受限制、生产方式粗放、产品特色缺乏、营销手段简单、文化内涵不够、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管理欠规范等问题。提出了以自然生态为主线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简约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三产融合发展规避资本投入过大的风险,以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为主模式和丰富农耕文化内涵来促进休闲农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由政府部门间组织、协调和行业协会协助或承担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监管等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23-0021-04
  目前,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多年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而如何以新理念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新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彰显江西乡村产业兴旺、自然生态、文明淳朴、共建共享、和谐有序,从而绘制新时代江西美丽乡村新画卷[1]的江西农业生态样板?为此,民革江西省委员会提出了江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调研的命题并组织开展了调研。江西省委、省政府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度重视,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具体落实颁发了《江西省休闲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总目标;规划布局了5大功能片区和1条游憩带,即赣北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赣东北景观农业度假区、赣西北绿色生态农业养生区、赣中乡村耕读文化探秘区、赣南客家民俗风情体验区,以及环鄱阳湖滨水休闲农业游憩带;先后组织开展了休闲农业品牌创建、科技下乡和人才培训、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农事节庆、展示展销等系列活动,指导和大力推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各市(县)党委和政府设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休闲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不同程度地围绕所在地的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通过引进外来财团、民间企业主和返乡创业能人等创建了各类休闲农业实体。
  至2017年年底,江西省全省各类休闲农业规模经营企业总数达4 810家,农家乐经营户超过2.31万户,其中包括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全国十佳农庄4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8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9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中国十大精品线路2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2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4个。从业人员数超过110万人(含就业农民96万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产值约为810亿元。
  1 典型的做法和经验
  1.1 立足本地自然条件,打造乡村旅游线路
  利用自然农业环境资源如森林、坡谷、湖泊、水库、溪流等,辅以良好的配套设施和软硬人工环境吸引游客前往消遣度假。如萍乡芦溪的仙凤三宝农业观光园,利用自然地势建成了阳光沙滩、帐篷酒店、冰雪极地世界、四季花海、暮光森林和观光小火车等。莲花县六市乡美丽乡村重点打造了海潭千亩绿色生态茶园观景区、海潭滨水人家乡村旅游休闲村庄、林美农林红豆杉基地观光区、黄桥千年银杏古村落、西坑农耕田园风光观景区等特色生态区域。九江武宁县阳光照耀29度假区利用柘林湖一角,开发出花源谷、金沙滩和逍遥岛,可通过游艇造访湖心星罗棋布的岛屿,观赏谷坡广织的四季花木,体验渔家人捕捞的生活,享受碧湖沙滩鱼产的盛宴。
  1.2 挖掘农耕文化内涵,拓展休闲农业外延
  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风俗[2],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于一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風俗及各类祭祀活动[3]等的农耕文化等,是我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万载县恒晖艺术农业精心打造的农耕文化馆,所展示的磨豆腐、古法榨油、春耕、秋收、水车、风车等各类反映岁月变迁的农具,带给人们一抹乡愁和对过去的温暖记忆;七彩有机馆汇集了5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奇果蔬、花卉和苗木,农产品与文化艺术无缝结合,相得益彰;寻味农梦馆以“吃农家菜、享农家乐、看民俗情”为主题,将园林景观与现代化餐饮服务融为一体。婺源瑶湾田园综合体将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挖掘出来,让人们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而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自警、自醒行为,在陶冶性情的过程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共青城东方锦程从原共青农场垦植精神中领悟出发展再生稻的潜质,成立了共青源再生稻、白莲和小龙虾种养合作社,实现了千亩再生稻小龙虾种养立体化生产。永修县菁元山庄寻根古艾城艾草起源全力打造艾草文化小镇,建成集艾草种植、研发、加工、销售、科普教育、文化展示、养生养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度假目的地。
  1.3 品味农事农艺乐趣,融入青少年科普教育
