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作式学习”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组合作是“合作式学习”的典型形式,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其效果也显而易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合作式学习”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笔者觉得还有很多需要琢磨的地方,要思考当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合作需要的因素,然后针对合作进行优化与创新。
  当前合作存在的问题
  缺乏系统的思考 “小组探讨: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小组探讨:怎样读好这个句子?”“小组合作:表演这段情节。”……这样的小组合作要求层出不穷,但往往指向单一,内容浅显。许多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方式思考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局限于某一个片段,而缺乏对一类文章的系统思考。这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思考——对问题的整体构建、文本前后关系及思维逻辑关系的整体把握。
  缺乏使用的必要性 从课堂观察看来,有教师为合作而合作,不管有没有教学的需要,都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的问题不管有没有价值,都进行讨论。只关注合作的表层现象而忽视合作的本质,偏移了课堂的重点,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
  缺乏丰富的形式 小组合作大多是四人或多人一个小组围成一圈进行讨论。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根据课题或者形式的需要作改变,永远是老样子。他们认为,合作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先围圈讨论,再挑人回答,这样一个流程结束就是合作任务单完成。这样,整个过程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训练的作用。
  探索合作需要的因素
  小组合作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对于实施合作的方式,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组块化课堂结构 组块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课堂结构清晰化,明确每块目标,便于学生有的放矢。组块教学需要教师有精确的教学目标,合理分步,逐层化解,可将课堂学习分为并列、递进、转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模块。根据模块学习的需要,分配合作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合作的选择和有效。
  调理课内外关系 合作内容范围,一般以文本内容为主,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此,也需要补充课外相关内容,对合作起到辅助理解、对比论证、提升认知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探讨内容时,可以兼顾课内外知识链接,课内的研讨形式或内容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精确合作内容 合作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学习方式。课堂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相互交流思考路径,达到思维提升的目的,也有锻炼技能、相互展示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合作内容可以从文本核心出发,有明确的训练目标与合作路径,最终达成目标。
  合作再优化
  前置自学,提高效率 合作,需要學生将看法和别人进行交流,再形成共识。然而,交流的思想是现场获得再交流,还是带着思想直接来交流,哪一种更有效率?因此,在学习之前,学生对文本应该有所思,有所悟,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才能更击中核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自主学习单,让学生从学习单中的提示,先行对文本进行思考。内容既包含基础性思考,也包含自我初步感悟。比如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放鱼?”“你对文中的那一句话最感兴趣,为什么?”这样一些前置问题,能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所思考,再带着感悟与老师、同学进行有目标的探讨研究。
  开放问题,凝练主题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开放思维,把握文本中心,提取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小组合作时,问题设计要从广泛性、深度性、精确性多方面考虑。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既可以是全盘的考虑,又可以是局部的深挖;既可以是个体的研究,也可以是群体的对比;但关键还是从文本的主题核心去延伸,让问题散而不乱,广而不浅。问题要有研究性,也要有操作性,让学生能从问题的导向中找到本质所在,从问题的探讨中既能找到答案,也能更深入的提出问题,为进一步思考奠定坚固的基础。比如学习《这不仅仅是个人修养》一文,具有全盘性问题的是:“读完课文,你对修养有什么感悟?”具有探讨的问题是:“对照课文介绍方式,请举例子来说明主题。”具有延伸作用的问题为:“个人修养还体现在哪儿?尝试列出提纲来分析。”这样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探究写作方法,用自己的感悟去学习比起老师逼迫式的学习要有效得多。
  丰富形式,前后对比 合作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从丰富的形式中,受到不同的感悟。合作不仅仅是内容的讨论、情景的表演,还可以是文字对比磨炼、精神价值的辩论。形式的不同,锻炼的能力不同,学生的收获更不同。合作方式需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来设计,如《伊索寓言三则》文本易懂,读完后就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语言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尝试表演。小组自由设定人物形象,自由补充语言,自由想象动作;之后,表演给大家并尝试说明表演的意图。这样,学生就会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讨,扣准每个字眼。在全体讨论时,让学生对其表演再次评价文本的表现力如何,再次加深对语言表现力的感悟。
  结束语
  合作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应让学生做无准备、无目标、无效果的合作,而应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思考而来,带着收获而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2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