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道德与法制教学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实施以后, 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 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 从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 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来说,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为未来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 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注重情境创设。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对于小学生来说, 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学生才能愉快接受, 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 要以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为基点, 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一) 利用讲故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更喜欢故事类型的题材,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 把学习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听故事并感知, 让学生自己来谈一谈对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这远比将知识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要深刻、形象得多, 学生也喜欢参与、求知欲强。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亲临体验
  例如教学《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 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有一名同学的钢笔不出水了,着急的他用力的将钢笔甩了甩,钢笔又能用了,于是他继续开始作业,并没有注意到墨水已经甩到了旁边同学的衣服上。请就这件事展开讨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有的说:“甩钢笔的同学做得不对, 把墨水甩到了别人的衣服上, 应该向那位同学道歉, 说声‘对不起’才对。”有的说:“是呀, 甩了别人一身的墨水, 一声也不吭, 搁谁身上谁也不愿意, 要不是老师在的话, 说不定还会打起来呢?”还有的同学说:“他可能没注意到,也不是故意这么做的,也不能全怪他吧。”
  在这种情况下, 引出了当天的课题:“同学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
  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投入, 他们很快就明确了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关心, 产生了矛盾, 要及时沟通、相互宽容, 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魅力
  隐性教育的概念是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的“隐性课程”概念中演变而来的。杰克逊认为, 学生在校不仅可以学到各种知识, 还能得到了态度、动机、价值及其他心理上的成长, 这种“非正式”文化传递即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隐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某种经验的传递, 不一定是直接的经验, 并在科学性方面也是不确定的。隐性教育逐渐从知识的教学深入到德育领域, 进而伸展到整个教育领域, 隐性教育可看做是隐性课程内容的扩展和教育意义的提升, 其过程有随意性、结果有非预测性、途径有开放性、方式有隐含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隐性教育机制的特殊性。
  有一个这样的教育案例:一位妈妈带着三岁的儿子到快餐店买快餐,儿子在妈妈排队的时候觉得很无聊,想和另外一个同样在等妈妈的孩子一起玩耍,可是又不敢去,就缠着妈妈带自己去,妈妈本来可以和后面的人商量一下,带他过去。可是妈妈想了一下,对孩子说:“妈妈正在排队,不能到处乱走,你自己想办法找他玩吧。”孩子确实很想有个玩伴,只有鼓起勇气,用“你几岁了?”、“我们可以一起玩吗?”这样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玩伴。
  回家以后,孩子惊喜、自豪地告诉妈妈:“是我自己想到办法的, 没有妈妈帮忙, 我自己也能找到玩伴!”这个例子里, 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沟通能力, 隐藏了他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是简单的, 教育方式也是非常直接的, 孩子在这种预设的教育环境中, 刚開始显然处于受教育者的无意识状态, 在经历了无助的情况后, 由最初被动地接受现状, 到主动寻求方法改变现状, 在这种无意识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中受到了教育, 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所以, 教育者以其明显的教育意图, 来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把教育对象放到预设的教学环境、内容中, 通过日常生活氛围, 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道理并达到教育目的。
  三、依据课程标准, 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
  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依据课程标准, 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
  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
  将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相融合, 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都渗透相关的法律条文, 做到法润童心。组织学生观看《请到我的家乡来》《我是共和国小公民》《法律护我成长》, 向学生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学校开展“爱国守法,从我做起”的道德、法制主题活动,使学生得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处处以德以法为准则,指导自己的言行。
  学校定期还会邀请学校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司法工作者到校宣传法律知识, 坚持做好“三结合普法教育”——学校普法加社会、家庭普法。聘请派出所警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 通过学生大力向社会广泛宣传, 争取人民群众对学校普法教育的支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始终在路上, 教师应在道德和法治两者的融合过程中不断探索, 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发和构建,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 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法治教育的新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1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