  休闲农业还可履行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4]。它为远离农耕文明的孩子提供了解农业知识和实践农事技能的场所,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有利于树立青少年尊重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德兴乡屯楼上楼田园综合体承接了德兴市中小学校外教学实践,打造了农事体验、户外拓展、稻作鱼鳝、卡丁车赛场、快速滑道、水上乐园等教育研学基地。新余摩尔庄园打造了稻草人卡通嘉年华奇异世界、轮胎王国、彩虹滑滑梯、植物迷宫、农家柴火灶、果蔬采摘地和灯光秀等。   1.4 生产宣介优质农产品,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满足了人们对安全食用的追求,已经成为休闲农业应当承载的重要功能。万载县恒晖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以“为农民致富、为百姓健康、建美丽乡村、圆有机梦想”为宗旨,大力发展有机芦笋、有机水稻、有机水果、有机茶油等产业,产品直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宜春禅农庄园建立了工厂化的蔬菜配送中心,设置有检测车间和溯源标志,其生产的大棚绿色蔬菜净菜成为多所市区幼儿园和小学的指定用菜。另外多地开展以各类农业、农产品为主题的特色节庆活动,如“油菜花节”“杜鹃花节”“莲文化旅游节”“田园文化特色产品博览交易会”等活动。产业链的延伸为当地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1.5 建立共享机制,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以返乡创业能人为主体、休闲农业为载体和村委会为纽带,成立公司+合作社、公司+农户,创新吸纳农户参股运营,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的重要渠道。如宜春袁州区乐家山生态园以农庄加农户的模式,农庄出资金和技术,委托农户代养牛、猪,出栏后统一收购、销售,实现利益分享,同时还以产业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承接扶贫工作。其他休闲农业实体在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废弃房屋租赁、平时或农忙采收用工、餐饮住宿服务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惠及到周边农民。
  江西休闲农业已经不同程度地显示出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体验农事农艺的教育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以及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等。然而,随着其发展和数量的剧增,目前陷入单一化、同质化、效益低、规模小等困境[5]。如何提质升级,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2 制约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规划不到位,生态和产业集群效应难以体现
  在政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鼓励下,大多数休闲农业的实体是村民自发组织或企业投资者各自经营,实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整体上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地有利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消费需求来进行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在建设上普遍存在文化创意不够、特色不明显、精细化程度不高、管理不科学的现象,没有形成产业联动和集群效应。
  2.2 用地和融资受限制,发展动力不足
  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以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中都提到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但是休闲农业用地多为从集体流转的租赁地,餐饮、住宿等服务实施建设用地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甚至还存在违规不合法建设的现象。各地合理的做法往往采用一事一议、招拍挂等办法。休闲农业是朝阳产业,但也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提质升级需要大量资本融入,而休闲农业的投入不能作为银行可抵押资本,因此很难从银行贷款融资,既使从银行贷了款,仅有1年的资金周转期,此外,年间贷款搭桥期也常对休闲农业企业带来波动性打击。综合分析可见,用地和融资成为休闲农业提质升级的两大制约因素。
  2.3 三产比重失调、融合度差,高投入存在风险隐患
  江西省休闲农业普遍存在一产比重较大,且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种子主要靠进口;人工设施利用效率低,高标准大棚缺乏与之配套的精细农业技术,如水肥供给、温湿气调控等;农业设施如大棚没有疏通剧烈气流的措施,常遭到山地局部气流袭击而蒙受巨大损失)等问题,加上其本身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影响和人工设施的能耗等因素,决定了其效益低下。二产是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可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但是多数休闲农业基地没有第二产业,少数具备第二产业的也少成规模。三产是营销,虽然均表现出高度的热情,但产品单一、数量有限、品牌缺失。总之,三产融合存在产业要素严重不足、利益联结较为松散、融合路径甚为不畅等现象。江西省休闲农业基地从圈地几百亩至几千亩,投入从几百万至数亿,没有很好地结合规划和设计,生搬硬套地就全面展开区内土地平整、沟渠道路修建、温室大棚建设等。多数休闲农业经营主已经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困惑,部分甚至出现负数运转、难以维系的被动局面。
  2.4 經营模式趋同,特色不明显
  每个休闲农业基地主要经营“吃、住、玩、乐、游、购”,且功能不全,而在各经营项目上趋同模仿,缺乏创意。关于基地观光旅游提供什么样的农业生态环境、行什么路线、提供什么赏心悦目的看点等问题很少去打造。农业生产多数循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缺少绿色和无公害生产,实际既无生产环境认证,也无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化肥、农药、除草剂不同程度地被使用;农事体验十分粗放,没有新意;科普教育演化成游艺活动,如滑草坡、水上乐园、卡丁车等;由于火龙果好种,多数基地搭棚种植;由于红美人柑橘质量较好,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基地均引种。一方面,由于引种成风,外来种的栽培条件和技术跟不上,亏本或难以创收,从而损害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当地的一些适生优良品种如新余蜜橘被忽视,可见选育、挖掘和生产适生地方特色品种有很大发展空间。
  2.5 多部门管理,缺乏行业标准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归口农业部门管理,乡村旅游归口旅游部门管理。休闲农业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工商、环保、质检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导致其管理的政策法规政出多门。涉及休闲农业的农业生态环境、基本农业生产设施、农技运用和开发、动植物疫病绿色防控、农耕文化挖掘和保护、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等还缺少指导性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总之,休闲农业发展尚存在布局规划不到位、用地政策不明确、融资受限制、生产方式比较粗放、产品类型缺乏特色、营销手段简单、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亟待建立和完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3 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以自然生态为主线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
