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程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兼具现在的学习者和未来的教学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在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满足学生目前的学习需求,又要满足学生未来的教学需求,从“学”与“教”两个层面,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基于此,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3-0047-03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必须重视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通过构建混合教学模式,探索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基于此,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例,在分析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内涵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构建途径与实施策略展开研究与探索,力求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促进师范院校学生教学理论功底、教学实践功底和职业素养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内涵
  (一)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概念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了“混合學习”的概念,并倡导将传统学习模式和信息化学习模式结合起来,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功能,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和主体地位。自此,混合模式开始在我国教学领域受到关注并得到推广。
  (二)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背景
  1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
  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娴熟的岗位实践技能,并将二者应用于专业领域社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视域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使命。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成为一种发展方向。
  2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需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对于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内涵、特点、教育理论、实践策略等都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而传统课程“扁平式”的教学模式难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满足学生这一学习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成为一种内在需要。
  3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对于新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新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教师能够合理运用信息手段,开展语文教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构建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原则
  1线上与线下相统一的原则
  很多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中,往往过于依赖信息化手段,强调线上教学,忽略线下教学,背离了“混合”这一初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本着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统一的原则,对于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分配、对于教学流程进行合理设计[1]。
  2“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中,学生无疑是课堂的中心,然而,一些教师对于“学生中心论”进行了过度的解读,认为交给学生越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越多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学效果越好。这显然是不对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本着“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搭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探讨的平台,既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监督作用,又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参与热情,实现教学相长。
  3整体与个体相统一的原则
  传统课堂上,教师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手段的优势,本着整体与个体相统一的原则,既针对全体学生的平均水平设定整体目标,又针对个别学生的个性需求设定个体目标,同时实现二者的融合。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特点
  (一)实践性的特点
  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胜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教学实践。因此,《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具备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然而,传统课堂由于受到授课时间和教学场地的限制,很多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因此,为了保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特色,教师应该构建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
  (二)综合性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小学语文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写字教学等的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课堂组织与管理技巧的学习等等。如果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很难利用有限的课时,面面俱到地进行各项理论讲解和实践演练。而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构建,为保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特色,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前瞻性的特点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内容不断发生着变化,那么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内容、形式等也需要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需要具备前瞻性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掌握甚至预测语文课程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而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抓住语文课程的本质,并时刻关注语文课程的前沿信息,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凸显本门课程前瞻性的特点[2]。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一)以课前预习为切入点,构建混合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教学效率,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以课前预习为切入点,将传统预习任务与信息化预习手段结合起来,实现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将线上预习和线下预习结合起来,构建混合教学模式:(1)利用微课发布预习任务,阐明预习目标。一是阅读课文,总结语文教育的特点;二是延伸思考,选择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章节,进行说课练习,并说明在本章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哪些方式突出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三是线上分享,将说课结果分享到班级群组,供教师和全体同学观摩鉴赏。(2)利用线上平台批阅预习作业,检查预习成果。教师对于学生上交的视频说课作业进行逐个批阅,并要求学生根据批阅结果,对于视频说课作业加以完善与修改。(3)利用课堂导入时间,进行预习讲评。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2—3个有代表性的视频说课作业,要求作业的“主人”到讲台上进行现场说课,并组织学生进行说课点评。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任务、回收并批阅预习作业,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实现了教学前置。与此同时,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预习作业成果,要求学生进行现场说课,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业务水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说课点评,又引导全班学生总结和反思预习成果,使学生的预习心得与收获得以内化与升华。在整个预习环节,教师将信息化课堂与传统课堂完美融合,实现了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以理论讲解为切入点,构建混合教学模式
   虽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摒弃理论教学,相反,理论教学仍然是本门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新时期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的理论讲解,绝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而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研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将传统课堂与线上课堂结合起来,构建混合教学模式。
   例如,《小學语文教材的历史概述》这一章节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教师采取平铺直叙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记住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经过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内容等表面化的知识,并不能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演变规律展开深层次的思考,更无法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演变规律,探索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及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开展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1)提出思考问题:一是我国不同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材内容、模块设置、体系编排等方面呈现哪些特点;二是影响小学语文教材的因素有哪些;三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有哪些启示。四是你预测小学语文教材再改版的时候,会发生哪些变化?(2)合作探究解决。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平台的信息检索功能和分组讨论功能,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讨论结果。(3)成果汇报总结。教师要求每组选派代表,对于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4)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对于各组讨论成果加以总结、点评、指正和补充,形成完整而正确的知识网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运用网络平台,将自主阅读、成果汇报、教师总结这三个线下活动与资料搜集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线上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提供了契机,通过混合教学模式,创新了理论教学的路径,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率。
  (三)以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构建混合教学模式
   正如上文中所说,师范院校的学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理论学习成果和技能训练成果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当中,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和适应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教师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摸索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技巧、预测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从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技能。然而,传统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人数过多,教师难以把控课堂纪律和活动流程;(2)活动组别过多,教师难以逐一进行监督和指导;(3)教学时间受限,难以让每个小组都进行成果展示;(4)教学场地受限,难以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便利的条件[3]。
   例如,在学习《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把握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可以以《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为例,组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大赛”,要求学生采用小组赛和个人赛两种形式,完成以下比赛项目:(1)小组赛任务。进行线上小组讨论,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组内讨论等方式,回答以下问题:一是请结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内容,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意义、特点、原则及要领;二是请结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实际情况,探讨教师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提出问题。(2)个人赛任务。请学生根据线上讨论结果,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进行课堂提问设计和模拟课堂训练,并将模拟课堂训练的全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班级共享群组,供教师和全体同学进行评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以“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大赛”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将小组活动与个人活动相融合,将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相融合,不仅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了传统课堂课堂时间有限、活动场地有限的问题,为教师的监督与指导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学生的自我展示和合作探究提供了充足空间,充分体现了混合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四)以教学评价为切入点,构建混合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评价虽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但是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也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之外,也受到教学手段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评价体系当中,通过构建混合教学评价模式,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的结合。
   例如,在混合教学评价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评价的融合:(1)线上教学评价。一是教师定期发布线上作业,对于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线上点评和打分;二是教师为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将学生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习中取得的成果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成存储到“档案”中;三是教师利用线上匿名评分功能,组织学生互相评分,以学生的视角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加以评价。(2)线下教学评价。一是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登载测试成绩;二是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登载测试成绩;三是教师对于学生每节课的表现进行评分;四是教师对于学生实训成果进行评分;五是教师对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试卷进行评分[4]。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线上教学评价与线下教学评价相融合的方式,构建了混合教学评价模式,实现了对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客观评价与科学考核。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内涵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特点的基础上,尝试以课前预习、理论讲解、实践活动和教学评价为切入点,针对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的构建途径与实施策略展开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月香.微课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5).
  [2]鲍炜煜.高校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4.
  [3]孙丽曼.“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状、困境及原因分析——以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5).
  [4]韩光明,鲍炜煜.师范院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课程调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1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