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本文以常州工学院为例,对机械类本科生就他们对于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效果以及相关实习实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从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两方面分别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与策略。具体地,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教的理念,也要完善当前评教指标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创新性原则,具体措施包括重视思想品德,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减少专业的划分;体现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在实践课的设计上,可安排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机械类专业课程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1(c)-0235-04
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评价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教学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时间和专业课程设置的集中度对于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课程的态度与满意度。充分利用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提高学校设置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对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1 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调研与分析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常州工学院的机械类本科生就他们对于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效果以及相关实习实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4份,问卷回收率为97%。剔除掉废卷4份,有效问卷190份,问卷有效率为95%。
1.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2.1 大学生对该课程教学设计的认同
主要考察了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的认同,二是对教学方式的认同。
对教学内容认同的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
表1显示,有5.3%的同学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不满意,一般态度的占60.5%,持满意态度的占32.6%,对老师教学很满意的同学占1.6%。从以上分析可知,多数大学生比较满意老师的教学内容。
对教学方式认同的调查数据如表2所示。
表2显示,有0.5%的同学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很不满意,6.3%的同学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不满意,一般态度的占55.8%,持满意态度的占35.3%,对老师教学很满意的同学占2.1%。可见很多同学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持被动接受的态度。
1.2.2 大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时间的认同
关于专业课程设置时间认同的调查数据如表3、表4所示。
表3显示,有1.6%的同学认为该专业课程设置集中在大三非常合理,18.9%的同学认为专业课程设置集中在大三比较合理,不确定的占11.6%,认为不合理的占56.8%,认为非常不合理的占11.1%。
表4显示,有3.2%的同学对课程安排的时间很不满意,15.3%的同学对课程安排的时间表示不满意,持一般态度的占65.8%,满意的占14.2%,同学对课程安排的时间很满意的占1.5%。
1.2.3 大学生对于专业课程设置效果的态度
(1)大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可以提升自身能力的认同。
图1通过大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生沟通能力的认同进行对比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专业技能提升的认同和对学习能力提升的认同两个方面是否有帮助,在调查的人中分别有53.7%和52.6%的人认为帮助性一般,但是对于是否对学生沟通能力有所帮助方面,有51.6%的人是同意具有帮助性的。有2.1%人很不同意在大学所学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有所帮助,并且也有0.5%的人很不同意在大学所学的对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能有所帮助。而对于很同意大学所学的对于这三个方面有帮助的人也只分别占了4.2%、3.2%和3.7%。
(2)大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适应社会环境的认同。
对于大学所学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是否有帮助这个问题,通过对被调查者所选选项的数据整合,我们发现有107人选择了一般,所占总人数百分比为56.3%,有62人选择了同意,所占总人数比为32.6%,剩余11人选择不同意,9人选择很同意,1人选择很不同意,所占比例分别为5.8%、4.7%、0.5%,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大学所学对个人的工作能力帮助并不是很大,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面对这一问題有相对多数的人并不是持积极态度的,持一般态度的居多,如图2所示。
对于所学课程对学生工作帮助是否很大,有125人选择了一般选项,在总人数中占据了65.8%,另外有29人选择了不同意,27人选择同意,6人选择很不同意,3人选择很同意。分别占据总人数的15.3%、14.2%、3.2%及1.5%。
(3)大学生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的认同。
首先对进入企业实习越早越好的认同。
从图3可以看出:只有2个人很不同意进入电子商务类企业实习越早越好,但是有18个人很同意越早越好地进入企业实习,有60人对越早越好进入企业实习抱着一般的态度,占最多人数的是有79人同意越早越好进入企业实习。可见,还是有很多的同学同意越早越好地进入企业实习,对于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说明学生们渴望实践的积极性也很高。 其次对进入企业实习应该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认同。
通过图4可以了解,131人选择同意占总人数的68.9%,而选择一般、很同意、不同意、很不同意的人数分别为30人、20人、7人和2人,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5.8%、10.5%、3.7%以及1.1%。有3/5以上的人同意这一说法,可见在本科生心中为了以后的企业实习工作,对于在校期间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重视的。
从图3、图4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能够尽早进入企业实习的欲望很大,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希望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2 建议与策略
2.1 教学质量评价方面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教的理念。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根本性。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发展;教育的质量,归根结底表现为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为本。按照“人本”思想,高校评教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评教的管理方式,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成长。
(2)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现行评教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指标项,能够较好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在以往的评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体现应以“人本”思想,坚持发展性评教理念,还可以适当增加关注教师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感受的指标。
2.2 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1)优化本科课程体系原则: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创新性。
科学性是指本科课程设计是经过市场调查的,满足市场需要的;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是经过论证和考察过的,不是盲目随意设计的。通过问卷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比较重视开设一些对未来工作有帮助的课程,例如,职场礼仪课程、社会沟通文化交流的课程、实践操作和一些社会实践课程。
合理性是要考虑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具体指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的比例合理;专业课和相关课程的挑选合理;课时分配合理。既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兼顾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不能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或政治理论的学习,使整个课程体系相互协调形成相互统一的知识理论和实务框架。
层次性不仅是指专业课程,也指其他经济管理类及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计要有梯度、在安排上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各门学科各自为政。即使都是公共课程,也应选择对以后专业学习和思维判断、开阔视野有所帮助的;如果都是专业课程,也应该考虑先学习哪些课程、达到什么目的,后学哪些课程、达到什么效果,哪些课程是为哪些课程作铺垫的,在课程设计时这些都要有所考虑和安排。
创新性是指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体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体现最新信息和最新学科的要求。学科要具有前沿性,要能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
(2)优化本科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第一,重视思想品德,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在课程设计比例上,增加非专业课程的比例,减少专业课的比例。第二,减少专业的划分。实现学生就业的多方向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第三,体现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将课程设置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建立基本知识体系阶段和拓展知识体系阶段。逐步由低到高达到能力的提升,第一阶段为大学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上的本科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即将来从事工作的通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洞察力、基本操作能力。第四,在实践课的设计上,可安排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分别与两个阶段的学习配套,单项实践可以安排在一、二年级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1~2周的实践。综合实践是在基本专业课程學习完成后进行的大约2~4周的集中实践,安排在大三下、大四完成,实践内容可以整个企业完整的经营周期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也可进行专题讨论。
3 结语
通过以上优化本科课程体系的措施,并且在教师授课方面,不要太过于死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既有理论方面也要有实践方面,大多数学生还是对实践比较感兴趣的,在授课的进度上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相信通过以上的优化措施与建议,既能为学生构建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又可以使学生有自我发展、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索,使教和学有机结合,产生互动,培养出具有高品德、厚基础、强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在此向提供问卷调查帮助的蔡桃楠、蔡淇淇、陈锦园、陆小琴、吴建祥等人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赵国勇,李志永,程祥,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9(38):181-182.
[2] 郝一舒,赵锋.机械类专业学位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为例[J].南方农机,2019,50(17):158, 166.
[3] 廖湘平,刘莎,李碧波.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思考[J].现代交际,2019(21):6.
[4] 王振洲.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建设及实践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17):194-195.
[5] 姚明.信息化环境下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设备工程,2019(17):197-1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8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