  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并且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群落,这是江西省最为独特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要真正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发展休闲农业。将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内的自然环境作为农业生态的因子,在各生态因子维持平衡和稳定态的前提下,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制造出優质农产品,满足城镇居民休闲度假消费等的需要,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规划布局“五区一带一廊”(图1),即在全省休闲农业发展“五区一带”规划基础,增设“一廊”,即长江沿岸农业生态多样性走廊。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拥有152 km长江黄金沿岸,该区的规划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大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的修复;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实施森林、湿地、农田等生物多样性生态质量提升工程,构建起江西省沿江生态走廊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6]。
  各市(县)应在“五区一带一廊”的整体规划框架下,将休闲农业纳入本地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生态经济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推进农业、林业、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使城市经济资本、城市生活方式、 现代生产技术向农村传统农耕文化渗透。发掘各地的农业生态资源并串片连线,找准和利用特色,科学设点。
  如以赣西北地区沿武功山-明月山-仙女湖等地貌起伏和森林生态为主线,利用高山草地、花岗岩溶洞、地质温泉、富硒土壤等环境因子,系统设计和整体布局各休闲农业基地和各基地发展的侧重点,打造高山草地传奇、溶洞温泉康养、禅宗耕读文化、富硒品牌农产品等。使各区各休闲基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和集群优势,实现休闲农业多样化的发展和产业联动集群效应。
  3.2 提倡简约化建设,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生态环境,政府应在土地、融资上提供适度政策保障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遵循生态导向、绿色导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意识,保障基本农业设施用地如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这些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可按农用地管理,只要生产结束后,经营者按相关规定将占用耕地复垦为耕地即可。充分利用和改造空心村和已有民宿成为住宿、餐饮、酒庄、农机农资存放地;依托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地貌,开展种养结合的立体休闲农业;适度申报批准建设用地用作休闲农业度假场所、会所。反对过度硬质化、模仿城市化、设施园林化的发展模式,保留地貌起伏景观、农耕文化特色,建设生态宜居的农业生态环境,吸引城乡游客进入农村感受其生态优势。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用地政策上的限制,还可克服融资上的困难,实现该产业的永续健康发展。
  省、市、县等上下级之间,以及农业、旅游、国土、财政、教育等多部门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强统一协调,形成工作合力[7],破解用地指标少(适度给予休闲农业在园内主要道路、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的指标)、融资困难(银行可考虑休闲农业区内林木、果树、农产品等作为质押)和使用周期短(提高休闲农业业主贷款的资质和信誉要求,延长贷款期为3~5年)的问题。
  3.3 加速人才队伍培养,丰富农产品要素,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规避资本投入过大的风险
  破解三产融合度差的难题,要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借助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配套先进农业技术和设施的渠道,派送农技人员赴国外短期进修培训,同时还可定单式地在国内农林类大专院校委培农技人员;农林院校要适度调整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好课程体系,强化如作物栽培学、动物养殖学、食用菌学、品种资源和繁育学、农产品加工学、农业工程设计和规划学、农产品现代营销学等课程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学,培养更多更专的“三农”人才;另外,政府出台相关倾向性政策鼓励大中专学生愿意服务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业主也应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和相应付出的报酬。
  科学预测市场前景和经营的实际收益,评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旅结合板块的财务收入,测算好项目收支平衡,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标准,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步伐,合理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把握好建设节奏和实施步伐,认真谋划管理机制等。资金投入切勿盲目跟风,要从小到大逐步试验,稳步推进扩大。多种途径丰富农产品,如大宗农产品,可发展休闲农业基地之外的附近农户标准化种植、统一价格收购,集中加工提值;地方特色农作物,可在休闲农业基地可规模化批量种植;稀有引种农作物,可在休闲农业基地进行试种和示范等。
