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安徽省医学类院校体育课程评价现状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了解安徽省医学类院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现状,本文采用问卷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安徽省4所本科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论述了安徽省医学类院校体育课程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面临的问题。评价模式的单一、过度重视技术评价、评价理念陈旧是阻碍医学类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对建议,旨在提高安徽省医学类院校体育课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  体育课程  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2(a)-0129-03
  Abstract: In order to know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nhui Province medical colleges of PE curriculum evalua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expert interview survey of four undergraduate medical colleges in Anhui province. Elaborated the Anhui medical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thods,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of the main, problems.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single, too much emphasis on technology assessment, evaluation of the old idea is the main factors hindering the medical colleges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puts forward relative suggestions, aiming to improve the Anhui Province medical colleges sports cour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 PE curriculum; Evaluation
  評价是高中校体育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程评价能够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改良教学方法,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提高和完善教学内容。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来推进高校体育评价工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等文件中都指出要着重提高《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着重强化其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着重提高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然而在现实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评价仍旧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目标,课程评价体系理应紧扣这5个领域目标。但如何合理有效地对这几个方面评价却并非易事。不同类别院校课程性质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发展,导致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医学院校具有课程量大、学生健康意识强、医学知识扎实、专业和体育交叉程度高等特殊性。因此,医学类院校体育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以安徽省医学类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医学类院校课程评价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给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合理化的参考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安徽省医学类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现状。
  1.2 调查对象
  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4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和网络查阅了国内外与体育评价相关的文章、著作,全面掌握现阶段体育课程评价研究的发展现状,归纳出本文撰写所需要的资料。
  1.3.2 专家访谈法
  实地走访安徽省部分高等院校的体育类专家、学者,对本文的框架结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问卷设计及评价指标的权重等进行了咨询,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1.3.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1.3.4 问卷调查法
  以研究内容中的几个主要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途径、评价主体等)设定问卷。采用社会调查中经验评价方法对问卷内容效度进行检验,经修改内容效度是可以接受的。向调查学校体育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7份,有效率96.25%。向4所调查高校大一、大二学生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83份。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评价内容竞技化
  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高校体育课程新的目标体系,也充当了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重要理论指导依据。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按照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目标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科学评价。但是这样的测定指标存在定性化程度过高的问题,无法将其具体量化一一测量。因此现实中绝大部分教师还是按照传统评价方式,把可以具体量化的体能、技能作为评价的方向。体能与个体的营养、遗传、休息、环境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而技能与学习过程的相关度较高。因此,作为体育课考核的内容,技能类和体能类两者之间应全面平衡,但首选的应当是技能类[1]。不可否认技能、体能是体育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除了这2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还应包含其他的内容。评价内容的竞技化倾向严重,把体能、技能作为评价的主要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评价。
  根据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安徽省医学类院校在对学生的评价上竞技化程度较高。59.0%的教师调查者表示现有的技术评定为主的评价模式是不合理的,仅有11.7%的教师认为以技术为主的评价模式合理。这一情况和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趋势一致,调查的学生74.6%的学生认为以技术为导向的评价模式不合理;15.7%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评价体系基本合理,而认为合理的比例只有9.7%(见表1)。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层面的评价更难量化和实施,教师认为抛开竞技化很难找到更好、更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且现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没有能够提供一个具体、操作性较强、能全面客观衡量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价体系。因此竞技化为主的评价模式还是在学校体育中占据主要的地位。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主要集中在体能、技能、体育理论知识3个方面,非智力因素在评价中忽视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其非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评价还主要局限于技术、体能的评价,这种评价内容与新《纲要》的评价精神是格格不入的,这种评价大大损害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2]。在评价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定量化评价,适当的定性化评价也是可取的。
  2.2 评价方式单一化
  传统体育课程评价的方式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评价,评价一刀切的现象较为严重。轻视形成性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强调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青睐绝对评价蔑视相对评价等现象较为普遍。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以终结性评价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评价方法较为普遍, 这种评价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3]。据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还是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近80%的调查者认为老师没有引入“预备性评价”(preparative evaluation)、形成性評价”(fomative evaluation),都是以“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来评定其体育成绩。而剩余的学生对上述2个评价概念都不了解。教师的调查也证实了这样的结果,绝大部分老师在评价中忽略了预备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主要原因是操作起来难度太大,有可能会引导学生在前测中故意隐瞒真正水平。
  体育课程技艺性的特点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复杂性,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当采用更多的途径和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体能受到遗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水平参差不齐,需要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来进行评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注重观察学生,运用口头表扬、表现记录等方法全方位衡量学生的课堂表现。重视学生的进步幅度,重视学生的进取态度是评价过程中的重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当是基于预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段一体”的立体模式。
  2.3 评价主体绝对化
  教师在体育课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传统的教学也因此在教学中把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起着决定化的作用,造成教师评价的主观性程度太高。美国的著名教育学者桑代克对此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标准化学力的理论。在教育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作用依然没有削弱。在调查过程中,体育课程的评价主要还是由教师操作,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被普遍忽视。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40.2%的教师不赞同采用的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有40.3%的调查教师认同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相比之下赞同这种教师为主体评价方式的学生只有12.3%,不赞同的高达70.2%。在这方面,教师和学生的选择还是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教师为主的传统观念,通过考试这一途径来维持其权威。而学生则认为教师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应当在评价中加入自评和互评的比重,认为教师单一主体评价过于主观和武断,不能更全面地衡量一个学生的表现。
  2.4 评价模式教条化
  不同类别的高校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定位和专业背景。教育部在近年来开展的“专业审核性评估”工作中也重点强调体育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价值。所以,结合专业色彩构建的体育课程体系是今后体育工作发展的重点。高校的体育课程不都是简单的重复拷贝,更多的是要结合自身特点的创新。所以,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应当紧密结合医学专业背景。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专业共鸣,使其对体育的认识更深入和全面,也能促进“医体结合”。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以严谨性、实证性的医学来阐释体育的健康价值更具备说服力。此外,有利于医学生在后续研究方向上实现体育和医学的交叉,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所以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构建应当被赋予更多的专业元素,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也应如此。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模式与其他院校并无差异,照搬课程改革的教条化的现象很明显。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从内容、结构等方面看和其他院校别无二致。
  利用医学院校的背景把体育康复、保健、运动处方、人体运动科学等内容引入到体育课程中是可行的,也是很必要的。针对这些医学内容的评价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是评价激励作用的体现,让体育课程学习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关联可以实现。体育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也是课改、发展的趋势。
  3  结语
  体育课程评价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10余年,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体育课程评价也应该顺应改革发展的潮流,但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安徽省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还存在评价模式单一化、方式单一化、主体绝对化、模式教条化的问题。与学生期望的体育课评价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改革创新体育课程评价方式、模式,构建符合高校体育课程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更好地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99.
  [2] 张劲松,张树巍.对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7):131-133.
  [3] 陈玉清,李汉超.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J].体育与科学,2009,30(3):101-1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7125.htm