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但是对于数学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而且今后还面临着抽象的初中数学学习,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将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的学习能力,它代表着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是学生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重要过渡,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文章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寻求如何培养其有效的数学审题习惯。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5-0091-02
  引 言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一生都受用。笔者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一听就懂、一点就通,但是一到真正做题时就经常性犯错。很多时候,教师和家长都认为是学生过于粗心大意,只要稍加认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这种“马虎”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很可能是在长期的学习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审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却常常被忽略。
  一、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正确内涵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已经不只是低年级的具象事物,其正在逐步将抽象概念渗透给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将成为其日后的重要知识储备和来源,也是学生审题能力的基础。学生如果没有真正地理解数学概念背后的内涵及关系,那么很有可能造成思维混乱,对数学问题产生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通过开展活动、体验活动、辨析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让学生将具象事物转化为定义和内涵。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关系”一课时,教师会用到圆的半径。在教学一开始,教师不要直奔主题,而是要更多地将抽象的事物转化成具体的事物。如一个圆很像一个“披萨”,可以被切割成不同的小块,如果都是均匀的小块,那么它的两条边就是圆的半径,学生可以轻松地画出“披萨”的图片并找到圆的半径。另外,还有一些概念需要学生亲自感受,如物体的计量单位,教师可以将千克、立方厘米等“单位”以实物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加强学生对体验活动的概念理解。
  辨析活动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平行四边形本身是一个不稳定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内角会不断地变化。教师可以借助教学道具,帮助学生辨析其变形过程中四个内角的变化规律,并找到为什么在不稳定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内角和不变的原理。
  二、多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是审题的重要前提,之后的综合分析能力则是提高审题能力的关键。这里所说的综合分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一种总括概述,是阅读理解题目、根据已知条件分析、运用逻辑思维推导、得出结论的全部过程。综合分析能力,不仅需要学生完全读懂题面上所有的信息内容,还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各种信息逻辑关系的桥梁,这也是审题的核心所在。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教育经验,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要对自身的解题过程有反思的意识。
  例如,当分析问题时,必然要找到问題的突破口,很多问题的信息都是我们寻找根源的线索,但是,要注意不能被信息的表面所迷惑。假设在求解“校园绿地面积”时,学生对于这种题型,很多时候都会按照固定思维模式思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点拨,从生活实践中找到问题的关键性节点。多角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综合性分析能力的重点,譬如当计算校园绿地面积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计算校园的总面积,减去其他地区的面积;另一种是直接计算出校园的绿地面积。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做题方法,了解哪一种方法更简洁、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是什么、遇到类似问题时要抓住什么重点等。
  三、运用教师的示范促进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对身边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更多的时候只是在学习和模仿,纯理论的教导方式并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过于枯燥的教学指导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1]。教师要充分认识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更为柔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具有榜样的作用,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可以让教学更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教师的良好习惯,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审题习惯。这也是当前教育对学生影响最深远的实践模式。
  例如,在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机会亲自展示审题方法。在解决一个问题时,首先,教师要阅读题目,至少阅读两遍,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认真,不能有打断的情况,要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其次,将问题描述中的重点信息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特别是数字性的已知条件要重点勾勒。再次,是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有一个大体的描绘,教师可以在草稿上描绘创作思路的结构导图。最后,在正式的答卷上根据思维导图进行作答。这样的言传身教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思路。学生在长期的观察中会不自觉地学习教师的方法,这对于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四、培养学生对答案进行检查的良好习惯
  每一个人在做题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失误。审题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求学生在初次看题过程中认真思考,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二次审题反思能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因为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在内心中会有一点小膨胀,特别是在做自己已经熟悉的或做过的题目上,就会不自觉地加快进度,很多题目内容没有认真思考就根据第一印象给出了答案,这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存在的弊端。由于很多问题都带有“陷阱”,学生一旦不认真审题就会走进误区,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二次审查,尤其是对自己已经给出的答案进行检查。
  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特别是小数的运算,更是问题出现的“重灾区”。学生很多时候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但是由于马虎、大意,对问题中给出的数字会运用得不得当。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检查一遍”“再去检查一遍”,这样,学生很可能在一个循环中一直找不到自己的问题的根源所在。教师应建议以 “分段式”检查模式让学生自己查找问题,也就是按照上文所说的将已知条件进行标注,然后在已知条件中寻找自己的失误。同时,教师应建议学生建立“错题本”,让学生将所有犯错的题目进行归纳,并利用其他时间对以往所犯的错误进行查漏补缺。
  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关键节点,数学课是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手段。审题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分析,并制定一个长期的教学方案,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在实践中注重引导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陆平.培养审题能力  成就实效课堂[J].名师在线,2018(25):59-60.
  作者简介:王越(1990.6—),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2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