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施行,高职教育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专业设置过多、过细、过杂,重点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调整调研不充分,专业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因此,必须缩减专业、突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重构并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王志伟(1972-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4-0034-07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不仅面临外部经济变革的洗礼,也深受所培养的人才在企业接受程度不高的窘境困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教育類型与发展方向,也为高职院校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和进行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高职院校共有1418所,在校生规模超千万,这些院校基本来源于两类学校:一是由原各部委下属的省、部属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学校升格而成,这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来源;二是由原大专院校转型而来的高职院校,这在高职院校来源中处于次要地位。这些院校大多数原来直属于各部委、厅局,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其最强专业往往与以往中专校时所主办的专业或所属的行业领域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基本能传承历史、突出重点,同时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交叉开设专业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一些专业建设成本较小的商科、文科和工科专业。这些院校既有工科类院校,也有商科、农科、文科、医科等类别的院校,它们在原来的行业领域都有较长时间办学经验与教学资源的积累,因此,部分与原有领域相关的专业成为院校的重点专业。由于这些院校在升格或转型后适逢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时期,而且当时规模的大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否评上国家示范院校以及国家骨干院校,因此,扩大招生规模成为当时各类职业院校的头等大事。而要扩大招生规模,就要增加专业种类,于是一些工科类院校开设了大量的商科专业,一些商科类院校则开始进行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甚至一些农科、文科、医科类院校也开始兼并其他类别的中专、技校,从而设置相应的工科类、商科类专业。此外,由于商科类(如市场营销专业)、文科类(如文秘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而当时国内市场对此需求量较大、学生就业形势较好,从而使这些专业成为高职院校的标配。
  2.专业建设从摆脱本科学科体系的束缚向探索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学徒制办学转化,形成了校企共建专业的初步路径。早期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容易成为各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简缩版,这一方面由于升格后的高职院校还没有高职专业办学经验,或者转型后的高职院校还沿用自己以往作为本科简缩版的专业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也因为当时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紧缺,既没有专门针对高职专业的教学标准,也没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案例、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因此先将本科所用的教学资源借来进行简缩后使用是当时一个不得已的选择。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家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相继建设和完成,高职院校基本已经形成了高职专业自身建设和完善的路径,并在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引导以及服务当地企业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纷纷依托合作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培养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成果。
  3.与信息技术、数据处理等相关的专业成为各类高职院校新开专业的热点。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因“互联网+”的介入而呈现一系列新模式、新理念、新业态,尤其是5G网络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和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甚至能模拟人类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即将走入百姓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如2015年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等,推进了信息技术、互联网络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各类企业“融网”程度的加深,对各类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凡有基础的高职院校纷纷新开了电子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营销、移动商务、大数据应用技术等与信息技术、数据处理、线上销售领域相关的专业,以便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4.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共识,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呈现多元化形态。高职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而如何更好地为地方行业企业服务,成为各类高职院校的一个永恒课题。各类院校在专业调研与建设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国家提出的“就业导向”目标,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共建专业按其合作由浅到深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将相关专业的企业实习基地内的企业技能人员或管理专家聘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然后邀请其参与专业建设研讨会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讨论会,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此模式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对于专业建设有一定作用。一般企业专家仅能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素质、能力等方面提一些要求,不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调整,只涉及部分课程或教学内容的调整。二是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专业与企业通过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以为班级冠名的方式建立订单班合作关系,企业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供少量由企业人员进行教学的订制化课程,但一般不会对原人才培养方案作大的修改,只是增加一些课程,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与要求的理解。