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连云港环境问题及管理建议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利用生态红线解决环境问题是落实空间管控要求、实现精细化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本文详细阐述了连云港市生态红线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并对生态红线信息化管理成效进行了分析,对其他地区实施生态红线管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连云港;生态环境;生态红线;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2-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2.120
  Abstract:Using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lement spac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and achieve refin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d line management in Lianyungang City,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red lin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red line management in other areas.
  Key words:Lianyungang;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red line;Informatization
  1 連云港基本情况及环境问题分析
  1.1 连云港市基本情况介绍
  连云港市,江苏省地级市,别称“港城”,位于中国沿海中部,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西依大陆桥,土地面积7615.29km?,海域面积6677km?,市区建成区面积223km?[1]。城市自然风光独特,山、海、港、城相依相拥,是江苏省三大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2]。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连云港市积极推进以港兴市、工业兴市、产业强市战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区域经济迅速扩张[1]。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连云港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愈发突出。
  1.2 连云港市面临的环境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省生态环境厅的领导下,连云港市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加快污染防治进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
  1.2.1 生态功能区遭到破坏
  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生态空间遭受挤占、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保护地空间界线不清、重要功能区管理效率低等问题。部分生态敏感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遭到破坏,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集中显现,突发性环境事件呈增多趋势[3],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
  1.2.2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水环境方面,2018年全市6个“水十条”国考断面功能区达标率仅为50%;22个省考断面功能区达标率为81.8%;全市入海河流水质总体呈中度污染,达标率为46.7%,且仍存在劣Ⅴ类水质;黑臭河流总体呈中度污染,达标率为45.4%,劣Ⅴ类断面占比30.0%。大气环境方面,2018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77.2%,比2017年有所下降,其中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臭氧8小时第90百分位浓度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值;扬尘污染严重,降尘年均值均未达到《江苏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考核要求[4]。
  1.2.3 资源利用效率低
  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连云港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全市水资源总量19.1亿m?,人均占有量435m?,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2.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4%,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万元GDP用水量排全省第4位[3]。同时存在国土开发强度高,用地效率低下,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单位产值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等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将逐渐加大,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凸显。
  2 利用生态红线解决环境冲突的必要性
  生态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态红线是我国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下的产物,是从源头解决环境冲突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
  2.1 遏制生态功能退化的必由之路
  生态红线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临界值,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关键物种、生态系统存续最小面积的基本要求,是遏制生态功能退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严格实施生态红线保护,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同时实施生态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的重要前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只有执行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才能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2.2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
  生态红线是保障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食、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需求的安全线,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因此,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有机衔接起来,确保环境质量不降级、并逐步得到改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3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生态红线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不应突破的最高限值,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节约用地制度,确保万元GDP能耗、水耗“双下降”,能有效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能力。
  3 连云港生态红线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连云港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本底优势,提升生态水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适应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要求,连云港市先后出台了《连云港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连云港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连云港市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完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体系。不断提升生态红线管控精细化水平,开展了全市生态红线矢量化工作,为生态红线区域的严格管控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建设完成了生態红线综合管理系统,为生态红线综合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