  正确处理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关系,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侧重点在于改善农业环境、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优质农产品等,而乡村旅游是体验乡村民情、礼仪风俗,观赏庄稼田野、小桥小溪,品味鱼虾土产、鸟语花香等。显然,优美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及其产品是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旅游是休闲农业的拓展。只有让城镇居民享受恬静绿色的慢节奏、参与古朴快乐的农事活动、体验各具特色的乡村民俗、品尝健康美味的农家菜才能吸引到游客并令其流连忘返。逐步从传统农业单一依靠农产品收益,调整到主要依靠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展示展览、科普教育、会员协会等中获益。
  3.4 以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为主,丰富农耕文化内涵,促进休闲农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8],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9],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应被作为江西省发展休闲农业的一种主要经营模式,合理地选择如设施农业、精确农业、高效农业、立体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加以辅助。在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前提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配置好种、养业的品种和比重,综合发展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产业,使各行业间互相支持和相互衔接,提高综合生产力。选择轮作、间作和套作等生态方式,维护基本的农业生态平衡,降低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使用农家肥增强作物的抗病免疫力,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考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产业生态循环发展,如秸秆还田、粪秆制沼、菌渣制肥,实施猪→沼→肥→果、粮油→秸秆→食用菌→肥料等循环,净化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业成本和提高效益。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安全优质农产品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提供清新的休闲观光环境,以增强休闲农业的发展后劲。   3.5 政府加强部门间组织和协调、行业协会协助或承担行业标准制定和监管
  发展休闲农业,政府要统筹好涉及休闲农业的各部门如农业、旅游、教育、工商、环保、质检等,出台政策鼓励以种养多元、质量调优、做出特色为方向,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0];着力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如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以及田园综合体、美丽休闲乡村、星级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1];抓住节假日、黄金周等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如会员订单、配送直销、互联网电商、农特微商等进行推介,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良种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赚头。发挥休闲农业第二实践课堂的作用,鼓励幼儿园和中小学进入农庄,培养他们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也可把一些相关的科学研究、团队精神培训、创造性培训等项目,搬到开放的休闲农庄内实施。另外,农业职能部门要尽快组织制定并出台具体细致的休闲农业行业标准,科学技术协会要成立各类休闲农业协会承接和协助政府,引导、规范、监管这一新兴产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勇. 大力打造“五美”新乡村 努力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N]. 江西日报,2018-08-18(001).
  [2]马 艳. 农耕文化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河南农业,2017(6):42-44.
  [3]曾芳芳,朱朝枝. 圆:一种解读休闲农业开发理念的文化视角[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313-316.
  [4]李 军. 农耕文化教育教学实践探索[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8,39(2):80-82.
  [5]金奕敏,余艳锋,张顺梁. 传承农耕文化,发展江西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以江西会昌岚山园为例[J]. 农业展望,2016(1):28-31.
  [6]刘 奇. 共同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的长江[J]. 理论导报,2018(8):27,44.
  [7]童 军,郭红艳,赵 军,等.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探讨[J]. 湖北植保,2014(6):3-6.
  [8]盛兆云,孙文龙,杜祥更,等. 新农村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初探[J]. 中国西部科技,2008,7(20):50-51,79.
  [9]黄国勤,赵其国,龚绍林,等. 高效生态农业概述[J]. 农学学报,2011,1(9):23-33.
  [10]赵仕红. 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制度环境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6):345-349.
  [11]吴松芹,生智鹏,陈 军. 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创意设计的探析——基于“洞庭春晓-苏州太湖休闲农业之旅”的案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0):352-355.
  收稿日期:2019-07-31
  基金项目:民革江西省委员会2018年委托重点调研课题(编号:9131206752)。
  作者简介:霍 达(1993—),男,安徽当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經济管理研究。Tel:(0791)83828079;E-mail:530599803@qq.com。
  通信作者:翁贞林,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Tel:(0791)83828012;E-mail:ndxb7775@sina.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1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