三是企业依托现代学徒制或企业新型学徒制全面介入专业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学徒制学生的招收、课程体系的重构以及学徒培训、学徒跟岗实习、学徒顶岗实习等的安排,都由企业与院校共同商订完成,有时院校还会与职教集团内同行业的多个中小企业开展“一专业对多企业”的学徒制培养尝试,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与无锡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牵头的五家电商企业开展的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当然,有的企业也会利用本企业内多岗位的需求与院校开展“一企业对多专业”的学徒制培养尝试,如海澜集团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三个专业开展的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也有院校与企业尝试探索更灵活的学徒制模式,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海澜集团一起尝试通过企业课程置换校内课程来组织虚拟学徒班以及学徒小组,从而进行学徒培养。四是企业或职教集团内企业在与院校进行学徒制合作的基础上组团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在与院校共建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开展订单培养或学徒制人才培养。同时,在共建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从而使行业企业更加深入地介入二级学院所有或大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进程。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建设领域的探索、改革、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不可否认,针对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素质与能力跨界、融合、协同、集成等方面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各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专业特色不鲜明。以工科见长的职业院校大量开设商科专业,以商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又大量开设工科专业,以农科、文科见长的职业院校也大量开设工科与商科专业,职业院校间交叉开设各类专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专业开设面广所带来的师资、教学资源配备要求大大挤占了原本应重点发展的专业或专业领域的资源配置空间,同时也分散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精力,这主要因为因扩招而增开的不属于院校自身传统强项的其他类专业需要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办得起来、办得像样,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出现了强势专业不强、弱势专业更弱的现象。从麦可思公司近年来为职业院校所做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一些国家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示范专业、骨干专业的毕业生分析结果并没有与普通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分析结果拉开较大差距,一些核心指标最多仅有两三个百分点的差异,并没有达到5~10个百分点的明显差距。由此可见,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导致强势专业并未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从而使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不鲜明。
  2.各类高职院校专业开设过多、过杂,专业分类过细,无法实现市场对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跨界、融合、协同、集成等要求。目前学生人数在万人以上的职业院校,其校内专业大体为30~45个;学生人数在2万人以上的职业院校校内专业更多,有的甚至多达60~70个。专业设置过多、过杂以及专业分类过细,导致专业之间的界限模糊。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有的职业院校就将市场营销当作连锁经营管理来办,聚焦于门店销售与管理;再如电子商务与移动商务专业,移动商务实际上包含在电子商务之内,这两个专业之间的界限十分不清晰。专业设置过多、过杂以及专业分类过细,会导致不同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素质、能力、技能相差不大甚至没有差别。同时,当前市场上的许多行业企业对学生所学专业往往没有特殊要求,不少企业到学校招聘时往往笼统地写上管理类、机电类、信息类、电商类毕业生即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当前的专业设置情况并不符合行业企业要求。虽然目前也有不少职业院校正在做缩减专业、聚焦重点的工作,但这关涉师资的重新调配、转岗以及教学资源的重新配置等问题,阻力重重,成效不大。
  3.各类职业院校在与企业、职教集团合作共建专业的合作程度深浅不一,企业与职教集团发挥的作用也参差不齐。上文已提到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共建专业按其合作由浅到深的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但国内大部分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还仅限于前三个层次,大部分院校主要集中于第一、二层次,试点第三层次学徒制的高职院校目前也仅为410所(教育部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三批试点,第一批100所、第二批154所、第三批156所),不到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1/3,尤其是试点院校中还有不少院校正在努力建立“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组织教学与评价考核、共同做好学生的管理、共同做好双师、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习与就业工作,企业落实学徒在学徒期的工龄计算、奖助学金发放、工龄工资补发、学徒期社保缴纳,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些做得还不尽如人意。当然,也有少量院校正在开展第四层次的探索,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众泰汽车学院,但总体来说,企业或职教集团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建设与改革的成效还不明显,有待加强。另外,国内众多高职院校主办或参与了各类职教集团,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各类职教集团发挥的作用却非常有限,大部分仅提供一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没有在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的制订、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1+X”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与认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各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缺乏充分调研,从而导致专业调整与修订缺乏数据支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中往往没有进行市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的充分调研,从而导致后续工作缺乏有力依据。高职院校开设新的专业前往往会做比较详尽的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专业将来对应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核心技能有哪些等问题后,才会申报开设新的专业,但也不排除有些院校开设新专业的目标只是为了追逐市场热点,未进行详细论证,或只是为了完成主持或参与某项国家级项目建设而倒逼开设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因此,由于这两个原因而开设新专业就十分草率。