  3.1 连云港生态红线区域划定
  陆域生态红线划定。连云港市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全市共划定11类67块生态红线区域,陆域保护面积1698km?,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2.3%。
  海洋生态红线划定。为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起稳转好,以维护和改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为重点,以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海和谐为目标,结合连云港实际,连云港市制定并出台了《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红线保护实施规划(2016-2020年)》,采取多种举措,牢牢守住海洋生态安全根本底线。《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红线保护实施规划(2016-2020年)》是全国首个地市级海洋生态红线规划,共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2058.09km?,占全市管辖海域面积的30.82%;共划定大陆自然岸线72.35km,占全市岸线的32.95%;共划定海岛自然岸线26.27km,占全市海岛岸线的60.97%[5]。
  此外连云港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连云港市生态环境管理底图》(简称《底图》),为城市发展划定了生态管理的红线。《底图》指出到2030年,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共3795.79km?,其中陆域红线面积为1832.3km?,占陆域面积的24.1%;海洋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1963.49km?,占海域总面积的29.55%;全市生态岸线图划定生态岸线72.35km,占全市岸线总长的32.95%。全市陆域生态保护红线中,一级管控区面积76.9km?,占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的4.2%;海域生态保护红线中,一级管控区面积9.55km?,占海域生态红线面积的0.48%[6]。
  3.2 信息化助力生态红线管理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GIS等信息化技术,依据国家、地区相关政策要求,基于连云港市生态红线实际管理需求,连云港市建设完成了生态红线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生态红线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及时更新、编辑维护、查询、结合GIS技术展示生态红线区域分布、项目建设用地冲突分布、公众反馈问题分布、不同时期生态红线区域对比等。同时率先将无人机数据纳入生态红线平台,实现航拍图的管理,对各辖区生态红线区域数量、面积、所占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本次系统还将成果进行发布,为公众和其他环境外部门提供数据,完全实现数据共享,实现了生态环境管理精准化、生态环境决策科学化、生态环境公众服务便民化,运用大数据创造新的环境管理增长点,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政府服务监管能力。
  4 连云港环境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
  改善生态环境并非一日之功。结合目前连云港生态环境现状来看,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均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污染问题。面对较大的污染压力,单凭个别部门、单位进行控制,并不现实。为了更好地改善连云港的生态环境,宜秉承全民环保理念,拓展环境保护宣传渠道与方法,借助广大群众的力量,共同改善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可行的宣传方法主要包含:第一,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宣传。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单纯通过传统渠道(宣传栏、报纸等途径)进行宣传,已经难以满足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为了改善宣传效果,可建立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网络宣传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扩大宣传范围,将更多的民众吸引到连云港环境保护工作中来。第二,加强互动,提升民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维持民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民众可从环境保护工作中获得激励、满足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采用网络信息平台传播连云港污染控制成效、环保新技术等信息时,还应注意与平台受众的互动。采取有奖问答、转发抽奖等形式,调动受众的积极性,以发挥民众的监督、约束等作用,促进连云港生态环境的改善。第三,增设奖励制度。在生态环境管理中,还可针对污染问题举报设置专门的奖励制度。对于能够提供真实污染信息的民众,参照奖励制度内容,给予民众恰当的奖励,以提升其参与生态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4.2 强化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目前,连云港市生态红线管理工作中主要运用GIS、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相对于传统环境管理工作而言,上述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为生态红线数据收集、生态环境管理成效评估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连云港的环境管理质量,可将信息化技术作为重点,持续挖掘GIS、GPS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价值。此外,还应注意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及时引入新型信息技术,以提升生态红线管理效率及质量。
  为了更好地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还需加强对信息化技术应用成果的总结。从信息化管理经验中,评估连云港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潜在提升空间、优化方向,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形式,进而持续促进生态环境管理质量的提高。
  5 连云港生态红线管理工作成效
  生态红线是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的必要手段。基于连云港市生态红线管理实际需求,通过借助前沿信息化技术实现了生态红线智慧管理,同时开创了国内首个常态化无人机监管机制,为生态红线管理提供了先进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生态红线管理效能和水平,为生态环境治理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提升,努力将连云港建设成为生态、环保、山海相拥的海港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连云港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
  [2]王伟.坚持生态优先,建设和谐港城[J].环境教育,2017(07):81-83.
  [3]连云港市政府.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2)[Z].2015,06.
  [4]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2018年连云港环境质量公报[R].2019.
  [5]连云港市政府.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红线保护实施规划(2016-2020年)[Z].2018,04.
  [6]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连云港市生态环境管理底图[Z].2017,12,19.
  收稿日期:2020-01-07
  作者简介:张亮(1982-),男,汉族,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自然生态保护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5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