另外,高職院校已开设的专业也会因为市场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采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3年一次大调整、1年一次小修订的方式来调整专业方向和修订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方向的调整应根据当地经济领域、行业与企业就业岗位的发展变化进行有机调整,因此必须有充分的市场、行业、企业调研数据来予以支撑。目前各类高职院校虽然也规定要有调研数据,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大部分由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通过网上收集、汇总资料来完成,并没有真正展开调研,因此3年一次的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大修订往往显得底气不足,大多数根据领导想法来完成。每年一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小修订,本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成效调研数据、企业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以及职业能力与技能的新变化来调整所开设的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但由于各类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专业人才培养成效调研(虽然不少院校委托麦可思公司进行人才培养调查,并出具相应的“???学院麦可思报告”,但此调研是针对全校而非针对某一专业,虽会涉及专业但提供的数据非常有限),主持修订的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因工作繁忙也不会很好地去了解企业职业岗位的变化,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小程度修订往往也流于形式。   三、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问题的对策
  做好专业设置与建设工作是各类高职院校有效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抓手。虽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工作还存在上述棘手问题,但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逐步落实,各类高职院校也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聚焦重点专业,在削减薄弱专业的同时,归并相近专业,依托与企业或职教集团的合作灵活开设专业方向。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总体要求与目标”的规定,在今后5~10年,我国职业教育将“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发展的重点聚焦于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如商科强的院校应重点发展商科专业;工科强的院校应重点发展工科专业,农科强的院校应重点发展农科专业等。对于院校内因过往规模扩张而开设的其他非重点专业、弱势专业应逐步削减,对人员进行转岗和分流。其实,高职院校的“强”并不在于其规模的大小、专业的多少,而在于其培养人才的成效有多高、专业内有无引领国内乃至国际技术或技能前沿的技术能手与工匠,因此,重点发展强势专业或专业群,能将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出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同时,与重点发展专业或专业群相关的专业可以与重点发展专业进行有效归并,并根据此归并专业与企业或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情况,将其开设成重点专业的专业方向或专业群内子专业(或专业群核心专业的专业方向),从而在减少专业数量的同时,保证专业面向市场、行业、企业的变化灵活设置。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商科专业较强,其商学院共有市场营销、广告策划与营销、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务英语等专业,可以归并为五个主干专业,即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并根据原专业与企业或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情况开设多个专业方向,由原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专业归并成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内设的专业方向可有“餐饮连锁企业管理”“零售连锁企业管理”“药品制造企业管理”“物流仓储企业管理”等方向,这个专业方向可根据合作行业、企业的变化灵活变动。同样,由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务英语归并成的国际商务专业可内设“跨境英语客服”“跨境电子商务”“工业产品对外贸易”“消费品对外贸易”等方向;由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专业归并成的电子商务专业可内设“??品牌网店经营”“??网商平台经营”“移动微商经营”等方向;由市场营销、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归并成的市场营销专业可内设“服装营销”“珠宝营销”“生鲜产品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等方向;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则可内设“网商平台数据分析与应用”“大型品牌网店数据分析与应用”“零售连锁企业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方向。在归并的主干专业内设方向时一定要注意与合作的行业企业挂钩,不能为了设方向而设方向,只有与某行业企业合作,才可设与这一行业企业相关的专业方向。当然,在实践中也可以采用专业群的方式,如上述的四大主干专业可设四个专业群。不过,此专业群内的专业不必沿用原专业名称,可以根据合作的行业企业进行一定的变化以突出行业特点,具体名称可参考上述所论及的专业方向。通过这种方式来设置专业,一方面可以减少专业类目,另一方面可以突出重点,并结合产教融合中产业的发展情况来推进专业的灵活调整,这与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也是不矛盾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九条指出“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强化地方引导本区域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职责,原则上每5年修订1次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每年调整1次专业……”要求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地设置专业,因此,高职院校依此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改革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
  2.高职院校应缩减专业数量、突出重点,通过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并融入1+X技能证书考核内容。院校在缩减专业数量、突出重点建设方向的基础上,必须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或企业新型学徒制融入专业建设,并将“1+X”技能证书考核内容内化于专业课程体系中。前文中提到,校企合作按其深浅可分为四个层次,但目前各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进入第三、四层次的还不多。教育部已于2019年6月4日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要求各类高職院校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学徒制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以及专业方向的调整。只有利用学徒制才能让行业企业有效地介入人才培养,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专业就业岗位和职业岗位素质、能力与技能要求。如果与专业合作的行业、企业本身就参与“1+X”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颁发、认证等工作,则在参与学徒培养的过程中就能将考证的内容、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从而实现相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如果高职院校与职教集团内的行业企业或与非集团内的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能深入到第四个层次,则企业与院校共同投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二级院系或专业,形成混合所有的专业办学模式,从而为学徒制的深入推进提供条件和保障。当然,随着合作进一步深入,校企双方可先采用合伙企业形式中的有限合伙企业制度来确立这种混合所有形式,然后再根据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资相关规定的修订和完善来选择更合适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如将来可以采用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办学可以将专业建设与调整完全嵌入行业企业发展进程中,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从而消除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3.高职院校应在现行专业调研基础上完善各类调研信息,建立人才培养成效反馈机制,为专业方向调整、课程体系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各类高职院校除了应继续委托第三方——麦可思公司开展全校性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研外,还应设计好专业调研问卷,选择所属专业领域有代表性的企业(包括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也应包含行业内的中小企业)真正开展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市场发展态势和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同时,专业应充分利用所合作的行业、企业、职教集团,选择专业目标岗位的现有员工及其上一层的管理者开展专题座谈,利用座谈会了解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需要的信息与数据。此外,各类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专业每届毕业生毕业前应由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组织25~30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职业岗位上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及与毕业生的实习工作之间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二是从每届毕业生中确定15名学生作为长期考察对象,要求班主任与这些学生建立长期联系,毕业2年后由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通过班主任与这些学生做一次书面调研或座谈,毕业5年后再做一次,毕业10年时最后做一次,平时则由班主任反馈其每年的发展情况。对专业毕业生的长期追踪调研有利于了解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专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从而有利于提高专业的社会声誉。最后,各类高职院校在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还不能忽略专业在校学生的意见,尤其是大二、大三(尚未参加实习的学生)年级学生对专业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看法,以此作为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参考。   4.高职院校应在重视企业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注重吸纳与专业、就业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士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发挥其应有作用。各类高职院校应重视行业、企业专业带头人的聘任,必要时应吸纳学校当地社区负责人、工业园区负责人及其内的相关企业负责人(非合作企业)、熟悉专业领域的家长以及所在地本科院校内的专家,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作用。各类高职院校一般都会为每个专业设置1名校内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同时,不少院校还会为专业设置1名校外专业带头人。笔者认为,如果该名校外专业带头人是学校的产业教授或业内著名技能高手,同时又是该专业稳定的兼职教师,则该专业可以设其为专业带头人。校内专业带头人可不用再设,平时由教研室主任与其协调开展专业建设即可,这样就能在專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好地体现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一定要发挥好企业专业带头人的作用。有些企业专业带头人可能因为不熟悉教学规律,所提意见无法直接体现到课程或课程体系中,对此,可以将其理念、思路合理融入课程,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或课程体系来加以实现。尤其在专业方向、就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院校一定要多听企业专业带头人的意见。另外,由于高职院校主要为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和企业服务,这关涉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在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时应吸纳当地社区负责人、工业园区内负责人及其内的相关企业负责人(非合作企业)、熟悉专业领域的家长以及所在地本科院校内的专家,通过统一召集开会或上门走访的方式,了解其对专业及专业方向、就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看法,以此作为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参考。
  四、结论
  高职院校在完善和改进专业设置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正确认识自身专业设置过多、过杂、过细,重点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调整前的调研不充分以及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等问题,还必须考虑院校的传承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高职院校只有凝聚资源、聚焦重点、做出亮点,利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前期调研工作,重视、重构、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将专业办出特色、形成优势。
  [参考文献]
  [1]袁潇,高松.高职院校专业管理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7(1):76-81.
  [2]朱强,卢晓春,高月勤.高职专业设置与布局三重判读[J].职业技术教育,2018(8):41-44.
  [3]王志伟.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39-45.
  [4]陈淑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维度评价模式的拓展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D/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2019-09-20].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801&filename=1017102791.nh&v=MDQ4ODd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T2VaZVJwRnlqblViN1BWRjI2R2JLNEhOYkZycEViUElSOGVYMUx1eFk=.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